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臺灣現代民歌三十年:遙遠的鄉愁   》 第9節:前言 反省的年代(1)      公路 Gong Lu

  【前言】 反省的年代
  流行音樂界因為扭麯了的面貌,失去了知識分子甚或社會大衆的尊重,臺灣近代流行音樂三十年走來,失去的比獲得的多,十五年前歌中的明天顯然沒有更好。
  我期待這是一個反省的年代。
  --臺灣資深音樂人 李宗盛 臺灣現代民歌運動也稱民歌復興運動,簡稱民歌運動。
  民歌運動通常被視為1960年代美國民歌復興運動的延續。一場與文化相關的運動背負的歷史與責任,無需太多註解,亦知道其沉甸甸的分量。2006年11月,臺灣《遠見》雜志刊登張典婉撰寫的《我們等待文化的春天與燕子》,開篇即說:"二千年大選下政黨輪替,許多文化人期待一個新的文化世紀來臨,但是像走馬燈一樣的文化首長,讓臺灣文化陷入從未有的睏境,原來由政府主導多年的文化政策,讓臺灣的創意人聞不到一絲喜悅。"張典婉藉着文化人羅富美之感慨着:"我想做事,但是機會在哪裏?" 2006年12月1日,臺灣《民生報》(1978年創刊)因不敵娛樂八卦的衝擊正式停刊。
  不能不說這是一個讓人憂慮的現狀。臺灣,産生過那麽多深遠影響的文化、藝術之地,她的春天與燕子,究竟還有多遠呢? 追根溯源談民歌,表面上好像衹是在懷舊。從另一角度,記得歷史,或許可以更好地把握將來,雖然這更接近於一種奢求。
  即使是臺灣人,也未必十分瞭解民歌運動的歷史。至於在內地,並不是每個聽臺灣流行音樂的人都知道民歌運動,也不是每個知道民歌運動的人都瞭解它究竟是怎麽回事。有很多人從來沒聽說過楊弦、李雙澤與鬍德夫,有很多人並不知道《竜的傳人》首唱者是李建復,有很多人以為民歌運動衹是臺灣校園歌麯,其實不是。
  或者說不完全是。
  有一次聽北京某電臺介紹李壽全,說他是1970年代臺灣民謠運動的代表。錯,民歌甚至不等於民謠。
  還有一次在北京采訪費玉清,他提到演唱會麯目中將包括民歌部分,比如《竜的傳人》、《草原之夜》、《船歌》等等。我對他說:內地的民歌與臺灣的民歌是兩個概念,比如《草原之夜》算是民歌,《竜的傳人》則是校園歌麯。費玉清就有些躊躇,那要怎樣分類纔好呢? 為什麽《草原之夜》會被臺灣人歸類到民歌?這是因為,當時臺灣許多民歌手創作之餘,會以傳介為目的演唱一些傳統民歌作為補充。特有年代的特有分類,不是一句兩句就可以解釋得很清楚。
  那麽究竟什麽是臺灣民歌呢?簡單地說,1970年代中期,在臺灣的年輕知識分子尤其是學生當中,興起了一種自己作詞作麯並用木吉他自彈自唱的音樂形式,他們提出"唱自己的歌",盡力區別於壟斷樂壇的西洋音樂及以"時代麯"為主要特色的國語流行音樂。藉助文藝界的力量,以及演唱會、唱片、電臺、電視臺的傳播,這種音樂形式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也使流行音樂的大部分傾聽者由成年人轉為青年學子。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推薦序一 喚起民歌時代的心中夢想第2節:推薦序二 唱過一個時代第3節:推薦序三 民歌,啊!民歌!
第4節:推薦序四 回到少年中國的路第5節:推薦序五 島嶼的寬度第6節:跋 給孤獨的孩子們
第7節:自序 永遠的未央歌(1)第8節:自序 永遠的未央歌(2)第9節:前言 反省的年代(1)
第10節:前言 反省的年代(2)第11節:前言 反省的年代(3)第12節:第一章 往事(1)
第13節:第一章 往事(2)第14節:第一章 往事(3)第15節:第一章 往事(4)
第16節:第一章 往事(5)第17節:第一章 往事(6)第18節:第一章 往事(7)
第19節:第一章 往事(8)第20節:第二章 盛開(1)第21節:第二章 盛開(2)
第22節:第二章 盛開(3)第23節:第二章 盛開(4)第24節:第二章 盛開(5)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