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评论 精品讀庫:這十本書改變了世界   》 第9節:《論語》:東方聖經(8)      梅朝榮 Mei Chaorong

  毛澤東的批判和繼承
  我過去讀過孔夫子的《四書》、《五經》,讀了六年,背得,可是不懂。那時候很相信孔夫子,還寫文章。
  --毛澤東
  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
  --毛澤東
  青年時代的毛澤東深受以《論語》為核心的儒傢思想的影響,尤其是以儒傢學者鬍宏、張栻、王夫之、魏源、曾國藩、譚嗣同、楊昌繼等人為代表的湖湘文化。受儒傢影響頗深的楊昌繼是毛澤東非常敬仰的老師,他對毛澤東更是言傳身教,毛澤東1936年在與斯諾談話時說:"在我的青年時代楊昌繼對我有很深的影響……"
  毛澤東還直接點讀了許多儒傢典籍,他本人在回憶中說:"我過去讀過孔夫子的《四書》、《五經》,讀了六年,背得,可是不懂。那時候很相信孔夫子,還寫文章。"我們從毛澤東早期的《講堂錄》、《體育之研究》等作品中就可以明顯地看出儒傢傳統文化對他的影響。
  與蔣介石的極力尊孔不同,毛澤東對儒傢文化采取批判繼承的態度。蔣介石宣稱以孔子為中心的儒傢學說是"幾千來中國思想界的大動脈",是維係中國社會組織、維係中華民族的紐帶,儒傢所倡導的倫理綱常則是社會生活不變的常理。而毛澤東對儒傢思想的態度,正如他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所提出的,"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從而批判繼承、破舊立新。他繼承了儒傢極富生命力的"實事求是"、"中庸"、"正名"等哲學思想,同時又對儒傢所倡導的封建宗法制度和舊禮教給予尖銳的批判,認為"三綱五常"浸透了被壓迫、被剝削者的血和淚,封建的"政權、族權、神權、夫權,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縛中國人民特別是農民的四條極大的繩索"。
  "半部"《論語》
  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緻太平。
  --宋朝宰相趙普
  於丹在百傢講壇說《論語》,以驚人的速度成為文化明星,同時"半部《論語》治天下"也成為衆所周知的名言。那麽這"半部《論語》治天下"到底源出何處,到底是什麽意思呢?
  "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個典故,出自北宋著名的政治傢趙普身上。
  趙普原本是趙匡胤手下的一個推官,後來為趙匡胤出謀劃策發動兵變,趙匡胤在陳橋黃袍加身做了皇帝。接着,趙普又輔佐宋太祖東徵西討,統一了全國。宋太祖任命他為宰相,後來又罷免了他。宋太祖死後,他的弟弟趙匡義繼位,史稱宋太宗。宋太宗準備重新起用趙普任宰相,這時有人勸說道:"趙普學識淺薄,沒有什麽學問,衹讀過一本《論語》。"宋太宗就問趙普:"有人說你衹讀一部《論語》,這是真的嗎?"趙普回答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緻太平。"這就是"半部《論語》治天下"的來歷。
  據《宋史》記載,趙普"每歸私第,闔戶啓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决如流。既薨,傢人發篋視之,《論語》二十篇也。"趙普晚年讀書勤奮,每次退朝後回到自己的住宅,關上門打開書箱拿出書,整天讀書。等到第二天處理政務,處理决斷很快。他死後,傢裏的人打開書箱看到裏面的書籍,原來是一部《論語》。
  趙普所說的"半部《論語》"並非是半本論語,復旦大學歷史係教授、著名歷史學家朱維錚說,趙普的話可以做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說趙普沒有把《論語》讀透,衹參透了一半學識,他用這一半學識幫助宋太祖平定了天下,現在還用這一半學識來幫助宋太宗治理天下;另一種解釋是說,趙普衹讀了《論語》一本書並把它參透了,他用這本書的一半學識幫助太祖取得天下,現在將用另一半學識幫助太宗治理天下,使國泰民安。
  《論語》的核心內容在於討論世間的人倫道德,講的是一種道理。趙普汲取了書中的精華,把它用在政治上,成為一代名相。
  世界財富
  孔子頗似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又是)學術普遍化之第一人,為士之階級之創立者,至少亦係其發揚光大者;其建樹之大,蓋又超過蘇格拉底。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武漢大學出版社
第1節:前 言第2節:《論語》:東方聖經(1)第3節:《論語》:東方聖經(2)
第4節:《論語》:東方聖經(3)第5節:《論語》:東方聖經(4)第6節:《論語》:東方聖經(5)
第7節:《論語》:東方聖經(6)第8節:《論語》:東方聖經(7)第9節:《論語》:東方聖經(8)
第10節:《論語》:東方聖經(9)第11節:《論語》:東方聖經(10)第12節:《莊子》:道傢寶典(1)
第13節:《莊子》:道傢寶典(2)第14節:《莊子》:道傢寶典(3)第15節:《莊子》:道傢寶典(4)
第16節:《莊子》:道傢寶典(5)第17節:《莊子》:道傢寶典(6)第18節:《莊子》:道傢寶典(7)
第19節:《莊子》:道傢寶典(8)第20節:《莊子》:道傢寶典(9)第21節:《莊子》:道傢寶典(10)
第22節:《莊子》:道傢寶典(11)第23節:《莊子》:道傢寶典(12)第24節:《莊子》:道傢寶典(13)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