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哈利·波特的“母亲”:J.K.罗琳传   》 孩提时代的足迹(3)(图)      Connie Ann Kirk

  黛安娜出生后不久,罗琳一家就从耶特镇搬到了4英里外的温特本尼的尼克勒斯巷35号。耶特镇开始向外扩展,这只不过更使它丧失了原有的吸引力。父亲皮特·罗琳在尼克勒斯巷找到了一处更适合安家的新社区。尼克勒斯巷有好几套新建的有着三室的石头房子,其他几户年轻的家庭也在他们之前搬了进去。
  皮特在布里斯托尔的希得雷工厂的薪水显然可以满足家庭开支,这样安娜便选择留在家里照顾年幼的孩子们。安娜酷爱读书,她的这一爱好深深影响了自己的两个女儿。在母亲的引领下,罗琳和妹妹在尼克勒斯巷度过的那段学龄前时光就这样充满着淡淡的书香。家里满是一排又一排的书架,以至数年后邻居们还记得罗琳家有很多书。
  作为父亲,皮特又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对书的兴趣。罗琳记得自己4岁时得了麻疹,父亲给生病的她全篇通读了肯尼思·格雷厄姆的《柳林风声》,这使罗琳对书有了她最早的记忆。后来,罗琳对这场病毫无印象,却牢牢记住了书里的所有故事。作为英国儿童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柳林风声》最早出版于1908年。它讲述了一连串相互关联的几个动物之间友情的故事,里面有鼹鼠、家鼠先生、癞蛤蟆、獾和它们的邻居。至今,我们依然能够在《哈利·波特》系列书中出现的那片“禁忌森林”中找到《柳林风声》里那片野树林的影子。毫无疑问,《柳林风声》里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给年幼的罗琳留下了最初却是无以磨灭的深刻印象,兴许也对罗琳本人后来在动物形象的塑造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同肯尼思·格雷厄姆一样,她以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哈利·波特》书里出现的每一只动物,与此同时,却丝毫没有忽略它们与生俱来的动物特征。罗琳对动物的热爱同样体现在对猎场看守巨人———海格的形象塑造上,海格也许是《哈利·波特》系列书中最招人喜爱的人物明星。与文学作品中曾出现的其他猎场看守者相比,海格无疑是对动物们最富有同情心的一个。相信动物将会一如既往地在罗琳的生活和创作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罗琳一家在尼克勒斯巷35号居住的头几年,安娜·罗琳与住在29号的露比·波特多有来往,成了好朋友。和罗琳的父母一样,露比和丈夫格雷姆这对年轻夫妇也养育了两个年幼的小孩,伊安和维奇。同为家庭主妇的露比和安娜经常相互串门,交换阅读书籍;孩子们则趁机在院子里打闹嬉戏。想象力丰富的罗琳是4个小伙伴里年龄最大的一个,自然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他们历次冒险的领头人。
  有意思的是,4个小伙伴们童年的游戏方式似乎早已为罗琳的日后创作埋下了伏笔。那时候,她和妹妹黛安娜,还有波特家的孩子们,经常装扮成具有魔法的巫师,骑上神奇的帚柄从车库里直飞出去,嘴里还发出嗡嗡的声音,好像扫帚真的飞了起来。他们甚至还各自设计不同的游戏角色,从父母的衣箱里翻出陈年旧装亲自将之“改头换面”变成长袍或是其他的服装道具。伊安·波特至今还记得自己身穿爸爸的一件旧长外套,戴着一副大眼镜的滑稽模样。就这样,在罗琳的“咒语”和故事里,他们纷纷化作了故事人物开始在树下你追我赶。伊安回忆说罗琳曾“密制”了一种巫婆神水,回想起来它的原料实在令人恶心,可偏偏在那个时候喝起来胜似琼浆玉液。
  在第一部《哈利·波特》出版之际,J.K.罗琳曾写信给露比·波特,以说明“哈利”和她的儿子伊安之间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尽管书中的哈利也姓波特;之所以如此安排仅仅是因为自己喜欢这个姓氏并以此纪念和波特家的孩子们在一起度过的那段美好时光。英国的《观察家报》曾撰文指出,罗琳和小伙伴们尽情玩耍,快乐无忧的孩提时代为她日后想象力的不断开发提供了最为肥沃的土壤,也为她寻求新的灵感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显然,4个小伙伴的亲密无间不失为数年后主人公哈利·波特与同伴之间建立友情关系的一次完美体验。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九州出版社
前言(1)前言(2)哈利·波特狂潮(1)(图)哈利·波特狂潮(2)(图)
哈利·波特狂潮(3)(图)哈利·波特狂潮(4)孩提时代的足迹(1)(图)孩提时代的足迹(2)(图)
孩提时代的足迹(3)(图)孩提时代的足迹(4)(图)孩提时代的足迹(5)(图)孩提时代的足迹(6)
孩提时代的足迹(7)孩提时代的足迹(8)孩提时代的足迹(9)学生时代
小学(1)小学(2)小学(3)中学(1)
中学(2)中学(3)中学(4)中学(5)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