四书类 大学中庸今注今译   》 中庸今注今译(4)      王云五 Wang Yunwu    宋天正 Song Tianzheng

  [今译]
  孔子说:“君子的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的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因为君子能随时居于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庸的道理,因为小人不知此理,不生戒慎恐惧的心,而无所不为。”
  右第二章
  [今译]
  (朱子说)右边一段是第二章。
  子曰:“中庸其至①矣乎!民鲜②能久矣。”
  [今注]
  ①至:犹言至善至美。
  ②鲜:上声,音险(xiǎn),少也。
  [今译]
  孔子说:“中庸的道理,真是至善至美呵!可惜一般百姓多不能实行这种道理已经很久了。”
  右第三章
  [今译]
  (朱子说)右边一段是第三章。
  子曰:“道①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②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③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④能知味也。”
  [今注]
  ①道:朱注:“道者,天理之当然,中而已矣。”按此指中庸之道。
  ②知:去声,同智。
  ③不肖:不似也,不贤也。
  ④鲜:上声,音险(xiǎn),少也。
  [今译]
  孔子说:“中庸的道理之所以不能够行,我已知道它的原因了:聪明的人过于明白,以为不足行,而笨拙的人又根本不懂,不知道怎样去行。中庸的道理之所以不能显明,我已知道它的原因了:有才智的人做过分了,而没有才智的人却又做不到。犹之乎人们没有不饮不食的,但是很少有人能知道它的滋味。”
  右第四章
  [今译]
  (朱子说)右边一段是第四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①!”
  [今注]
  ①夫,读平声,音扶(fū)。语气词,犹乎也。
  [今译]
  孔子说:“中庸的道理恐怕不能够行了吧?”
  右第五章
  [今译]
  (朱子说)右边一段是第五章。
  子曰:“舜①其大知②也与③!舜好④问而好察迩言⑤;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⑥,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今注]
  ①舜:虞帝之号曰舜,史称虞舜。初居畎亩之中,能曲尽孝道,所居民多随之。唐尧举使摄政,乃除四凶,举八元八恺,天下大治。摄政三十年,受禅即帝位,有天下之号曰有虞氏。
  ②知,同智。
  ③与,平声,同欤。语末助词,此处表示感叹。
  ④好,去声,音号(hào)。
  ⑤迩言,朱注:“浅近之言。”
  ⑥两端,朱注:“两端,谓众论不同之极致。”稍嫌混淆。郑玄则谓“两端,过与不及也”。较为明确。
  [今译]
  孔子说:“舜可算得是大智的人吧!他喜欢询问别人的意见,而且对于那些很浅近的话也喜欢加以仔细的审度。把别人错的和恶的意见隐藏起来,把别人对的和善的意见宣扬出来,并且把众论中之过与不及的加以折中。取其中道施行于民众。这就是舜之所以成为舜的道理吧!”
  右第六章
  [今译]
  (朱子说)右边一段是第六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①’,驱而纳诸罟②护③陷阱④之中而莫之知辟⑤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⑥而不能期月⑦守也。”
  [今注]
  ①知,去声,同智。下同。
  ②罟,音古(ɡǔ),网也。
  ③护,音画(huà),机槛也,为捕兽之具。
  ④陷阱,谓也。穿地为坎,竖锋刃其中以陷兽也。阱,音净(jìnɡ)。
  ⑤辟,与避同。
  ⑥择乎中庸:朱注:“择乎中庸,辨别众理,以求所谓中庸,即上章好问用中之事也。”
  ⑦期月,匝一月也。期,音基(jī)。
  [今译]
  孔子说:“人人都说‘我是聪明的’,可是被别人驱入网内、机槛中或陷里却不知道避开;人人都说‘我是聪明的’,可是所经选择的中庸之道连一个月的时间还守不满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选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国学经典文丛

【资料来源】重庆出版社
凡例大学今注今译(1)大学今注今译(2)大学今注今译(3)
大学今注今译(4)中庸今注今译(1)中庸今注今译(2)中庸今注今译(3)
中庸今注今译(4)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