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大乘無量壽經   》 第05品 至心精進      支婁迦 Lokakasin

  【法藏比丘說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為菩薩道。已發無上正覺之心。取願作佛。悉令如佛。願佛為我廣宣經法。我當奉持。如法修行。拔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無上正等正覺。欲令我作佛時。智慧光明。所居國土。教授名字。皆聞十方。諸天人民及蜎蠕類。來生我國。悉作菩薩。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寧可得否。】
  法藏說完了上偈之後,就嚮世自在王稟白說:‘我今為菩薩道,已發無上正覺之心……’現在我是在行菩薩道,還是在菩薩的地位,可是我已經發了無上正等正覺的心,發了成佛如佛的心。我要‘取願作佛。悉令如佛’。 我願自己成佛,而且讓一切衆生都同佛一樣。‘願佛為我廣宣經法’。因要廣度無量衆生,就要具備消除衆生種種身心疾苦的能力,所以請佛大開方便給我廣說經法。‘我當奉持。如法修行’。我一定會信受遵奉,如法修行。‘如法’很重要,修得不如法,就稱為盲修瞎練,不但沒有好處,反有壞處,所以必需行解相資,先要有正見。
  ‘拔諸勤苦生死根本’。‘勤’是勞。‘苦’,憂的意思。所以‘勤苦’就是勞苦、憂苦、苦苦(苦中極苦)的意思。法藏菩薩說出請佛廣宣經法的目的,是為了拔掉衆生極苦的生死根本。衆生不明本來是佛,枉受輪回,沉溺在生死苦海之中,沒有出離的日子。今願徹底救度,就是拔掉他們的生死根本──無明愛欲。破除了衆生的妄想執著,恢復了衆生的本明,所以‘速成無上正等正覺’。為了無量衆生脫離生死,速成正覺,所以我願望,當我成佛的時候,自己的智慧光明(正報)、所居國土(依報)、我的教授(教化)、名字(佛號),都是聞名十方。法藏菩薩首先提出‘智慧’,因為以下的光明、國土、教授、名字,都是智慧所生。其次是‘光明’,《觀經》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捨’。《禮贊》說:‘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為了衆生無邊,所以要光明無邊;為了衆生得道無邊,所以要光中具德無邊。‘國土’是衆生來生之處,首先要衆生都知了這樣一個勝妙國土,並且這是奇特突出超越十方,大傢纔願來。更重要的這個國土給予衆生的真實之利最多,最大,最徹底,這就須自己的‘教授名字’都勝其他佛國。‘教授’是教導與傳授經法義理的意思,也就是宏化、教化(這樣的善知識叫做教授善知識)。極樂國中凡夫往生都在此生之中,位齊補處,同於兜率內院裏面的彌勒大士,正因殊勝教化之力。凡夫能夠往生,往生就登補處,主要衹憑一句名號的功德,萬類衆生但能信願持名,沒有不能往生的。為了衆生能持名,所以願求自己名聞十方。並願生到自己國土的‘諸天人民及蜎蠕類’(天趣的人很高;蜎蠕,小飛蟲、小爬蟲之類的衆生很下等,這代表一切衆生),這樣的衆生之類,生到我國都作為菩薩。這就證明,極樂世界是一乘大法,所有人民都行菩薩道,都是菩薩,都决定成佛。正如《法華》所示:沒有羊車、鹿車、牛車,人人所乘純一是大白牛車。正如本經,往生之後,個個是菩薩,個個成佛,純真的一乘法。法藏菩薩末後說:我立了這樣的願,要勝過無數諸佛國,能夠滿願嗎?這個地方切須仔細想,要勝過無數諸佛國,千萬不可看作:法藏菩薩想要蓋過餘佛,超越一切。若起這樣的心,他就絶對不能成佛了,那衹能成為阿修羅王。阿修羅的特點就是逞能好勝,不允許任何人強過他;要是強過他,他就要破壞。法藏菩薩不是這種心,要超過其餘一切,而是要使衆生得到別的佛國所得不到的殊勝方便、利益安樂。是想給衆生,不是自己想要,要地位、要名聞、要什麽什麽。是想給一切的衆生,希望他們所得到的好處要大於別的佛國,所以這個纔稱為大願之王。這件事太重要了,又沒有先例,所以嚮世間自在王請求開示。
  【世間自在王佛。即為法藏而說經言。譬如大海一人鬥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莊嚴。如所修行。汝自當知。清淨佛國。汝應自攝。】
  世間自在王佛就對法藏菩薩開示經義說:譬如大海非常深廣,一個人用鬥來量大海,一鬥一鬥地把海水取走,經歷了多劫的時間,尚且可以讓海露底。若有人堅定志願,至心求道,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老是精進,沒有中止,這就决定可圓滿本願。經文‘會當剋果’,‘會’是必然的意思,‘剋’是得,‘果’指願望的圓滿。底下佛繼續說:‘汝自思維。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莊嚴。’你自己深入想想啊,修什麽方便的道法,才能成就佛剎的種種莊嚴。‘如所修行。汝自當知。清淨佛國。汝應自攝’。經文就是說,怎麽樣契合本願,如法修行,你自己應當知道。願得的清淨佛國,你應當自己去攝取。
  世間自在王佛首先肯定了,志心求道,何願不得!對於怎樣來滿願,一連串指出‘汝自思維’、‘汝自當知’、‘汝應自攝’。一口氣連下了三個‘自’字,真是其妙絶倫。三個‘自’字很可讓我們深思,這就跟《法華》大衆三度請佛演說實法,世尊都回答:‘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三次‘止止’同此處的三個‘自’字有異麯同工之妙。為什麽‘不須說’,就因為‘妙難思’。這法本不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唯當默契、自知。所以《法華》的‘止止’同樣是指出這個‘自’字。所以這三個‘自’,我們可從禪宗公案來體會。六祖答話就說‘密在汝邊’。密,密在你那一邊。如來密藏是在你那一邊,就是說在問話者那一邊,就是你有全部如來密藏還來問我作什麽?也是直指問話者的自己。還有古時禪人答問,說:‘汝自會取好,我不如汝。’這都是最好的開示。更直顯的,如‘即汝是佛’(你就是佛)、‘清潭對面’(人問:什麽是佛?答:清潭對面的是佛。清潭對面不正是自己嘛)。臨濟說聽法的人是佛。世自在王如來一連擺出三個‘自’字,正跟禪宗一致。《會疏》對於三個‘自’字有三個解釋。第三是‘凡於淨土,有報有化。法報高妙,非菩薩之分。唯應自分,宜攝取之也。故云“汝當自知”。’這是說淨土中報土、化土。報身佛的實報莊嚴土,是報土。化身佛居的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是化土。還有法身佛所居的常寂光土。如來有兩種報身,(1)自受用身,(2)他受用身。菩薩衹能見他受用身,所以自受用身所居的報土也和法身土一樣非常高妙,不是菩薩所能見、能知、能測的事,因此唯有以‘自分’來攝取,也就是說,唯有自己的本分來攝取。自己的本分,正是自性、佛性、真如、實相和法身。常寂光土是法身境界,非菩薩之分,必須要超過這個有修持有次第的分際,超過這一切,那衹是自分。
  【法藏白言。斯義宏深。非我境界。惟願如來。應正遍知。廣演諸佛無量妙剎。若我得聞。如是等法。思惟修習。誓滿所願。】
  ‘斯義宏深。非我境界’。法藏菩薩答佛的開示,稟白說:佛所說的義理太廣大、太高深呀,不是我的境界。‘境’,是指心所遊履攀緣的地方。它不是腳所行履經過的地方,是你心所能達到的地方。你心之所遊,心之所緣,所以叫作境。例如眼所見的色,若看見顔色,這個顔色就是眼識所遊履之處,就稱為色境。法是意識遊履的地方,稱為法境。‘界’,前已解釋。所以境界是指心所能行到的、意所能攀緣的處所,以及自己修持所得到的結果。‘非我境界’,表示這不是我的水平,不是我心所能達到的、我心所能想到的。我理解不到這個境界,這不是我的境界。
  世自在王佛連拈三個自字,教導行人尊自己本有的靈性,教中叫作內重己靈。法藏菩薩說‘非我境界’,仍請佛開示,這是外慕諸聖。這也是淨土宗特有的傢風,叫作他力法門。外聖正是他佛,末法凡夫衹要能信‘有世界名曰極樂,其中有佛號阿彌陀’,切願往生,一嚮持名,就可以往生。這全仗彌陀一乘大誓願與六字洪名的無邊功德的加持力,這就是他力。他力法門也叫果教派,是從佛果上開始修持的,所念這句佛號是佛歷劫精修、萬德圓滿的果實。現在我們念佛號是從佛的果實開始,譬如饅頭,須經過農業、商業與廚師長時多種勞動,方纔有熟的饅頭,我們現在的任務衹是吃,吃就享受佛萬德成就的果實。所以淨宗是易行道,是方便裏面的究竟方便。以上內有己靈,外有諸聖,有自有他,有內有外,這正表自他宛然。但我們應在差別中了達無差別,先師夏蓮居《直念去》偈:‘彌陀彌陀直念去,原來彌陀念彌陀。’到這時己靈與外聖、能念同所念,都是彌陀,自然能所兩忘,自他不二。
  ‘唯願如來。應正遍知。廣演諸佛無量妙剎’。我衹是盼望如來呀,他就請求了,‘應供’‘正遍知’(用這兩個佛號,代表佛的十號)呀,請給我廣泛顯示諸佛無量妙剎,讓我知道諸佛無量無邊的剎土,是什麽殊勝情況。‘若我得聞如是等法’,瞭解一切佛剎的殊勝和差別,我必定努力修習,使我的佛剎超過一切,圓滿自己的本願。
  【世間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為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應其心願。悉現與之。說是法時。經千億歲。】
  ‘世間自在王佛知其高明’。‘高’是崇高、高超,指持戒、禪定超過世間。‘明’是明哲、明智,指智慧明朗,照了諸法。‘志願深廣’,所發的志願深遠廣大。遠至未來沒有窮盡,普攝一切沒有遺漏,所以叫做‘深廣’。‘即為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世自在王佛就宣說了二百一十億佛國。為什麽二百一十億呢?這有兩個解釋:一《華嚴經華藏世界品》佛剎蓮華世界海有二十重,每一重有二百一十微塵數的佛國。本經也是二百一十億,正好相合。看來是用二百一十億代表二百一十微塵數,也就代表無量的佛國。二《大智度論》講:佛導法藏比丘遍至十方。佛把他導引到十方,顯示種種的佛國,令法藏從中選擇淨妙之國,以自莊嚴他所願成的國土。可見佛所顯示是十方種種佛剎。根據以上兩種意見((1)二百一十億暗括無量,(2)佛導法藏遍至十方),所以二百一十億是指十方無量佛剎,因此法藏比丘所攝佛國能勝過一切佛土。世自在王佛宣說種種國土功德嚴淨(莊嚴清淨)、廣大圓滿(圓是圓明、圓融,滿是具足,所以圓滿就是《華嚴》的圓明具德)的無邊的妙相,為了滿足法藏菩薩的心願,就全部都顯示與宣說了。說法的時間,經過千億歲。時間長短,本無定格。現在人壽不到百歲,彌勒下生時,人壽八十萬歲。
  至於所顯佛土其中有沒有穢土,過去有爭論。但根據淨影大師對本經經文的分析,以及《悲華經》的經文,所示佛國其中應該包括穢土。本經法藏比丘於見土聞法後,就思考所見佛國的‘天人善惡。國土粗妙’。若是人惡國粗,那就是穢土呀。還有《悲華經》說:所現佛國,‘或有世界嚴淨妙好,乃至或有世界有大火災’。可見當日所示諸佛國中,包括穢土。
  【爾時法藏聞佛所說。皆悉睹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於彼天人善惡。國土粗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所攝佛國。超過於彼。】
  ‘爾時法藏聞佛所說。皆悉睹見’。眼睛看見叫做睹,以智慧來見叫做見。兩個字都有,那就是眼也見了,心也見了,也就是智慧的見,像《唯識論》所說見分,是推求照察的意思。見了心裏頭都通達,就是所謂心明了。法藏比丘還是因地之中,但由於世自在如來的威神加被之力,所以能同佛的天眼一樣,十方國土都在一時之內完全目睹心明了。‘起發無上殊勝之願’。‘起發’就是發起。‘殊勝’就是超出其他,絶妙希有。‘無上’,沒有比這個更上更高。所願成就的佛剎,國土莊嚴,人民受樂,他的光明、壽量、名號功德等等都是無上,超過其他佛國。
  ‘於彼天人善惡。國土粗妙’。對於他所看到的一切世界中天人的‘善’與‘惡’,以及國土的‘粗’與‘妙’,他都徹底‘思維’,求其‘究竟’。至於善惡,什麽叫做善?什麽叫做惡?標準很不一樣。例如飲酒,世人看作風雅,佛法就定為重戒。在佛法中也因行人水平不一,而有不同的善惡標準。《淨影》判為三種:一‘順益為善,違損為惡’。這個相同於《唯識論》,是用順益與違損來判定善惡。所行對於現在與未來相順有益就是善;相反,對於現在與將來相違有害就是惡。二‘順理為善,違理為惡’。‘理’是無相空性,比方你要布施,若能不住於相,施者、受者同所施的東西,都體空無物,這叫三輪體空,這是順理的無相的行動,這就是善。你如果有所著:我做了功德,把錢布施給他了。這是違理的有相行動,這就是惡。所以這就比一深刻了,超出人們一般想法:布施給他錢,做了好事總是善。殊不知你有所著,覺得做了好事,不能離相,這個就是惡。所以這麽來看的話,那麽就是衹有佛菩薩,下至阿羅漢,所修的法纔是善法。人天衆生所謂的善法,沒有離相,都叫做惡。三‘體順為善,體違為惡’。‘體’是實際理體,也就是真如實相、中道、第一義諦等。順於理體的,纔是善;跟理體相違,都是惡。這正同於《菩薩瓔絡經》‘一切衆生識,始起一想住於緣,順第一義諦起名善,背第一義諦起為惡’。心起一念,所住之緣衹是自體,任運施為都合理體就是善。所以凡夫二乘以至菩薩,一切有所住緣未能順理的修,都叫做惡。法藏菩薩對於所見的二百一十億佛國的善妙與粗惡,一一思考比較,對它們的因果得失,深入思維,達於‘究竟’。‘究竟’用俗話說,就是徹底裏面的徹底,是對於這些法的本源深入追究,窮盡根源。這個本源就是經中所說的這個真實之際,也就是《往生論》裏頭說的一法句、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法藏菩薩的思維達到了究竟,所以稱為‘思維究竟’。
  ‘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一其心’,淺近地說,就是把自己專一起來,集中到一處。從所見的諸佛國裏,挑選自己‘所欲’,即自己所須所求,也正是度生所須所求。所挑選的,都是能使衆生普得最極真實之利的地方,這樣形成大願。經文是‘結得大願’。進一步來說,一其心就是一心。心無異念叫做一心。《教行信證文類》說:‘言一念者,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也’。‘心無異念’是指自心專一沒有雜念,‘信心無二’表信心純一,都是事上的一心;若能契入實相便是理一心。所以說一心即是真如。法藏菩薩的一心是事理兼備,所以成為清淨報土的真因。本經第八品法藏菩薩‘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嚮專志莊嚴妙土’,於是從法藏本心流出西方極樂淨土,正顯一心是清淨報土的真因。
  ‘精勤求索’。‘精’是精進,‘勤’是勤苦,‘求’是願求,‘索’是索取。法藏菩薩為了圓滿大願,他勇猛精進,勤勞辛苦,一心願求成就大願,對於形成之願就‘恭慎保持’。‘恭’是恭敬,‘慎’是慎重。‘保持’與禪宗的保任同一個‘保’字,這也實是同一意思。宗門悟後還要保任。‘保’是‘心心不異謂之保’(‘任’是‘要行便行,要坐便坐’),這個心和這個心一念一念之間沒有兩樣,沒有兩樣就是彼此相如,念念都相如。所以如如不動,不是這個心一點不動,是堆死灰,而是隨便你是動是靜,想這個,想那個,種種動作施為,都與實相不相違背。‘持’是行持、奉持。所以‘恭慎保持’,就是恭敬慎重,一心專註,念念不異,自然奉持。
  ‘修習功德。滿足五劫’。古德有爭論:有人認為是發願之後,修行的時間用了五劫;有人認為這仍是發願的時間。根據《宋譯》‘住一靜所,獨坐思維,修習功德,莊嚴佛剎,發大誓願,經於五劫’,所以在五劫中既在思維,又在修習,正同於嘉祥師所說,這五劫是‘修行、發願’時也。法藏菩薩經五劫長時,於二十一俱胝(即二百一十億,俱胝即千萬)佛土中種種‘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於是捨其粗惡,廣選善妙,結成心願。願中的佛國‘超過於彼’,‘彼’就是二百一十億佛土。此時願中的佛國譬如建築中的藍圖,但從藍圖已可看出佛國殊勝獨妙,超越十方。
  【既攝受已。復詣世自在王如來所。稽首禮足。繞佛三匝。合掌而住。白言世尊。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佛言善哉。今正是時。汝應具說。令衆歡喜。亦令大衆。聞是法已。得大善利。能於佛剎。修習攝受。滿足無量大願。】
  法藏菩薩在完成了攝取佛國的具體大願之後,他又去參見世間自在王如來。‘稽首禮足’,‘稽首’是頂禮,頭要碰地或拜墊(反之就不恭敬,叫做我慢禮);‘禮足’是用自己的頭部承接佛足。然後繞佛三周站立合掌說:‘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發願要超勝一切佛土,是自己從真實之際的開化,唯願一切衆生得真實之利,迅速同證大覺。所願所行,都是真實智慧的流現,故所行清淨,現在此行已經成就。‘佛言善哉(是贊嘆之詞)。今正是時(現在正是時候。)’《法華》要開權顯實,也同樣用了‘今正是時’。為了讓十方九界一切衆生,都入彌陀一乘大願之海,一切含靈都能依此妙法來得度脫,這樣一件大事,現在因緣成熟,你現在說正是時候。你應該全部都說出來,普令大衆全都歡喜,也令大衆聽了之後,得到殊勝的法益,所以經文說‘得大善利’。‘大衆’指當時會上以及未來的一切凡夫、二乘與菩薩,當前我等凡夫自然包括在內。讓大衆聽到得大歡喜,也能夠對於佛剎修習攝取,這樣的話,都可以‘滿足無量大願’。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說:‘滿足往生淨土一願,即一切志願悉滿足,故云“滿足無量大願”。’大師是說,種種行願,廣大如海,雖然無量無數,可是衹要滿足往生極樂淨土這一願,一切其他的志願,全部得到滿足。這一開示超情離見,純粹是華嚴境界,和盤托出了諸佛的心髓。末世修行人,在當前‘億萬人修道,罕一得道’的形式下,但能信奉滿足往生淨土的一願,就投入彌陀一乘大誓願海,就同彌陀同體,一切大願都得圓滿。方便直截,不可思議。曇鸞大師的希有開示,應與以下妙句同參:善導大師的‘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蕅益大師的‘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華嚴普賢行願品》‘若人誦此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衆生清淨願’。以及本經釋尊贊嘆阿難說‘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這都是畫竜點睛的無上開示,都是教眼,都是釋尊一代時教、十方諸佛無上大法的心中心。若能染入心神,决定立脫生死,直趨究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編輯說明前言經題後記第01品 法會聖衆第02品 德遵普賢
第03品 大教緣起第04品 法藏因地第05品 至心精進第06品 發大誓願第07品 必成正覺第08品 積功纍德
第09品 圓滿成就第10品 皆願作佛第11品 國界嚴淨第12品 光明遍照第13品 壽衆無量第14品 寶樹遍國
第15品 菩提道場第16品 堂捨樓觀第17品 泉池功德第18品 超世希有第19品 受用具足第20品 德風華雨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