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抗戰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生活實錄:亂世浮生   》 第9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3)      帥彥 Shuai Yan

  1937年5月,郭沫若回國一事出現轉機。5月18日,長期為郭沫若回國奔走的鬱達夫一日之內給郭連發兩信:一係航空,一係平郵。鬱達夫在信中說:"今晨接南京來電,囑我致書,謂委員長有所藉重,乞速歸。"至於南京方面為什麽會突然召郭沫若回國,鬱達夫衹約略提了一下:"此事之與有力者,為敝東陳公洽主席,及宣傳部長邵力子先生,何廉處長,錢大鈞主任,他們均係為進言者。"對於國民黨政府突召郭沫若回國,有人猜測是因為郭沫若在甲骨文、金文研究上的傑出成就引起了日本極有名望的政界元老西園寺公望的註意,國民黨中的親日派想通過郭沫若的這層關係來與日和談。此種說法因沒有更多的旁證予以佐證,而當事人在回憶中也沒有談及,當存疑。實際上,南京方面召郭沫若歸國更大程度上是因為當時國內的政治局勢出現了變化。西安事變之後,國內團结一致共同對外的空氣已經形成,而國民黨政府也在極力營造一種統一戰綫的局面,不管這種努力是真誠還是做秀,畢竟是有了這樣一種姿態。南京政府召郭沫若回國的真正原因是什麽,我們暫且不論。但無論如何,南京政府有讓郭沫若回國的態度,這肯定是事實。郭沫若從日本秘密回國得到了國民政府駐日使館的協助,而郭沫若回國當天前往碼頭迎接的是國民政府行政院政務處長何廉,從這兩件事上,就足以看出南京方面對郭沫若回國的態度。回國有望,郭沫若自是非常高興,但回國之前尚有二事須政府辦理:一為取消政府對他的通緝,二為匯上足夠的旅費。對於郭沫若提出的要求,鬱達夫回信說:"此事當能在十日之內辦妥。"但郭沫若等了一個多月都未見音訊。
  回國的音訊久候不至,但卻傳來了"盧溝橋事變"的消息。至於"盧溝橋事變"後東京方面的情況,此時旅居日本的金祖同回憶說:"雖說盧溝橋的戰爭爆發,一時還沒有告訴我們這就是揭開了那忍受了許多年苦難的中國全面抗戰的序幕。可是,當地的新聞紙上的渲染,卻很有聲有色的,使全東京的空氣顯得異常緊張,是完全和平時不同的情緒了。"事變發生以後郭沫若深居簡出,然而他也能感覺到此時緊張的氣氛。在這沉悶難耐的空氣中,郭沫若的心境如何,他對這場戰爭又持何種態度?
  7月15日,金祖同往訪郭沫若,師生交流了對"七七事變"的看法。對於中日之間的這場戰爭,性格偏於情感型的郭沫若幾乎可以說是熱血沸騰,他極力主張對日作戰,認為"帝國主義侵略野心是永無止境的,除非我們以鐵血來對付他們的進攻絶無辦法"。他充滿信心地對金說:"我們必須以鐵血來對付帝國主義的侵略,雖然在物質上會損失很大,因為日本的軍備要超過我們十倍,但好在這次中國的民氣很激昂,很可大事抵抗,我想這是絶對有把握的。"於此時,渴望激情洋溢生活的郭沫若的內心當然是希望能立即歸國赴國難,但他也很清楚他的歸國面臨着很多睏難:一是作為一個曾經的政治風雲人物,日本政府不會輕易放他走,一旦發現將被逮捕,甚至殺害;二是國內的通緝令尚未撤銷,國民黨抗戰的態度又不明朗,回國危險性很大,更難說能否有所作為;三是撇不下妻子安娜和五個兒女,如果衹身回國,不僅骨肉分離,而且他們的生活也會發生問題,還將遭到日本當局的迫害。雖說郭沫若夢想以身赴國難,置個人生死於度外,但臨到要別婦拋雛卻又並不那麽容易。他怎麽能忍心拋下生死與共的傢室兒女,同多年來相依為命、夫妻情深的安娜分別,拋下五個尚未成年的兒女離去?這種生離死別的痛苦感受,非親身經歷者實難以想像。但是國難當頭,經過反復考慮,郭沫若最終還是决定立即回國。於此危難時刻,郭沫若也考慮到自己有可能不能脫身而遇到意外,於是他寫了一份"遺言"交給金祖同:"臨到國傢需要子民效力的時候,不幸我已被帝國主義者所拘留起來了,不過我絶不怕死辱及國傢,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唯有以鐵血來對付他。我們的物質上的犧牲當然是很大,不過我們有的是人,我們可以重新建築起來的。精神的勝利可說是絶對有把握的,努力吧!祖國的同胞!"從這些細節,我們可以看出,在歸國前夕,郭沫若的內心是經歷了怎樣的痛苦的煎熬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華書局
第1節:序言(1)第2節:序言(2)
第3節:鬍適:"做了過河卒子,衹能拼命嚮前"(1)第4節:鬍適:"做了過河卒子,衹能拼命嚮前"(2)
第5節:鬍適:"做了過河卒子,衹能拼命嚮前"(3)第6節:鬍適:"做了過河卒子,衹能拼命嚮前"(4)
第7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1)第8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2)
第9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3)第10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4)
第11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5)第12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6)
第13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1)第14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2)
第15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3)第16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4)
第17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5)第18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6)
第19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1)第20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2)
第21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3)第22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4)
第23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5)第24節:老捨:"提衹提箱赴國難"(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