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大學中庸今註今譯   》 中庸今註今譯(4)      王云五 Wang Yunwu    宋天正 Song Tianzheng

  [今譯]
  孔子說:“君子的所作所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的所作所為都違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因為君子能隨時居於中道,無過與不及;小人之所以違反中庸的道理,因為小人不知此理,不生戒慎恐懼的心,而無所不為。”
  右第二章
  [今譯]
  (朱子說)右邊一段是第二章。
  子曰:“中庸其至①矣乎!民鮮②能久矣。”
  [今註]
  ①至:猶言至善至美。
  ②鮮:上聲,音險(xiǎn),少也。
  [今譯]
  孔子說:“中庸的道理,真是至善至美呵!可惜一般百姓多不能實行這種道理已經很久了。”
  右第三章
  [今譯]
  (朱子說)右邊一段是第三章。
  子曰:“道①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②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③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④能知味也。”
  [今註]
  ①道:朱註:“道者,天理之當然,中而已矣。”按此指中庸之道。
  ②知:去聲,同智。
  ③不肖:不似也,不賢也。
  ④鮮:上聲,音險(xiǎn),少也。
  [今譯]
  孔子說:“中庸的道理之所以不能夠行,我已知道它的原因了:聰明的人過於明白,以為不足行,而笨拙的人又根本不懂,不知道怎樣去行。中庸的道理之所以不能顯明,我已知道它的原因了:有才智的人做過分了,而沒有才智的人卻又做不到。猶之乎人們沒有不飲不食的,但是很少有人能知道它的滋味。”
  右第四章
  [今譯]
  (朱子說)右邊一段是第四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①!”
  [今註]
  ①夫,讀平聲,音扶(fū)。語氣詞,猶乎也。
  [今譯]
  孔子說:“中庸的道理恐怕不能夠行了吧?”
  右第五章
  [今譯]
  (朱子說)右邊一段是第五章。
  子曰:“舜①其大知②也與③!舜好④問而好察邇言⑤;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⑥,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今註]
  ①舜:虞帝之號曰舜,史稱虞舜。初居畎畝之中,能麯盡孝道,所居民多隨之。唐堯舉使攝政,乃除四兇,舉八元八愷,天下大治。攝政三十年,受禪即帝位,有天下之號曰有虞氏。
  ②知,同智。
  ③與,平聲,同歟。語末助詞,此處表示感嘆。
  ④好,去聲,音號(hào)。
  ⑤邇言,朱註:“淺近之言。”
  ⑥兩端,朱註:“兩端,謂衆論不同之極緻。”稍嫌混淆。鄭玄則謂“兩端,過與不及也”。較為明確。
  [今譯]
  孔子說:“舜可算得是大智的人吧!他喜歡詢問別人的意見,而且對於那些很淺近的話也喜歡加以仔細的審度。把別人錯的和惡的意見隱藏起來,把別人對的和善的意見宣揚出來,並且把衆論中之過與不及的加以折中。取其中道施行於民衆。這就是舜之所以成為舜的道理吧!”
  右第六章
  [今譯]
  (朱子說)右邊一段是第六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①’,驅而納諸罟②護③陷阱④之中而莫之知闢⑤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⑥而不能期月⑦守也。”
  [今註]
  ①知,去聲,同智。下同。
  ②罟,音古(ɡǔ),網也。
  ③護,音畫(huà),機檻也,為捕獸之具。
  ④陷阱,謂坑也。穿地為坎,竪鋒刃其中以陷獸也。阱,音淨(jìnɡ)。
  ⑤闢,與避同。
  ⑥擇乎中庸:朱註:“擇乎中庸,辨別衆理,以求所謂中庸,即上章好問用中之事也。”
  ⑦期月,匝一月也。期,音基(jī)。
  [今譯]
  孔子說:“人人都說‘我是聰明的’,可是被別人驅入網內、機檻中或陷坑裏卻不知道避開;人人都說‘我是聰明的’,可是所經選擇的中庸之道連一個月的時間還守不滿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选集】臺灣商務印書館國學經典文叢

【資料來源】重慶出版社
凡例大學今註今譯(1)大學今註今譯(2)大學今註今譯(3)
大學今註今譯(4)中庸今註今譯(1)中庸今註今譯(2)中庸今註今譯(3)
中庸今註今譯(4)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