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哈利·波特的“母親”:J.K.羅琳傳   》 孩提時代的足跡(3)(圖)      康尼·安·柯剋 Connie Ann Kirk

  黛安娜出生後不久,羅琳一傢就從耶特鎮搬到了4英裏外的溫特本尼的尼剋勒斯巷35號。耶特鎮開始嚮外擴展,這衹不過更使它喪失了原有的吸引力。父親皮特·羅琳在尼剋勒斯巷找到了一處更適合安傢的新社區。尼剋勒斯巷有好幾套新建的有着三室的石頭房子,其他幾戶年輕的家庭也在他們之前搬了進去。
  皮特在布裏斯托爾的希得雷工廠的薪水顯然可以滿足家庭開支,這樣安娜便選擇留在傢裏照顧年幼的孩子們。安娜酷愛讀書,她的這一愛好深深影響了自己的兩個女兒。在母親的引領下,羅琳和妹妹在尼剋勒斯巷度過的那段學齡前時光就這樣充滿着淡淡的書香。傢裏滿是一排又一排的書架,以至數年後鄰居們還記得羅琳傢有很多書。
  作為父親,皮特又進一步激發了孩子們對書的興趣。羅琳記得自己4歲時得了麻疹,父親給生病的她全篇通讀了肯尼思·格雷厄姆的《柳林風聲》,這使羅琳對書有了她最早的記憶。後來,羅琳對這場病毫無印象,卻牢牢記住了書裏的所有故事。作為英國兒童文學史上的一部經典之作,《柳林風聲》最早出版於1908年。它講述了一連串相互關聯的幾個動物之間友情的故事,裏面有鼴鼠、傢鼠先生、癩蛤蟆、獾和它們的鄰居。至今,我們依然能夠在《哈利·波特》係列書中出現的那片“禁忌森林”中找到《柳林風聲》裏那片野樹林的影子。毫無疑問,《柳林風聲》裏栩栩如生的動物形象給年幼的羅琳留下了最初卻是無以磨滅的深刻印象,興許也對羅琳本人後來在動物形象的塑造上産生了深遠影響。同肯尼思·格雷厄姆一樣,她以擬人化的手法描繪了《哈利·波特》書裏出現的每一隻動物,與此同時,卻絲毫沒有忽略它們與生俱來的動物特徵。羅琳對動物的熱愛同樣體現在對獵場看守巨人———海格的形象塑造上,海格也許是《哈利·波特》係列書中最招人喜愛的人物明星。與文學作品中曾出現的其他獵場看守者相比,海格無疑是對動物們最富有同情心的一個。相信動物將會一如既往地在羅琳的生活和創作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羅琳一傢在尼剋勒斯巷35號居住的頭幾年,安娜·羅琳與住在29號的露比·波特多有來往,成了好朋友。和羅琳的父母一樣,露比和丈夫格雷姆這對年輕夫婦也養育了兩個年幼的小孩,伊安和維奇。同為家庭主婦的露比和安娜經常相互串門,交換閱讀書籍;孩子們則趁機在院子裏打鬧嬉戲。想象力豐富的羅琳是4個小夥伴裏年齡最大的一個,自然當仁不讓地成為了他們歷次冒險的領頭人。
  有意思的是,4個小夥伴們童年的遊戲方式似乎早已為羅琳的日後創作埋下了伏筆。那時候,她和妹妹黛安娜,還有波特傢的孩子們,經常裝扮成具有魔法的巫師,騎上神奇的帚柄從車庫裏直飛出去,嘴裏還發出嗡嗡的聲音,好像掃帚真的飛了起來。他們甚至還各自設計不同的遊戲角色,從父母的衣箱裏翻出陳年舊裝親自將之“改頭換面”變成長袍或是其他的服裝道具。伊安·波特至今還記得自己身穿爸爸的一件舊長外套,戴着一副大眼鏡的滑稽模樣。就這樣,在羅琳的“咒語”和故事裏,他們紛紛化作了故事人物開始在樹下你追我趕。伊安回憶說羅琳曾“密製”了一種巫婆神水,回想起來它的原料實在令人惡心,可偏偏在那個時候喝起來勝似瓊漿玉液。
  在第一部《哈利·波特》出版之際,J.K.羅琳曾寫信給露比·波特,以說明“哈利”和她的兒子伊安之間並非是一一對應的關係,儘管書中的哈利也姓波特;之所以如此安排僅僅是因為自己喜歡這個姓氏並以此紀念和波特傢的孩子們在一起度過的那段美好時光。英國的《觀察傢報》曾撰文指出,羅琳和小夥伴們盡情玩耍,快樂無憂的孩提時代為她日後想象力的不斷開發提供了最為肥沃的土壤,也為她尋求新的靈感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顯然,4個小夥伴的親密無間不失為數年後主人公哈利·波特與同伴之間建立友情關係的一次完美體驗。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九州出版社
前言(1)前言(2)哈利·波特狂潮(1)(圖)哈利·波特狂潮(2)(圖)
哈利·波特狂潮(3)(圖)哈利·波特狂潮(4)孩提時代的足跡(1)(圖)孩提時代的足跡(2)(圖)
孩提時代的足跡(3)(圖)孩提時代的足跡(4)(圖)孩提時代的足跡(5)(圖)孩提時代的足跡(6)
孩提時代的足跡(7)孩提時代的足跡(8)孩提時代的足跡(9)學生時代
小學(1)小學(2)小學(3)中學(1)
中學(2)中學(3)中學(4)中學(5)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