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遠去的國學大師及其時代:狂人劉文典   》 第9節:朋友鬍適之(6)      章玉政 Zhang Yuzheng

  過了幾天,劉文典再次為稿酬墊資的事情給鬍適寫信:"典因此又起了一個奢望,看起來好像近於'無饜之求',其實和原議相差也不遠。就是《淮南子》的墊款六百,加上《印度思想史》的二百,共計有八百元,如果拿二百,就可以湊成一千整數了。"從劉文典後來寫給鬍適的信件中看,鬍適果然十分熱心地為他與商務印書館進行了交涉。當年12月初,劉文典收到了商務印書館預支的稿費支票。
  到了後來,由於劉文典未能及時將最後幾章校完,商務印書館始終不肯將剩下的五十元稿費付給他。而北大也一直未能如期發放薪水,劉文典的生活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他衹得再度求助於鬍適,"弟之經濟狀況已瀕絶境,務請你即刻替弟和他交涉一下(打一個電話即成了),我嚮他開口,實在有些不好,請你援救我一下罷"。
  除了充當"經紀人"與商務印書館周旋外,鬍適還逢人說項,毫不吝嗇地誇贊劉文典的校勘功力。這讓劉文典感到了莫大的鼓舞與溫暖。1920年年初,在他剛剛决定進行校勘《淮南子》的時候,許多人聽了,不由冷笑,認為這是他異想天開。現在看到鬍適如此熱情、如此肯定,那些曾經嘲笑劉文典的人"也熱笑着問長問短了"。
  在劉文典的委托下,鬍適還專門將他已經校勘好的《淮南子》部分篇章,送給時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審閱。這其實也是讓蔡先生"重讀"劉文典,消弭劉文典"不出名"的尷尬。
  1923年2月2日,就在《淮南子集解》(後定名《淮南鴻烈集解》)即將付印之際,劉文典又嚮鬍適提出了新的要求:"拙著《淮南子集解》已經全部完成,許多學生們都急於要想看看,盼望早一天出版。現在就因為等你那篇序,不能付印,總要請你從速纔好。至於文體,似乎以文言為宜,古色古香的書上,配上一篇白話的序,好比是身上穿了深衣,頭上戴着西式帽子似的。典想平易的文言和白話也差不多啊,如果你一定不肯做文言,也衹得就是白話罷。"
  自從新文化運動以來,鬍適就幾乎已經不再用文言文寫文章了。劉文典的這個要求,未免有點強人所難。但鬍適畢竟是鬍適,他略作思考,最終爽然答應了劉文典的要求,"破天荒"地寫了一篇洋洋灑灑的文言文序言,為《淮南鴻烈集解》擎旗開路。
  細讀這篇序文,就可以發現鬍適的良苦用心。這絶不是一篇隨隨便便敷衍朋友的"客套文章",而更像是一篇氣勢磅礴、論證全面的學術論文。他要讓這篇序文常留於中國文學史上,這樣自然就讓"劉文典"這個年輕的名字永遠留在了文學史上。
  在這篇文章裏,鬍適將盡可能的溢美之詞送給了這位與自己同齡,但亟須掌聲的北大新派教授。他說,"今日坊間所行,猶是百五十年前之莊逵吉本,而王、俞諸君勤苦所得,乃不得供多數學人之享用;然則叔雅《集解》之作,豈非今日治國學之先務哉?"
  對於劉文典"集解"《淮南子》的"精嚴有法",鬍適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凡其所自得有與前人合者,皆歸功於前人;其有足為諸傢佐證,或匡糾其過誤者,則先舉諸傢而以己所得新佐證附焉。至其所自立說,則僅列其證據充足、無可復疑者。往往有新義,卒以佐證不備而終棄之,友朋或爭之,叔雅終不願也。"總而言之,在鬍適看來,劉文典這本《淮南鴻烈集解》的價值,"讀者自能辨其用力之久而勤與方法之嚴而慎",是足以在國學界博得相當聲名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節:序篇 被忽略的"國學狂人"(1)第2節:序篇 被忽略的"國學狂人"(2)第3節:序篇 被忽略的"國學狂人"(3)
第4節:朋友鬍適之(1)第5節:朋友鬍適之(2)第6節:朋友鬍適之(3)
第7節:朋友鬍適之(4)第8節:朋友鬍適之(5)第9節:朋友鬍適之(6)
第10節:朋友鬍適之(7)第11節:朋友鬍適之(8)第12節:朋友鬍適之(9)
第13節:朋友鬍適之(10)第14節:朋友鬍適之(11)第15節:朋友鬍適之(12)
第16節:朋友鬍適之(13)第17節:朋友鬍適之(14)第18節:朋友鬍適之(15)
第19節:痛斥蔣介石(1)第20節:痛斥蔣介石(2)第21節:痛斥蔣介石(3)
第22節:痛斥蔣介石(4)第23節:痛斥蔣介石(5)第24節:痛斥蔣介石(6)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