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鉴赏 》 唐名傢詩導讀 》
張九齡
張海鷗 Zhang Haiou
張九齡(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壽,韶州麯江(今廣東韶關)人。出身寒門庶族,武後(周)長安二年(702)擢進士。數年中官纍遷,開元四年(716),因上書言事引起宰相姚崇不滿,遂告病歸鄉。請開大庾嶺路,是年鼕,率衆修成。開元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733--736)以中書令入主相府。他有膽有識,剛直不阿,施政有方,舉賢任能,是著名的盛世賢相。後因李林甫與武妃詆毀而被罷相,貶為荊州長史。開元二十八年(740)五月,他卒於麯江私第,年六十三。今存《張麯江集》,有詩218首,文242篇,又《全唐文》、《唐大詔令集》、《文苑英華》載十篇,共252篇。
他是張說之後的文壇領袖,執政二十餘年中,奬掖、培養、提拔過一批文才俊士,如王維、盧象、皇甫冉、孟浩然、裴迪、王昌齡、錢起、綦毋潛、包融等。古體詩《感遇十二首》是其代表作,
感遇(其一)[1]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2]。欣欣生此意,自爾為佳節[3]。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4]。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5]。
①這是《感遇》十二首中的第一首。感遇即有感於身世際遇的意思。以“感遇”為詩題,是初盛唐之際興起的風氣,陳子昂、張九齡都寫了不少“感遇”詩。②葳蕤:草木茂盛枝葉紛繁的樣子。桂華:即桂花。③春有蘭花,秋有桂花,因而春天和秋天都自然而然地成為美好的季節。④林棲者:棲居山林的隱士。因聞到風送花香而愉悅。坐:因為。⑤此雙關語:草木有自然的品質,人有自己的情操志節。這些自然自在的美好品質並不是因別人的好惡而存在的。美人:屈原作品中常以美人喻君主。
此詩詠物言志,擬物為人,抒寫潔身自好,孤芳自賞的情懷,直接繼承了屈原以香草美人喻君子的手法和忠君愛國、潔身守志的精神,衹是他的悲憤情緒含而不露,因而詩歌顯得雅正衝淡,委婉藴藉。《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引周敬曰:“麯江公詩雅正沉鬱,言多造詣,體含風騷,五古直追漢魏深厚處”。《唐詩緒箋》:“此詩氣高而不怒”。《唐風定》:“透骨語出之和平。”《昭昧詹言》:“立物各有時,人能識此意,則安命樂天。興而比,收所謂‘運命唯所遇’”。
望月懷遠[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2]。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3]。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4]。
①懷遠:懷念遠方的親人。此句寫處身異地的親人在同樣的時間裏懷着同樣的情懷共看明月。②情人:親人。怨遙夜:因離別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長。竟夕:一整夜。③憐光滿:愛惜滿屋的月光。④末兩句說:月光雖可愛,卻不能抓一把送給遠方的親人,衹好回屋睡覺,希望得個好夢。陸機《擬明月何皎皎》:“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
這是月夜懷人之作,情深意永,細膩入微。起句高華渾融,歷來被人傳誦。望月念遠,相思難眠,夢中相逢,都是人世間常有的情景,詩人委委道來,親切感人。《增定評註唐詩正聲》引郭雲:“清渾不著,又不佻薄,較杜審言《望月》更有餘味”。”《唐詩刊選脈會通評林》雲:“通篇全以骨力勝,即‘滅燭’、‘光滿’四字,正是月之神。用一‘憐’字,便含下結意,可思不可言。”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盧照鄰 | 駱賓王 | 王勃 | 楊炯 | 劉希夷 | 陳子昂 | 賀知章 | 張若虛 | 張九齡 | 王之渙 | 孟浩然 | 王昌齡 | 王維 | 崔顥 | 王翰 | 高適 | 岑參 | 李白 | 杜甫 | 張繼 | 韓愈 | 元稹 | 白居易 | 劉禹錫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