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大川 国家地理·神秘中国系列丛书:走近神秘高僧   》 妙善重振普陀      佚名 Yi Ming

  导读:
  他是一位僧人,却二十年不住寺庙,不穿僧服。七十一岁高龄时,他在佛前发下宏愿,要重现“海天佛国”往日的繁荣。二十载苦心经营,换来观音道场中兴。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让后辈人感慨良深。
  普陀山上有一座独特的寺庙,它里面供奉的不是佛像,而是一位僧人。每逢这位僧人的圆寂日,众多僧尼便会云集到这里为他举行追思法会。在后世僧人心中,他是普陀山的中兴祖师。这位僧人究竟是谁?在他的生前身后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七十一岁高龄的古稀老人如何实现普陀中兴的愿望?在他身后又为普陀山留下了怎样的精神遗产?
  普陀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供奉观音菩萨的道场。在这个“海天佛国”的二百多座寺庵里,供奉着各式各样的观音塑像。
  但是,在普陀山西南面的一座庙宇里 ,供奉的却不是观音菩萨,而是普陀山一位已经圆寂八年多的僧人 。这是全岛唯一一座供奉僧人的庙宇。
  每逢这位僧人的圆寂日,普陀山的僧尼都会来到这里,燃上一炷香,献上一束花,以表达对他的深切怀念。
  有人说,他是普陀山的中兴祖师,今天普陀山的繁盛都得益于他的功德。还有人说,现在在普陀山担任重要职位的僧人大都传承了他的衣钵。
  这位僧人究竟是谁? 在他的生前身后又有着怎样不平凡的故事呢?
  1979年10月28日,一条小船载着一位老人登上了普陀山。此时的普陀山破败不堪,唯有残留的一尊唐代观音头像还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是一座佛教名山。面对眼前的景象,老人百感交集,想起普陀山千年辉煌的过往,他实在心绪难平。
  这位老人就是原普陀山法雨寺的方丈妙善和尚,而此时,他身上穿的却不是僧服,而是一件普通的蓝色中山装。
  “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主刹普济寺山门外的这幅对联精炼地概括了普陀山曾经有过的无上荣光。观音道场的崇高地位与独特的海山风光,让普陀山仿佛成了上天赐给人间的一方净土。
  然而,普陀山并不可能远离尘世,历史的每一次动荡都曾带给它强烈的冲击。
  明洪武年间,东南沿海地区倭寇活动十分猖獗,普陀山一度为倭寇盘踞,寺庙被占,僧人全部被驱赶出山。
  清朝初年,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并经常骚扰东南沿海地区,普陀山也经常遭到劫掠。
  20世纪60年代的那场浩劫,使普陀山又一次蒙难。观音佛像几乎全被毁坏,寺院僧尼除四十多位老弱病残、无家可归者被允许留居外,绝大多数僧侣被遣散回原籍劳动,许多人被迫还俗。
  1960年10月23日,时任法雨寺代理方丈的妙善与其他僧尼共108人被迁到了浙江余姚的芦山寺集中劳动。在那段蒙难的岁月里,妙善和尚沉默寡言,只管埋头劳动。他先后担任过记工员、生产队长、农场管委会副主任等职务,在管理、财务各方面都增长了不少知识。
  在当地人眼中,他是一位和善慈祥的长者。人们尊称他为“吴伯伯”。
  妙善俗名吴敬亭,江苏如皋人。16岁那年,他到一家商店去当学徒,店家虔诚信佛,他也就从那时起与佛结下了因缘。24岁时,他剃度出家,取法名“心慈”,字“妙善”。
  1979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作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也在开放之列。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妙善被邀请回山,负责普陀山的修复开放工作。
  佛教教义认为,行住坐卧都可以修行。20年的劳动,在妙善看来也是一种修行,他并没有丝毫怨言。在被邀请回山的第二天,妙善和尚虔诚地换上了前一夜还在赶制的僧装,重显比丘相。
  1979年,妙善接待一个日本代表团时留下了一张照片,这是他重新穿上僧装后留下的第一张照片。这一年,妙善已经71岁了,一个年过古稀的老人还能担负起普陀山中兴的重任吗?
  20年后重回普陀山,面对着一片废墟,妙善老和尚心绪难平。他深切地感受到,普陀山佛教的兴衰与国运竟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家承平,普陀兴盛;国家多难,普陀遭殃。思虑过后,决心已定,妙善在佛前发下了宏愿:一定要让普陀山观音道场重现往日生机,为达成这个愿望,自己将不遗余力!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吉林文史出版社
《国家地理·神秘中国》卷首语慧谔私取观音像潮音洞静坐思过观音像留驻普陀
新罗礁与高丽道头千年守望普陀山行走视点禅语慧心
妙善重振普陀苦心复兴观音道场“中兴祖师”名留身后(1)“中兴祖师”名留身后(2)
行走视点禅语慧心灵山开九华肉身舍利,佛国至宝
新罗王子誓别新罗金地藏证道九华无暇刺血书佛经癫大兴广结善缘
慈明僧撞钟不止“站和尚”的明月清风第一尊比丘尼肉身菩萨(1)第一尊比丘尼肉身菩萨(2)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