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中国盗墓传奇   》 坟包突起人世间(3)      Xu Zhilong    Yue Na

  南北朝时,为了让墓室更像现实的府第院落,普遍加长墓道,顶部开天井,一个天井象征一重院落,又在室内砌棺床、台桌等。还出现了放在墓内,主要用于记载死者生平的墓志和用于避邪的陶质“镇墓兽”。这一时期,陵制多聚族而葬,家庭墓进一步取代了氏族墓地。此后,帝陵的基本类型都是承接前代而建。
  唐陵有“积土为陵”和“依山为陵”两种形式,陵园的平面布局仿长安城,墓室则仿皇帝内宫。帝陵的陪陵制度在唐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昭陵,其陪陵墓已确定的有167座。
  在唐以后的法律中,多有丧葬坟墓的规定。这些规定使得人们一看坟墓的大小高低,便可知埋葬者的官位品级。
  唐陵平面布局既不同于秦汉以来的坐西向东,也不同于南北朝的“潜葬”之制,而是仿唐长安的建制设计。陵寝高居于陵园最北部,相当于长安的宫城,可以拟皇宫苑。其地下是玄宫,在地面上围绕山顶或封土堆建方型小城,城周有四垣,四面各一门,门外有双阙、双狮,南面为正门。唐皇帝死后,选择陵地只考虑风水龙脉,不统一规划。唐陵前均有大型石刻。如唐高祖献陵有石虎、石犀和华表,昭陵有“昭陵六骏”石刻和石翁仲等。
  北宋、南宋时代,由于政治孱弱,其皇陵规模较小,亦无突出之处,而且多遭浩劫。陆游《南宋杂事诗》云:“回首东都老泪垂,水晶遗注忍重窥。南朝还有伤心处,九庙春风尽一犁。”读罢,不禁令人唏嘘。
  明陵的布局风格,标志着中国帝王陵寝制度步入了成熟阶段。在形状上,由方形变为圆形,采取宝城宝顶,方城明楼的形式,不仅显示了帝王陵寝的庄严与威仪,也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水平;更加注重棺椁的密封与防腐;朝拜祭祀仪式更为隆重和完整,而且出现了规模宏大、豪华奢侈的陵园建筑群:陵园正门有巍峨壮观的牌楼,过了牌楼,由南向北沿神道中轴线形成了三大砖木结构建筑群。第一部分为碑亭、神厨、神库等;第二部分为祭殿和配殿;第三部分为宝城、明楼等。其中,明神宗定陵玄宫,总面积达1195平方米,其气象之宏丽,世所罕见,被誉为“地下宫殿”。清陵分为清东陵和清西陵。清东陵位于北京市东北120公里处,河北遵化的马兰峪附近;清西陵分布在北京市西南120公里处,河北易县梁各庄。清陵继承了明陵宏伟壮丽的特点,而且其建筑艺术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中国画报出版社
僵尸复活(1)僵尸复活(2)
僵尸复活(3)僵尸复活(4)
僵尸复活(5)僵尸复活(6)
坟包突起人世间(1)坟包突起人世间(2)
坟包突起人世间(3)令人惊叹的地下宝库(1)
令人惊叹的地下宝库(2)盗贼如狐(1)
盗贼如狐(2)盗贼如狐(3)
盗贼如狐(4)伍子胥掘墓鞭尸(1)
伍子胥掘墓鞭尸(2)伍子胥掘墓鞭尸(3)
先秦被盗名墓备忘(1)先秦被盗名墓备忘(2)
先秦被盗名墓备忘(3)盗洞中发现人头骨(1)
盗洞中发现人头骨(2)盗洞中发现人头骨(3)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