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中國盜墓傳奇 》
墳包突起人世間(3)
許志竜 Xu Zhilong
嶽南 Yue Na
南北朝時,為了讓墓室更像現實的府第院落,普遍加長墓道,頂部開天井,一個天井象徵一重院落,又在室內砌棺床、臺桌等。還出現了放在墓內,主要用於記載死者生平的墓志和用於避邪的陶質“鎮墓獸”。這一時期,陵製多聚族而葬,家庭墓進一步取代了氏族墓地。此後,帝陵的基本類型都是承接前代而建。
唐陵有“積土為陵”和“依山為陵”兩種形式,陵園的平面佈局仿長安城,墓室則仿皇帝內宮。帝陵的陪陵制度在唐代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如昭陵,其陪陵墓已確定的有167座。
在唐以後的法律中,多有喪葬墳墓的規定。這些規定使得人們一看墳墓的大小高低,便可知埋葬者的官位品級。
唐陵平面佈局既不同於秦漢以來的坐西嚮東,也不同於南北朝的“潛葬”之製,而是仿唐長安的建製設計。陵寢高居於陵園最北部,相當於長安的宮城,可以擬皇宮苑。其地下是玄宮,在地面上圍繞山頂或封土堆建方型小城,城周有四垣,四面各一門,門外有雙闕、雙獅,南面為正門。唐皇帝死後,選擇陵地衹考慮風水竜脈,不統一規劃。唐陵前均有大型石刻。如唐高祖獻陵有石虎、石犀和華表,昭陵有“昭陵六駿”石刻和石翁仲等。
北宋、南宋時代,由於政治孱弱,其皇陵規模較小,亦無突出之處,而且多遭浩劫。陸遊《南宋雜事詩》雲:“回首東都老淚垂,水晶遺註忍重窺。南朝還有傷心處,九廟春風盡一犁。”讀罷,不禁令人唏噓。
明陵的佈局風格,標志着中國帝王陵寢制度步入了成熟階段。在形狀上,由方形變為圓形,采取寶城寶頂,方城明樓的形式,不僅顯示了帝王陵寢的莊嚴與威儀,也具有很高的建築藝術水平;更加註重棺槨的密封與防腐;朝拜祭祀儀式更為隆重和完整,而且出現了規模宏大、豪華奢侈的陵園建築群:陵園正門有巍峨壯觀的牌樓,過了牌樓,由南嚮北沿神道中軸綫形成了三大磚木結構建築群。第一部分為碑亭、神廚、神庫等;第二部分為祭殿和配殿;第三部分為寶城、明樓等。其中,明神宗定陵玄宮,總面積達1195平方米,其氣象之宏麗,世所罕見,被譽為“地下宮殿”。清陵分為清東陵和清西陵。清東陵位於北京市東北120公裏處,河北遵化的馬蘭峪附近;清西陵分佈在北京市西南120公裏處,河北易縣梁各莊。清陵繼承了明陵宏偉壯麗的特點,而且其建築藝術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國畫報出版社 |
|
|
僵屍復活(1) | 僵屍復活(2) | 僵屍復活(3) | 僵屍復活(4) | 僵屍復活(5) | 僵屍復活(6) | 墳包突起人世間(1) | 墳包突起人世間(2) | 墳包突起人世間(3) | 令人驚嘆的地下寶庫(1) | 令人驚嘆的地下寶庫(2) | 盜賊如狐(1) | 盜賊如狐(2) | 盜賊如狐(3) | 盜賊如狐(4) | 伍子胥掘墓鞭屍(1) | 伍子胥掘墓鞭屍(2) | 伍子胥掘墓鞭屍(3) | 先秦被盜名墓備忘(1) | 先秦被盜名墓備忘(2) | 先秦被盜名墓備忘(3) | 盜洞中發現人頭骨(1) | 盜洞中發現人頭骨(2) | 盜洞中發現人頭骨(3)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