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事类 》 百戰奇略 》
第六捲
劉基 Liu Ji
51。死戰【提示】
本篇以《死戰》為題,旨在闡述將帥對作戰中缺乏信心、“未肯用命”的士卒所應采取的處置措施。它認為,凡此情形,都必須“置之死地”,以“絶去其生慮”,使其抱定必死之志去戰鬥。衹有這樣,才能奮勇殺敵,死裏獲生。“陷之死地然後生”(見《孫子兵法·九地篇》),這是孫子首倡,而為歷代兵傢所常采用的激勵部隊奮勇殺敵的一種辦法。
這在一定條件下,無疑也是可行的。然而,從根本上講,士卒的勇敢精神,是由戰爭的性質、目的以及士卒的軍政素質决定的。明確為正義事業而戰,士卒必定能拚死搏鬥;衹有具備過硬的軍政素質,部隊纔有強大的戰鬥力。而這一切又是靠平時嚴格的教育訓練培養出來的。如果平時治軍不嚴,疏於教育訓練,單純靠戰時“置之死地”而激發部隊殺敵决心和勇敢精神,即便一時能做到,但卻是不能持久發揮作用的。《百戰奇略》已經能夠較好地意識到這一點,並且在《教戰》、《怒戰》、《氣戰》、《畏戰》等多篇中,反復強調要搞好部隊的教育訓練,提高部隊的戰鬥力。這是十分可貴的。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項羽所部擊敗秦軍主力的巨鹿之戰,從根本上說,項羽獲勝是在陳勝、吳廣起義給秦王朝以嚴重打擊,動搖其統治基礎的形勢下取得的。
但項羽作為楚軍統帥在作戰指導上,也有其成功之處,主要表現在:行軍途中他能及時除掉“不恤士卒而徇其私”的上將軍宋義,為楚軍迅速進抵巨鹿而掃清了前進障礙;臨戰之前他以破釜沉舟的實際行動激勵將士樹立“必死無還”的决心,為楚軍奮勇殺敵作好了精神準備;交戰之中他正確運用分割圍殲的戰術,切斷了秦軍主將章邯與王離的聯繫,使其各自陷入孤立境地;爾後他集中兵力,發揚連續作戰的作風,在殲滅了王離、蘇角之後,乘勝擊敗了章邯,殲滅了秦軍主力,取得了九戰九捷的重大勝利。
【譯文】
大凡敵人兵力強大、士氣旺盛,而我軍士卒疑慮重重、不肯拚命作戰時,那就必須把他們置於“死地”,並且告令全軍知道,這是迫不得已的作法。然後,殺牛燒車,犒勞戰士,燒棄糧食,填平井竈,焚船毀鍋,斷絶他們企圖生還的僥幸思想。這樣,作戰就必定能勝利。誠如兵法所說:“抱定必死的决心去奮戰,就能獲得勝利而生存。”
秦國將領章邯率軍打敗楚將項梁軍以後,就認為楚地的兵力不值得憂慮了,於是揮軍渡過黃河攻打趙國,大敗趙軍。恰在這時,趙歇為國王,陳餘為將領,張耳為丞相,他們兵敗後都逃進了巨鹿城。章邯命令王離、涉間率部包圍巨鹿,章邯的軍隊駐紮在他們的南邊,修築甬道給部隊運送糧食。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範增為末將,率兵去救援趙國;其他各將領都隸屬於宋義指揮。宋義行軍到安陽,停留四十多天不前進,還派遣他的兒子宋襄去輔佐齊國,並且親自送他到無????,盛辦酒宴,大會賓客。項羽對此極為不滿地說:“如今我國軍隊剛剛打了敗仗,國王為此坐臥不安,調集全國軍隊而專門委任將軍指揮,國傢安危的命運,完全在此一舉。現在,你身為上將軍而不體恤士卒疾苦,卻去鑽營個人私利,這不是國傢棟梁之臣所該做的!”項羽利用早晨進見上將軍宋義的機會,就在其帳中把他殺了,然後通令全軍說:“宋義與齊國勾結圖謀反叛,楚懷王密令我把他殺掉了。”
此時,衆將都為項羽的舉動所畏服,沒有一個敢於抗拒不從的,大傢齊聲說道:“首先擁立楚王的是將軍傢啊。現在將軍誅殺的是圖謀反叛的亂臣賊子。”於是,大傢立即擁立項羽為代理上將軍。項羽派人追趕宋義之子宋襄,追到齊國把他殺掉了。其後,項羽派遣桓楚嚮楚懷王報告了所發生的情況,楚懷王便任命項羽為上將軍。當陽君黥布和蒲將軍等都隸屬於項羽指揮。項羽因殺掉以權謀私的宋義,從此便威震楚國,名揚諸侯。不久,他派遣當陽君、蒲將軍率兵二萬渡過漳河,救援巨鹿。與秦軍交戰稍得些許勝利,陳餘再次請求救兵。於是,項羽就親率全部人馬渡過漳河,並下令把渡船沉入河底,砸毀飯鍋蒸籠,燒掉營壘屋捨,攜帶三天的幹糧,以此嚮士卒表明决一死戰而無一點退還之心。項羽率軍一到巨鹿,便包圍了王離,與秦軍多次交戰,切斷了秦軍的運糧道路,終於大敗秦軍,擊殺了秦將蘇角,俘獲了王離。是時,楚軍聲威已經雄冠諸侯。此前,巨鹿城下已有諸侯援軍十多個營壘,但卻沒有敢於出戰的;到了楚軍進擊秦軍的時候,諸侯軍的將領們都站在壁壘上觀望而不出兵助戰。楚軍將士無不以一當十,英勇奮戰,殺聲震天;而諸侯軍無不人人顫慄驚恐。就這樣,楚軍終於大敗秦軍。
【原文】
凡敵人強盛,吾士卒疑惑,未肯用命,須置之死地①,告令三軍,示不獲已。殺牛燔車,以享戰士,燒棄糧食,填夷井竈,焚舟破釜,絶去其生慮,則必勝。法曰:“必死則生。”②秦將章邯③已破楚將項梁④軍,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擊趙,大破之。當此時,趙歇為王,陳餘為將,張耳為相,兵敗皆走入巨鹿城。章邯令王離⑤、涉間⑥圍巨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⑦而輸之粟。楚懷王以宋義⑧為上將,項羽⑨為次將,範增⑩為裨將,救趙。
諸別將皆屬焉。宋義行至安陽⑾,留四十餘日不進,遣其子宋襄相齊,自送之無????⑿,飲酒高會。項羽曰:“今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掃境內而專諸將軍,國傢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項羽晨朝宋義,即其帳中,斬之,下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王陰令羽誅之。”是時,諸將皆懾服,莫敢支吾⒀,皆曰:“首立楚者,將軍傢也。今將軍誅叛亂。”即共立羽為假上將軍⒁。使人追宋義子襄,及之齊,殺之。使桓楚⒂報命於楚懷王,因命項羽為上將軍。當陽君、蒲將軍皆屬焉。項羽以殺宋義,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蒲將軍率二萬衆渡河⒃救巨鹿。戰少利⒄,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兵渡河,沉舟,破釜甑⒅,燒廬捨,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絶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救巨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兵擊秦軍,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以一當十,楚兵呼聲動天地,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大破秦軍。⒆【註釋】
①死地:《孫子兵法》術語。意即迅速奮戰就能生存,不迅速奮戰就衹有死亡的地區,叫做“死地”。
②必死則生:語出《吳子·治兵第三》。
③章邯:秦將,官至少府。秦末,曾率兵鎮壓過陳勝、項梁領導的起義軍。後在巨鹿兵敗投降項羽,被封為雍王。楚漢戰爭中,被劉邦圍攻,兵敗而自殺。
④項梁:馬本及唐本皆誤作“項良”,今從汪本。項梁,秦末起義軍領袖之一。下相(今江蘇宿遷西南)人,楚國貴族出身,楚將項燕之子。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他響應陳勝起義,與其侄項羽率兵八千於吳(今江蘇蘇州)起義。陳勝失敗後,他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仍稱楚懷王,梁自號武信君。後在定陶(今山東定陶北)與秦軍作戰中戰死。
⑤王離:秦將王翦之孫。
⑥涉間:馬本及諸本皆誤作“涉澗”,今據史校改。
⑦甬道:謂兩旁築有墻坦的通道,以保證運輸的安全。
⑧宋義:故楚令尹。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後,從項梁起義。後楚懷王熊心以其為上將軍,號卿子冠軍。率軍北上救趙時滯留安陽不進,為項羽所殺。
⑨項羽:名籍,字羽。秦末從叔父項梁起義。梁戰死後,他與宋義等率軍北上救趙,於安陽殺死宋義,被楚懷王任為上將軍,率軍北進於巨鹿打敗秦軍主力。秦亡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後在楚漢戰爭中,於垓下(今安徽靈壁南),被劉邦擊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自殺身死。
⑩範增:項羽謀士。參加秦末農民起義時,年已七十,初從項梁,後佐項羽,頗有謀略,被羽尊為亞父。他屢勸項羽殺掉劉邦,未被采納。後因劉邦施反間計,為項羽懷疑而忿離死於歸鄉途中。
⑾安陽:地名。位於今山東曹縣東北。
⑿無????:地名。位於今山東東平東南。
⒀支吾:亦作“枝梧”,意謂抵觸,抗拒。
⒁假上將軍:因尚未得到正式任命而暫署上將軍之職,故稱“假上將軍”。
⒂桓楚:馬本及各本皆誤作“旦”,今據史校改。
⒃河:這裏指“漳河”。
⒄戰少利:馬本及各本皆誤作“戰不利”,今據史校改。
⒅釜甑:均為炊具。釜,一種斂口圓底,或有兩耳的鍋,有金屬製和陶製兩種。甑,類似現代的蒸鍋,底部有許多透蒸氣的孔格。
⒆本篇史例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52。生戰【提示】
本篇以《生戰》為題,旨在從防止貪生怕死的問題入手,着重闡述將帥的勇怯與作戰成敗的關係問題。它認為,在完全具備了對敵作戰的各種客觀條件之下,奪取作戰勝利的關鍵乃在於將帥能夠果敢地指揮部隊捨生忘死地去戰鬥;倘若為將帥者臨戰畏怯,貪生怕死,則必然導致作戰失敗。歷史的經驗表明,戰爭不但是物質力量的較量,而且也是精神力量的較量。在具備一定客觀物質條件的基礎上,能否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和勇敢精神,便成為奪取勝利的關鍵所在。本篇已經認識到這一點,因而提出“要當割棄性命而戰”的重要思想,這是十分可貴的。
春秋時期發生在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的晉楚敖、鄗之戰,便是體現將帥的勇怯直接影響戰爭勝負的一個戰例。當時,晉國出動了三軍兵力與楚軍交戰,從雙方力量對比情況看,晉楚旗鼓相當。但是,晉軍由於將帥畏敵怯戰和指揮失誤,而導致最終失敗的結局。首先,晉軍中軍大夫趙嬰齊未戰先怯,事先派人於黃河邊上準備了逃跑時將用的船衹,“欲敗而先濟”。這種失敗主義的舉動,嚴重地瓦解和動搖了晉軍鬥志,“故將士懈”。其次,當楚軍逼近晉軍時,晉中軍主帥荀林父畏敵如虎,慌忙不知所措,竟錯誤地下達了“先濟者有賞”(見《左傳·宣公十二年》)的逃跑命令,致使中、下二軍未戰先潰,並且因爭搶渡船而自相殘殺。衹有上軍主將士會能夠預先派兵埋伏於敖山附近,阻擊楚軍而未被打敗。
從晉軍將帥對楚軍作戰的兩種不同態度和處置措施來看,恰好從正反兩面說明了將帥的精神狀態和指揮藝術的好壞,是影響戰爭勝負的直接而重要的因素。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有利地形已為我軍占領,參戰部隊已經進入陣地,軍法號令已經通行無阻,奇襲分隊已經部署停當,那麽,此時最為關鍵的就是全軍將士要捨生忘死地去戰鬥,這樣就能取得勝利。倘若將領臨陣畏敵怯戰,企圖僥幸活命,反而會被敵人所殺。誠如兵法所說:“僥幸求生的,反而會被殺死。”
春秋時期,楚王率軍進攻鄭國,晉國派兵援救鄭國,與楚軍交戰於敖、鄗之間。晉軍的中軍大夫趙嬰齊讓他的部隊預先在黃河邊上準備好了渡船,打算敗仗以後先過河逃跑。因此,嚴重瓦解將士的鬥志,致使晉軍最終沒有取得勝利。
【原文】
凡與敵戰,若地利已得,士卒已陣,法令已行,奇兵已設,要當割棄性命而戰,則勝。
若為將臨陣畏怯,欲要生,反為所殺。法曰:“幸生則死。”①春秋時,楚子伐鄭,晉師救之,與戰於敖、鄗②之間。晉趙嬰齊③使其徒先具舟於河,欲敗而先濟,故將士懈,卒不可勝。④【註釋】
①幸生則死:語出《吳子·治兵第三》。
②敖、鄗:馬本及各本皆於“敖、鄗”後有“若高”二字,顯係衍文,故據史刪。
③趙嬰齊:晉軍中軍大夫。
④本篇史例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
53。饑戰【提示】
本篇以《生戰》為題,旨在闡述深入敵國作戰時如何解决後勤供應以防止部隊因缺糧而失敗的問題。它認為,在出兵進入敵國的情況下作戰,衹有分兵抄掠以奪取敵人的糧倉和積蓄,才能確保部隊糧餉而奪取作戰勝利。古代戰爭的經驗表明,遠離本土而深入異國作戰,由於戰綫過長,交通不便,運輸工具落後等原因,部隊糧秣供應完全依靠從本國長途運送,無疑是十分睏難的。因此,采取“因糧於敵”,即取用於敵國的辦法,便成為古代戰爭中常為兵傢所運用的一個有效辦法。但是,主張以“抄掠”、“搶奪”等殘暴手段來解决軍需供應問題,勢必給異國民衆的生命財産帶來危害。因此,既要“因糧於敵”以解决出國作戰部隊的後勤保障問題,又要不給敵國民衆造成嚴重危害和災難,這不能不是戰爭指導者需要認真研究的。
南北朝時期,北周將領賀若敦率兵赴救湘州之戰,就是采用“因糧於敵”辦法解决部隊後勤供應的一個戰例。湘州,原為南朝梁地,承聖三年(公元554年),西魏(北周前身)攻陷江陵以後,湘州及巴州皆歸屬西魏。陳霸先代梁稱帝建立陳朝後的第三年(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即派侯瑱等率軍圍逼並企圖奪回湘州。為此,北周明帝宇文毓派遣賀若敦率兵赴救湘州。但此時恰值秋水泛濫,江路遂斷,在“糧援既絶,人懷危懼”的時候,周軍主將賀若敦一方面采取“因糧於敵”的辦法,派兵搜抄糧物“以充資費”;一方面采取“示形”惑敵的辦法,於軍營中“多為土聚,覆之以米”,使侯瑱聞之,誤認為周軍糧食充實。同時,又增修營壘,建造廬捨,嚮侯瑱“示以持久”之計,以及采取詐降襲擊等辦法得以與陳軍“相持歲餘,瑱等不能製”(見《北史·賀若敦傳》)。顯而易見,賀若敦作為周軍主將,處於“糧援既絶,人懷危懼”的睏境,而能想方設法打破敵人之圍困,其作戰指導是可取和值得效法的。
【譯文】
大凡興兵徵戰,深入敵人本土,糧秣供應缺乏,必須分兵搜掠,占據敵國糧倉,奪取它的積蓄,用以接濟軍餉,這樣就能取勝。誠如兵法所說:“糧秣給養靠在敵國補充,這樣部隊的後勤供應就充足了。”
《北史》記載:北周將領賀若敦率軍過江攻取了陳朝的湘州。陳朝將領侯瑱率兵進攻賀若敦,(企圖奪回湘州)。此時正值秋水泛濫季節,水路交通嚴重受阻。致使賀若敦部隊糧援斷絶,將士人人心懷恐懼。賀若敦於是分兵四出搜掠糧物,用來充作部隊的軍資費用。賀若敦怕侯瑱瞭解自己部隊的缺糧情況,就在軍營中大量積土堆丘,在其上面覆蓋以糧米,然後召集附近村莊的百姓到軍營來,裝作嚮他們詢問事宜的樣子,(待他們看到營中堆積的“糧山”以後),再把他們一一送走。侯瑱從百姓那裏聽到所見的情況後,便誤認為賀若敦部隊的糧食充足。賀若敦還進一步加修營壘,建造房捨,以顯示其長期駐守湘州的企圖。這樣一來,從湘州至羅州之間,百姓因怕打仗都無心種田而使當地農業生産遭到廢棄。侯瑱對此竟毫無扭轉的辦法。起初,當地百姓常常駕駛小船,裝載糧米和雞鴨籠子送給侯瑱部隊作軍餉。賀若敦對此甚為憂慮,於是便派人偽裝成當地百姓饋送糧𠔌和雞鴨,而實際埋伏着士兵的武裝船衹嚮陳軍駛來,侯瑱部隊看到了,以為又是饋送餉糧的百姓船衹,便迎水而上,爭先恐後地去接取東西,若敦船中的士兵於是將他們全部抓獲。另外,若敦軍中常有叛逃者騎馬投降陳軍的,侯瑱都予以接納。有鑒於此,若敦便令人找來一匹馬,牽着它走上船,又讓船上人用鞭子抽打這馬匹,像這樣做過多次以後,馬匹因怕挨打而不敢上船了。其後若敦設伏兵於江邊,讓人騎着這匹怕船馬偽裝投奔侯瑱軍,侯瑱不辨真假就派兵乘船前來迎接,大傢爭相過去牽馬,馬因怕船而不敢上船。這時,江邊若敦預設的伏兵突然躍起齊擊,將侯瑱所派的士兵全部殺死。此後,即使有了真正饋送糧餉或者投奔陳軍的人,侯瑱因為害怕若敦的設詐陰謀,再也不敢接納了。就這樣,雙方相持了一年多,侯瑱始終未能製勝賀若敦。
【原文】
凡興兵徵討,深入敵地,芻糧乏闕,必須分兵抄掠,據其倉廩,奪其蓄積,以繼軍餉,則勝。法曰:“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①《北史》:北周將賀若敦②率兵渡江取陳湘州③。陳將侯④討之。秋水泛濫,江路遂斷。糧援既絶,人懷危懼。敦於是分兵抄掠,以充資費。恐瑱等知其糧少,乃於營內多聚土,覆之以米。召側近村人,佯有訪問,隨即遣之。瑱等聞之,以糧為實。敦又增修營壘,造廬捨,示以持久。湘、羅⑤之間,遂廢農業。瑱等無如之何。初,土人乘輕船,載米粟及籠雞鴨以餉軍。敦患之,乃偽為土人船,伏兵甲於中。軍望見,謂餉船至,逆水爭取。敦甲士遂擒之。又敦軍數有叛者乘馬投瑱,瑱輒納之。敦乃取一馬,牽以趣船,令船中人以鞭鞭之。如是者再〔三〕,馬畏船不敢上。後伏兵於江岸,使人乘畏船馬詐投瑱軍,瑱即遣兵迎接,爭來牽馬。馬既畏船不上,伏兵發,盡殺之。後實有饋餉及亡奔瑱者,猶恐敦設詐,兵不敢受。相持歲餘,瑱不能製。⑥【註釋】
①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語出《孫子兵法·作戰篇》。
②賀若敦:北周將領。河南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人。善騎射,多計謀。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後恃功懷怨為丞相宇文護所不容,而被逼自殺。
③湘州:馬本及各本皆誤作“湘川”,今據史校改。湘州,南朝陳長沙郡治所,位於今湖南長沙。
④侯瑱:馬本及唐本皆誤作“侯琪”,今從汪本。侯瑱,陳朝將領。
巴西充國(今四川南充西北)人,字伯玉。作戰勇敢,在梁朝時因平定侯景叛亂有功,任豫州刺史。陳文帝時,官至太尉。
⑤羅:即羅州,位於今湖北房縣西北。
⑥本篇史例出自《北史·賀若敦傳》,又見《周書·賀若敦傳》。
54。飽戰【提示】
本篇以《飽戰》為題,旨在闡述處於我飽敵饑的條件下的作戰指導原則問題。它認為,對於懸軍深入我境而糧供不繼的進攻之敵,我應依靠自己充足的糧源保障,采取堅壁不戰、持久疲敵的防禦作戰方針,伺其糧盡必退之機,出兵追擊,必定打敗敵人。這裏所引“以飽待饑”一語,是孫子提出的所謂“治力”,即掌握運用部隊戰鬥力的基本方法之一。其意思是說,用自己飽食的部隊去對付處於饑餓狀態的敵人。實踐證明,對於遠道而來且急於决戰的進攻之敵,根據“敵饑我飽”的實際情況,采取以飽待饑、堅壁不戰的防禦作戰方針,既可以避其兵鋒銳氣,挫其速决企圖,又可以消耗和疲憊敵人,為爾後反擊和殲滅敵人創造條件。因此,“以飽待饑”便往往成為古代戰爭中處於防禦一方所常采用的重要作戰原則。唐初李世民率軍擊敗宋金剛的柏壁之戰,就是運用“以飽待饑”作戰原則而獲勝的一個成功戰例。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九月間,據守馬邑稱帝的割據勢力劉武周,率軍南下攻占太原後,派遣部將宋金剛率軍繼續南進,企圖奪取河東,進而“南嚮以爭天下”(見《舊唐書·劉武周傳》)。為打擊敵人進攻之囂張氣焰,以實現國傢之統一大業,高祖李淵遂命秦王李世民率軍進討。同年十一月,李世民率軍東渡黃河進屯柏壁(今山西新絳西南)
後,他基於對當面敵情實際的正確判斷,抓住宋軍遠來糧乏、難以持久作戰的弱點,用“以飽待饑”的原則為指導,果斷地采取了堅壁不戰以避其銳、分兵襲擾以斷其餉、伺其糧盡以擊其退的正確方針,在半年多的防禦對持中,大量消耗宋軍實力。最後乘其兵疲糧盡而被迫北撤之機,揮軍出戰,奮追不捨,將其大部殲滅,從而取得了柏壁防禦反擊作戰的决定性勝利。這既鞏固了關中政權,又為進取中原創造了條件。
【譯文】
大凡敵人遠道而來,通常都是糧食接濟不上。在敵人缺糧而忍饑挨餓、我軍糧足而得到飽食的情況下,應當堅守壁壘而不出戰,以持久戰法來疲憊敵人,並要斷絶其運糧道路。等到敵人消耗已盡而退走之時,我一面暗派奇兵在前截斷其退路,一面出動大軍於後迅猛追擊。這樣,打敗敵人就是必定無疑的。誠如兵法所說:“用自己飽食的部隊去對付處於饑餓狀態下的敵人。”
唐高祖武德初年,劉武周占據太原而稱雄割據一方,他派遣部將宋金剛率軍南下駐屯於河東,企圖奪取天下。秦王李世民奉高祖之命率領唐軍前往徵討之,他對諸位將領說:“宋金剛率軍不遠千裏侵入我河東地區,其精兵猛將都集中在這裏。劉武周自己盤距於太原,完全依靠宋金剛作為他的屏障。宋金剛所部人數雖然衆多,但其內部實際是十分空虛的,軍需供應無法保障,衹能靠掠奪維持部隊生存,所以企圖速戰速决。對此,我軍應當堅守營壘不戰以等待其糧盡出現饑餓之時,而不宜遂其速戰企圖同它過早决戰。”於是,李世民派遣劉洪等將率兵切斷了宋金剛的運糧道路,迫使宋金剛部隊缺糧饑餓而嚮北逃走了。
【原文】
凡敵人遠來,糧食不繼,敵饑我飽,可堅壁不戰,持久以敝之,絶其糧道。彼退走,密遣奇兵,邀其歸路,縱兵追擊,破之必矣。法曰:“以飽待饑。”①唐武德初,劉武周②據太原③,使其將宋金剛④屯於河東⑤。太宗⑥往徵之,謂諸將曰:“金剛垂⑦軍千裏入吾地,精兵驍將皆在於此。武周自據太原,專寄金剛以為捍蔽⑧。
金剛雖衆,內實空虛,虜掠為資,意在速戰。我當堅營待其饑,未宜速戰。”於是,遣劉洪⑨等絶其糧道,其衆遂餒,金剛乃遁。⑩【註釋】
①以飽待饑:語出《孫子兵法·軍爭篇》。
②劉武周:唐初地方割據勢力之一。河間景城(今河北滄州西)人,後徙居馬邑郡(治今山西朔縣)。隋煬帝時,任鷹揚府校尉。隋末,乘亂殺死馬邑太守王仁恭,自稱太守,遣使北附突厥,被立為定楊可汗,不久稱帝。唐初,與宋金剛等率兵南下,入據太原,以拒唐軍。後被李世民擊敗,北走突厥被殺。
③太原:郡名。治所晉陽,位於今山西太原西南。
④宋金剛:原為隋末河北農民起義力量之一,活動於易州(治今河北易縣)。後被竇建德擊敗,歸附劉武周,號稱宋王,謀與劉武周人據太原,企圖南下與唐爭天下。其後為唐軍擊敗,與劉武周同逃突厥被殺。
⑤河東:郡名。治所在今山西永濟西。
⑥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但此時尚未稱帝而為秦王。
⑦垂:史載原作“懸”、《百戰奇法》原作者因避諱宋太祖趙匡胤始祖嫌名(“玄朗”
之“玄”)而援引時改“懸”為“垂”。
⑧捍蔽:謂保障,屏蔽。
⑨劉洪:史載並無其人,據新、舊《唐書·劉弘基傳》所載內容,疑劉洪為“劉弘基”
之誤。
⑩本篇史例出自《舊唐書·太宗本紀上》。
55。勞戰【提示】
本篇以《勞戰》為題,取義於“勞睏”,旨在闡述先敵占領有利地形對於爭取戰場主動權的重要意義。它認為,在對敵作戰中,如果有利地形先為敵人所占領,我後於敵人而匆忙奔走去應戰,那麽,我便處於疲勞被動而易為敵人打敗的不利態勢。本篇所引孫子“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一語,趨,本意奔赴,此處謂倉促;趨戰,謂倉促應戰。全句意思是,後到戰場倉促應戰的就疲勞被動。戰爭實踐表明,地形條件的利弊,是影響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先敵占領有利地形,使自己處於以逸待勞的地位,無疑是爭取主動,擺脫被動的重要一着。因此,強調作戰中要先敵占領有利地形,便成為歷代兵傢的一條重要作戰指導原則。西晉末年,漢(十六國時期的前趙前身,為劉淵所建)將石勒擊敗晉將劉琨、姬澹的作戰,就是較好體現這一指導原則的成功戰例。
西晉建興四年(公元316年)十一月,司空劉琨發兵十餘萬進攻漢將石勒軍於沾縣(今山西昔陽西南),以將軍姬澹率步騎兵二萬為前鋒,“琨自為後繼”(見《晉書·劉琨傳》)而屯兵於廣牧(今山西壽陽西北之故城)。面對晉軍的進攻,石勒率軍將要迎戰,有人以晉軍“兵馬精盛,其鋒不可當”(見《晉書·石勒記》,下同)為由,建議采取“深溝高壘以挫其銳”的堅守防禦之策。但是,石勒卻認為此種建議乃是“不戰而自取滅亡之道”,非但不予采納,反而“立斬諫者”。他根據晉軍遠道而來“體疲力竭”、其兵雖多但“號令不齊”等致命弱點,采取了先據險要設伏待敵的正確方針。交戰中,他又靈活地運用收兵佯敗、誘敵入伏的戰法,結果大敗姬澹,使晉軍遭到“一軍皆沒,並土(指並州全境)
震駭”(見《晉書·劉琨傳》)的重大挫折。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有利地形已為敵人搶先列陣而占領,我軍在後匆忙趕去交戰,就會因為疲勞被動而被敵人所戰勝。誠如兵法所說:“後到戰場倉促應戰的就疲勞被動。”
西晉時期,司空劉琨派遣將軍姬澹率兵十餘萬(實為劉琨所發晉軍的總兵力數)進討石勒。石勒將要率兵抵抗,有人嚮他建議說:“姬澹兵馬精銳強盛,其鋒芒銳不可當,因此我們應當構築深溝高壘以挫折敵人鋒銳,從而促使雙方攻守形勢發生變化,這樣必定可以獲得全勝。”但石勒卻說:“姬澹部隊遠道而來,已經精疲力竭,實屬烏合之衆,缺乏統一號令,可以一戰將其擒獲,哪裏還稱得上精銳強盛!現在敵人已經來到,怎麽可以放棄這個擊敵的好機會呢?況且大軍一經行動,又怎麽容易中途退還!倘若姬澹乘我們退還之機而襲擊我們,我們將處於自顧不暇的睏難境地,哪裏還能構築深溝高壘以抗禦敵人!你的這個建議實質是個不戰而自取滅亡的辦法。”石勒說完便殺了提建議的人,然後派遣孔萇為前鋒都督,明令全軍凡是後出戰者一律處斬。於是搶先於山上設置疑兵迷惑敵人,分別埋伏兩支部隊。石勒親率騎兵正面迎戰姬澹軍,剛一交戰便偽裝兵敗而後退。姬澹揮軍隨後追擊,石勒所設伏兵前後奮起,實施夾擊,姬澹軍猝不及防,大敗而逃。
【原文】
凡與敵戰,若便利之地,敵先結陣而據之,我後去趨戰,則我勞而為敵所勝。法曰;“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①晉司空劉琨②遣將軍姬澹③率兵十餘萬④討石勒⑤。勒將拒之,或諫曰:“澹兵馬精盛,其鋒不可當,且深溝高壘以挫其銳,攻守勢異,必獲萬全。”勒曰:“澹軍遠來,體疲力竭,犬馬烏合,號令不齊,一戰可擒也,何強之有!寇已垂至⑥,鬍可捨去,大軍一動,豈易中還⑦!若澹乘我之退,顧乃無暇,焉得深溝高壘乎!此謂不戰而自取滅亡之道。”遂斬諫者。以孔萇為前鋒都督,令三軍後出者斬。設疑兵於山下,分為二伏。勒率兵與澹戰,偽收衆而北。澹縱兵追之,〔勒前後〕伏發,夾擊,澹大敗而退。⑧【註釋】
①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語出《孫子兵法·虛實篇》。
②劉琨:晉將。魏昌(今河北定縣南)人,字越石。西晉惠帝時,因其平定東平王司馬懋有功,封廣武侯,官至振威將軍。愍帝即位後,拜司空,任大將軍,都督並、冀、幽三州諸軍事。
③姬澹:亦稱“箕澹”。北魏代縣(今河北蔚縣東北)人,字世雄。官至信義將軍。
後率衆歸晉。劉琨以其為前鋒討石勒,兵敗被殺。
④(姬澹)率兵十餘萬:此姬澹所率兵力數,出自《晉書·石勒記上》。但《晉書·劉琨傳》則稱:劉琨“悉發其衆,命澹領步騎二萬為前驅,琨自為後繼”。據此可見,本篇所說的“劉琨遣將軍姬澹率兵十餘萬”之數,當為晉北伐的總兵力數,而非姬澹前鋒軍的兵力數。
⑤石勒:十六國時期後趙建立者。羯族,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北)人,字世竜。青年時被掠賣到山東為奴,與汲桑等人聚衆起義。
後投漢劉淵為大將。晉元帝大興二年(公元319年)自稱趙王,建立政權,史稱“後趙”。石勒敗晉劉琨軍時,仍為漢之大將。
⑥寇已垂至:馬本及各本皆誤作“援又垂至”,今據史校改。
⑦豈易中還:馬本及各本皆誤作“不宜易遠”,今據史校改。此句意謂怎麽容易中途退還。
⑧本篇史例出自《晉書·石勒記上》;又見《晉書·劉琨傳》。
56。佚戰【提示】
本篇以《佚戰》為題,旨在闡述勝仗之後如何防止鬆懈鬥志、喪失警惕而導致失敗的問題。佚,通“逸”,安閑也;放佚,謂放蕩安閑,這裏作“放鬆警惕”解。它認為,在打了勝仗之後,不可憑恃勝利而放鬆警惕,相反,則應當更加嚴陣以待,處逸猶勞,切實做到有備無患。戰爭的經驗展示了這樣一條規律:勝仗之後,往往是人們容易放鬆警惕的時候;而放鬆警惕,則極易為敵所乘而轉勝為敗。本篇正是從這一歷史的經驗教訓中,提出了“不可恃己勝而放佚”和“佚而猶勞”的重要指導思想。這是十分可貴的。
戰國末期,秦將王翦奉命率軍伐楚到達前綫後,從當面敵情實際出發,采取了堅壁不戰之策。他處逸猶勞,保持高度警惕。為了養精蓄銳以更有效地打敗楚軍,王翦一面“日休士洗沐,而善飲食撫循之,親與士卒同食”,一面組織部隊大力開展以“投石超距”為內容的軍事訓練,把關心撫慰士卒生活同加強部隊軍事訓練緊密結合起來,從而大大提高了部隊戰鬥力,為其後取得對楚作戰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不可依仗自己取得了勝利,就放縱部隊以至喪失警惕,應當越發嚴加戒備以等待敵人的再次進攻,做到處於安逸的條件下,仍像在勞睏的環境中那樣常備不懈。誠如兵法所說:“有了充分的戰爭準備,才能避免禍患發生。”
戰國時期,秦國將領王翦奉命率領六十萬大軍取代李信去攻打楚國。楚國獲悉王翦增加了兵力來進攻,於是調集全國的軍隊來抗擊秦軍的進攻。王翦率軍一到戰場,就立即構築堅固工事進行防守,不肯主動出戰。楚軍多次出兵挑戰,秦軍始終不出兵應戰。王翦每天讓士卒休養沐浴,改善伙食以撫慰關心他們,並且親自同士卒一道用餐。這樣過了很久,王翦便派人去詢問:“軍營中在作遊戲活動嗎?”回報說:“部隊正在作投擲石彈和跳越障礙等活動。”聽此報告後,王翦於是高興地說:“士卒現在可以使用打仗了。”楚軍因為屢次出兵挑戰而秦軍並不出兵應戰,無奈衹得嚮東撤退。王翦乘機出兵追擊,命令精銳部隊奮勇追殺,結果大敗楚軍。
【原文】
凡與敵戰,不可恃己勝而放佚,當益加嚴厲以待敵,佚而猶勞。法曰:“有備無患。”
①秦王翦②將兵六十萬代李信③擊荊④,荊聞王翦益軍而來,乃悉國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堅壁而守之,不肯戰。荊兵數出挑戰,終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飲食撫循之,親與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問:“軍中戲乎?”對曰:“方投石超距。”於是,王翦曰:“士卒可用。”荊兵數挑戰而秦不出,〔乃引而東。翦因舉兵追之,令壯士擊,大破荊軍。〕⑤【註釋】
①有備無患:語出《左傳·襄公十一年》。
②王翦:戰國時秦國名將。頻陽(今陝西富平東北)人。曾先後率兵攻破趙國、燕國和攻滅楚國,因功著而晉封武成侯。
③李信:戰國秦將。曾率兵擊敗燕軍,俘虜燕太子丹。
④荊:古代楚國之別稱。因其原建國於荊山(今湖北南漳西)一帶,故名。另一說,秦稱楚為荊是因避秦莊襄王子楚之諱。
⑤本篇《佚戰》,馬本及唐本均無史例引文,今據汪本《佚戰》補人。此篇史例出自《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57。勝戰【提示】
本篇以《勝戰》為題,乃繼《佚戰》之後,進一步闡述勝仗之後如何防止産生驕惰情緒的問題。它認為,在對敵作戰中,如果打了勝仗,不可産生驕惰情緒,而應當日夜加強戰備以防敵人襲擊。這樣,敵人即使來攻,我也不會遭到失敗。本篇引自《司馬法》的“既勝若否”一語,意思是,打了勝仗要像沒打勝仗一樣。其實質是告誡人們要警惕和防止勝利後的驕惰情緒的滋生。“驕兵必敗”,這是軍事鬥爭的客觀真理。古往今來的戰爭實踐經驗證明,未有將驕卒惰而不導致作戰失敗的。特別是在打了勝仗之後,如不能正確對待勝利,往往容易産生驕傲,由驕傲而産生怠惰,由怠惰而放鬆警惕,最後必然為敵所乘而轉勝為敗。
因此,勝仗之後,能不能保持“既勝若否”的思想和態度,乃是衡量將帥是否具有深謀遠慮的重要標志。本篇正是從這個意義展開論述的。
秦末,反秦起義軍重要首領之一的項梁,他在接連多次打了勝仗之後,所以反被秦軍擊敗而身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由於他不能正確對待既得勝利,産生了嚴重的驕傲自滿思想所致。他既“益輕秦,有驕色”,又不聽取別人的正確勸諫,不敗而何?這從反面證明了這樣一個道理:為將帥者始終保持“既勝若否”的清醒頭腦和謹慎持重的思想態度,乃是鞏固和發展勝利,使自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條件之一。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我軍取得勝利而敵人遭到失敗了,不可因此而驕傲怠惰起來,應當日夜嚴加戒備以防敵人來攻。這樣,敵人即便敢於來犯,我軍因有準備而不會發生危害。誠如兵法所說:“打了勝仗的時候,要像沒有打勝仗那樣(保持高度戒備)。”
秦二世鬍亥統治末年,反秦起義首領項梁派遣劉邦、項羽率兵從另一路攻打城陽,血洗了城陽全城。然後西進,又於濮陽東大破秦軍,秦兵收縮退入濮陽城。這時,劉邦、項羽便轉兵進攻定陶,繼而嚮西攻占地盤而抵達雍丘,再次大破秦軍,擊斬了秦朝三川郡守李由,然後回軍進攻外黃。義軍接連打了幾次勝仗之後,項梁更加輕視秦軍,驕傲情緒溢於言表。
令尹宋義見此而規勸項梁說:“打了勝仗之後,如果將領驕傲、士卒怠惰的話,那就要失敗了。現在我軍士卒已初顯怠惰之情了,而秦軍兵力卻在不斷增強,這是我為您所擔心的事。”項梁對此根本聽不進去,竟派遣宋義出使齊國。宋義赴齊途中遇到了齊國使者高陵君顯,問顯道:“您將去會見武信君項梁嗎?”回答說:“是的。”宋義勸他說:“我現在認定武信君必然要失敗。您慢點去就可以免於一死,去快了就會禍及於自身。”秦朝果然調集全部兵馬增援章邯攻打楚軍,並且大敗楚軍,項梁兵敗身死。
【原文】
凡與敵戰,若我勝彼負,不可驕惰,當日夜嚴備以待之。敵人雖來,有備無害。法曰:“既勝若否。”①秦二世②時,項梁使沛公③、項羽別攻城陽④,屠之。西破秦軍濮陽⑤東,秦收兵入濮陽。沛公、項羽乃攻定陶⑥,因西略地至雍丘⑦,大破秦軍,斬李由⑧,還攻外黃⑨。項梁益輕秦,有驕色。宋義進諫於梁曰“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今兵少惰矣,而秦兵日益,臣為君畏之。”梁弗聽。而使宋義〔使〕於齊。道遇齊使者高陵君顯⑩,曰:“公將見武信君乎?”曰:“然。”曰:“今武信君必敗,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則及禍。”秦果悉兵益章邯擊楚軍,大敗之,項梁死。⑾【註釋】
①既勝若否:語出《司馬法·嚴位第四》。
②秦二世:即秦始皇的次子,名鬍亥。公元前210年即帝位,至公元前207年秦滅亡,在位僅三年。
③沛公:即劉邦。沛縣(今屬江蘇)人。秦末農民起義後,他於沛縣起兵響應,故史稱其為“沛公”。
④城陽:馬本及各本皆誤作“襄城”、今據史校改。該地故址在今山東鄄城東南。
⑤濮陽:馬本及各本皆誤作“漢陽”,今據史校改。該地位於今河南濮陽西南。
⑥定陶:地名。位於今山東定陶西北。
⑦雍丘:地名,位於今河南杞縣。
⑧李由:即秦朝丞相李斯之子,時任三川郡守。
⑨外黃:地名。位於今河南蘭考東南。
⑩高陵君顯:顯,人名,姓氏不詳;高陵君是封號。
⑾本篇史例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58。敗戰【提示】
本篇以《敗戰》為題,旨在闡述打了敗仗之後應當如何防止産生畏怯氣餒情緒的問題。
它認為,打了敗仗之後,不可因此而畏敵氣餒,應當從不利之中看到有利的因素,從失敗中接受教訓,在切實做好再戰的物質準備和精神準備的基礎上,為將帥者實施正確地組織指揮,選擇擊敵的有利時機,“候彼懈怠而擊之”,就能反敗為勝。本篇《敗戰》與前篇《勝戰》是相反相成的姊妹篇,它們從不同角度論述了如何防止勝驕敗餒這一重要問題,並在繼承《孫子兵法》軍事思想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須思害中之利”這一閃耀辯證法光輝的重要思想原則,強調從有利之中看到不利的因素,從不利之中看到有利的因素;強調從失敗中接受經驗教訓,做好再戰奪勝的各種準備;強調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實施正確的作戰指導,等等。這些思想都是非常寶貴的。
西晉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八月,河間王司馬顒遣兵與長沙王司馬乂的洛陽之戰,便是較好地體現敗而不餒思想指導的戰例。當時,進入洛陽的河間王的部將張方,已被長沙王司馬乂擊敗而退入洛陽城,其部隊正處於“人情挫衄,無復固志”的不利態勢,其部將都勸張方乘夜逃跑了事。但張方並未因敗而氣餒,相反,他卻以辯證的思維方法,汲取了失敗的教訓,看到了成功的因素。他從“兵之利鈍是常事,貴因敗以為成耳”的正確認識出發,積極做好再戰的準備,並乘夜隱密進兵,出敵不意地一舉擊敗了司馬乂。而先前打了勝仗的司馬乂卻放鬆警惕,對敵人“不以為意”,結果在張方突然襲擊之下,被迫倉皇出戰,最後落得個兵敗身亡的可悲下場。這一正一反例子,恰好說明了在任何情況下,為將帥者衹有保持勝不驕、敗不餒的清醒頭腦,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敵人取得勝利而我軍遭到失敗了,不可因此而畏敵怯戰,務必思考不利之中的有利因素,應當整頓軍備,修繕兵械,鼓勵士氣,等待敵人出現麻痹鬆懈之時,而不失時機地進攻它,就能奪取勝利。誠如兵法所說:“從不利中能夠看到有利因素,禍患就可以解除了。”
西晉末年,河間王司馬乂割據關中,他派遣部將張方討伐長沙王司馬乂。張方率兵自函𠔌關進駐河南郡,晉惠帝派左將軍皇甫商率軍抵抗。張方暗中出兵襲破皇甫商部,於是進入京師洛陽。司馬乂奉惠帝之命討伐張方於洛陽城內,張方部隊望見惠帝乘坐的車子,於是嚮後稍退,(可是一退)張方竟然無法製止,其部衆被打得大敗,死傷的士卒充滿大街小巷。
張方率領餘衆退守十三裏橋,部隊由於嚴重受挫,已經喪失固守再戰的决心,多數人都勸說張方趕緊乘夜逃走。但張方卻說:“作戰的勝敗乃是兵傢常事,但可貴的是從失敗中汲取教訓而轉敗為勝。我們現在要采取迫近敵人構築工事的辦法,但要做到出乎他們的意料之外,這就是兵法上所講的出奇製勝的戰法。”張方於是率衆乘夜秘密前進,直抵距洛陽七裏的地方構築營壘。司馬乂因為剛剛打了勝仗,便對張方所部不再介意,突然獲悉張方營壘已經築成,就匆忙出城應戰,結果被打得大敗而逃回。
【原文】
凡與敵戰,若彼勝我負,未可畏怯,須思害中之利,當整勵器械,激揚士卒,候彼懈怠而擊之,則勝。法曰:“因害而患可解也。”①晉末,河間王顒②在關中,遣張方③討長沙王④,率衆自函𠔌⑤人屯河南⑥。惠帝⑦遣左將軍皇甫商拒之,方潛軍破商,遂入洛陽。乂⑧奉命討方於城內,方軍望見乘輿⑨,於是少卻,方止之不可得,衆遂大敗,殺傷滿衢巷。方退壁於十三裏橋⑩,人情挫衄,無復固志,多勸方夜遁。方曰:“兵之利鈍⑾是常事,貴因敗以為成耳。我更前作壘,出其不意,此兵法之奇也。”乃夜潛進逼洛陽城七裏。又既新捷,不以為意,忽聞方壘成,乃出戰,遂大敗而還。⑿【註釋】
①因害而患可解也:語出《孫子兵法·九變篇》。但與原文略異,原文是:“雜於害,而患可解也。”
②河間王顒:即司馬顒,司馬懿之侄孫,字文載,封河間王。晉惠帝時,鎮守關中,官至侍中、太尉。太安二年(公元303年),為爭奪政權,他派張方等率軍攻入洛陽。
③張方:晉河間(今河北獻縣東南)人。以材勇得幸於河間王司馬,曾率兵攻入洛陽,劫持惠帝去長安。官至中領軍、錄尚書事,領京兆太守。後為司馬所殺。
④長沙王乂:即司馬乂,晉武帝司馬炎第六子,字士度,封長沙厲王。惠帝時,任撫軍大將軍,後於洛陽被張方所殺。
⑤函𠔌:即函𠔌關。古函𠔌關在今河南靈寶東北,戰國秦置。新函𠔌關在今河南新安東,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移此,去故關三百裏,故名新關,今遺址尚存。本篇指新函𠔌關。
⑥河南:指河南郡,漢置,西晉因之。治所洛陽。
⑦惠帝:即司馬衷,晉武帝司馬炎之第二子。公元290—306年在位。
⑧乂:此“乂”及此後之“乂”,馬本及各本皆誤作“商”,今據史校改。
⑨乘輿:舊指帝王乘坐的車子。這裏指晉惠帝所乘之車。
⑩十三裏橋:馬本及各本皆誤作“三十裏橋”,今據史校改。該橋在洛陽城西,距城十三裏,故名。
⑾利鈍:謂順利與不順利。這裏可作“勝敗”解。
⑿本篇史例出自《晉書·張方傳》。
59。進戰【提示】
本篇以《進戰》為題,旨在闡述在何種條件下可以采取進攻方式作戰的問題。它認為,在確知敵人有可能被打敗的條件下,就應當迅速而不失時機地嚮敵人發動進攻,這樣就能取得勝利。本篇引錄《左傳》的“見可則進”一語,是說發現有戰勝敵人的可能時就迅速發動進攻。這裏所講的“可”有兩層意義:一就力量對比方面而言,一就時機選擇而言。就是說,在敵我雙方力量對比上,我已具備擊敗敵人的優勢兵力時,就要選擇最佳時間而不失時機地嚮敵人發動進攻。顯而易見,本篇以“見可則進”為據,繼《攻戰》之後,從把握戰機的角度,進一步闡述進攻作戰的指導原則,這無疑是正確的。
唐朝初年,地處漠北的東突厥不斷南下襲擾,嚴重威脅唐朝北部邊疆的安全。為消除邊患,鞏固國防,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三年(公元629年),調集十餘萬兵力,任命兵部尚書李靖為統帥,以並州都督李勣等五將為行軍總管,分道北出,嚮東突厥發動大規模進攻,經過多次作戰,於次年二月在陰山一帶給突厥軍以摧毀性打擊。唐軍此次進攻作戰的勝利,在軍事上至少有兩個主要原因:其一,從兵力對比看,突厥軍在連遭唐軍打擊後,損失頗重,已呈劣勢,而唐軍則越戰越強,處於優勢地位,以優攻劣,必勝無疑。其二,從作戰指導看,身為唐軍統帥的李靖善於捕捉有利戰機,適時組織部隊對敵實施决戰進攻。他利用唐使“慰諭”突厥從而造成其喪失警惕而“不虞官兵”的可乘之隙,采用突襲戰法,出其不意地殲滅突厥主力於陰山,並活捉了突厥首領頡利可汗。以上兩點可以說明,此役是在“見可則進”原則指導下取得作戰勝利的典型戰例。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已經查明敵人有被打敗的可能,就應當迅速出兵進攻它,這樣就沒有不勝利的。誠如兵法所說:“發現有可能戰勝敵人的時機,就迅速嚮它發動進攻。”
唐朝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兵部尚書李靖出任定襄道行軍總管,率軍擊敗了東突厥,頡利可汗率衆退保鐵山,然後派遣使者到唐朝請罪,表示願意舉國歸附。唐太宗命以李靖前往迎接。頡利可汗雖然表面上請求朝見大唐皇帝,但內心裏卻猶豫不决,另有企圖。李靖看透了頡利可汗的心思。此時,太宗詔命鴻臚卿唐儉等人前往突厥進行安撫和宣諭。李靖於是對他的副將張公謹說道:“皇帝派遣的使者已經抵達突厥,敵人必定會放心不疑。如果我們選派萬名騎兵帶上二十天糧食,從白道北出嚮它實施突然襲擊,一定能夠取得我們想要取得的勝利。”張公謹不無疑慮地說:“皇帝已經如約接受突厥來降,而我們的使者又在他們那裏,一旦采取行動,敵人加害他們可怎麽辦?”李靖斬釘截鐵地說:“戰機不可錯過,這正是漢初韓信能夠擊敗齊國所采取的戰法。像唐儉這些人犧牲了又有什麽值得可惜的呢?”於是,李靖揮軍疾速前進,抵達陰山時,遇到突厥一支千餘人的偵察部隊,便把他們全部俘虜而隨同唐軍一起前進。頡利可汗見到唐朝使者唐儉等人後,十分高興,根本沒有料想唐軍會來進攻之事。李靖的前鋒部隊乘着大霧天氣前進,當抵達距頡利可汗官署處所僅七裏的時候,突厥兵纔發覺唐軍已經迫在眼前。頡利可汗慌忙拉出隊伍還未擺好陣勢之時,李靖指揮唐軍猛烈衝殺,殲滅萬餘人,俘獲十餘萬,活捉頡利之子疊羅施,殺死頡利之妻隋朝義成公主。頡利可汗單騎倉皇西逃,後為大同道行軍總管張寶相擒獲而獻給朝廷。此戰的勝利,為唐朝開拓了自陰山嚮北直至大沙漠一帶大片土地。
【原文】
凡與敵戰,若審知敵人有可勝之理,則宜速進兵以搗之,無有不勝。法曰:“見可則進。”①唐李靖②為定襄道行軍總管,擊破突厥,頡利可汗③走保鐵山④,遣使入朝謝罪,請舉國歸附。以靖往迎之。頡利雖外請朝謁,而內懷遲疑。靖揣知其意。時詔鴻臚卿唐儉等慰諭之。靖謂副將張公謹曰:“詔使到彼,虜必自安。若萬騎賫二十日⑤糧,自白道⑥襲之,必得所欲。”公謹曰:“上已與約降,行人在彼,奈何?”靖曰:“機不可失,韓信所以破齊也⑦。如唐儉輩何足惜哉!”督兵疾進,行至陰山⑧,遇其斥候千餘,皆俘以隨軍⑨。頡利見使者大悅,不虞官兵〔至也〕。靖前鋒乘霧而行,去其牙帳⑩七裏,虜始覺,列兵未及陣,靖縱兵擊之,斬⑾首萬餘級,俘男女十餘萬,擒其子疊羅施⑿,殺義成公主⒀。頡利亡去,為大同道行軍總管張寶相擒之以獻。於是,斥地自陰山北至大漠矣。⒁【註釋】
①見可則進:語出《左傳·宣公十二年》。但與原文略異,原文為:“見可而進。”
②李靖:唐代著名軍事傢。本名藥師,京兆三原(今陝西三原東北)人。精兵法,善謀略。唐太宗時,任兵部尚書、尚書右僕射等職。曾先後指揮唐軍南滅蕭銑、東平輔公祏、北擊東突厥、西討吐𠔌渾等重大作戰,因其戰功卓著而晉封衛國公。史載其一生撰著的兵書多達10餘種,但大都失傳了,現在僅有清人汪宗沂根據唐代杜佑《通典》等存錄的部分內容而輯成的三捲本《李衛公兵法》流傳於世。
③頡利可汗:東突厥最高統治者。名咄芯,啓民可汗少子。在位期間(公元620—630年),屢擾唐朝邊境,貞觀四年(公元630年),被唐將張寶相俘送長安。
④鐵山:位於陰山之北,在今內蒙古白雲鄂博境內。
⑤二十日:馬本及各本皆誤作“三日”,今據史校改。
⑥白道:即陰山南北的重要通道,位於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北。
⑦韓信所以破齊也:即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劉邦派酈食其說齊歸漢,齊王為之所動,撤除屯守歷城(今山東濟南)防禦漢軍進攻的兵力。這時,韓信聽從辯士蒯徹建議,乘齊無備一舉襲破歷城,進至臨淄(今山東臨淄北),齊王敗走高密(今山東高密西南)。事見《史記·淮陰侯列傳》。
⑧陰山:即今內蒙古境內之陰山。
⑨隨軍:馬本作“隨車”,與史載不符,今從唐本。
⑩牙帳:即突厥頡利可汗官署處所。
⑾斬:馬本及各本皆誤作“轅”,今據史校改。
⑿疊羅施:馬本及汪本作“盅羅施”,唐本作“壘羅施”,皆誤,今據史校改。
⒀義成公主:即隋義成公主,本為突厥處羅可汗之妻,處羅死後,其弟頡利可汗納之為妻。
⒁本篇史例出自《舊唐書·李靖傳》和《新唐書·李靖傳》。
60。退戰【提示】
本篇以《退戰》為題,旨在闡述在何種條件下采取退卻方式以免遭敵打擊的問題。它認為,在敵衆我寡、地形不利,且難以力爭勝的條件下,應當迅速退卻,不與敵人决戰。這樣,就可以保全自己實力不受損失。本篇《退戰》與前篇《進戰》,是從相反相成的兩個側面,闡明了采取進攻和退卻兩種不同作戰方式的主要依據條件,力戒戰爭指導者既要善於“見可則進”,又要善於“知難而退”。敵情和地形條件的不同,作戰方式亦應不同。兩篇強調從實際情況出發,能進則進,不能進則退,這裏已經包含有“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的作戰指導思想,這是十分可貴的。
三國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三月,魏將曹爽“發卒十餘萬人”(見《資治通鑒·魏紀六》),自駱𠔌口進入蜀地漢中。當時蜀在漢中的兵力不滿三萬,從雙方兵力對比情況看,魏軍是蜀軍的三倍多,但最後結局卻是以魏軍敗退而告終。究其原因則在於魏軍作戰指導的失誤,這主要表現在大將軍曹爽單純憑藉其兵力上的優勢,既忽視了長途跋涉的勞睏和地形條件對己不利的因素,且又不聽司馬懿勸阻(據《三國志·魏書·曹爽傳》載稱:“宣王止之不能止”,下同),一意孤行,結果造成其“轉輸不能供,牛馬騾驢多死,民夷號泣道路,入𠔌行數百裏,賊因山為固,兵不得進”的睏難局面。最後他不得不采納司馬昭的建議而引軍撤退。蜀將費禕乘機揮軍疾趨三嶺憑險截擊,曹爽率部“爭險苦戰,僅乃得過,失亡甚衆,關中為之虛耗。”(見《資治通鑒·魏紀六》)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敵軍兵多、我軍兵少,且地形條件對我不利,在單憑兵力不能與敵爭勝的情況下,就應當立即撤退以避開敵人,這樣就可以保全我軍實力安然無損。誠如兵法所說:“作戰中確知敵人難以戰勝,就應及時撤退以保存實力。”
三國時期,魏國大將軍曹爽奉命率軍討伐蜀國,司馬昭為徵蜀將軍而隨同前往,穿越駱𠔌後,進駐於興勢山。蜀將王平率兵乘夜偷襲魏軍,司馬昭命令所屬部隊堅守不動,王平未能得手而退回。司馬昭提出建議說:“蜀國大將軍費禕如果占據險要地形進行防守,我們前進卻得不到交戰的機會,強攻硬打又不可能奏效。因此,應當急速撤軍,以後再作良圖。”
曹爽聽後,下令魏軍撤退。蜀將費禕果然領兵迅速搶占了三嶺險要地形,曹爽等人率軍偷偷越過險阻,纔得以撤回。
【原文】
凡與敵戰,若敵衆我寡,地形不利,力不可爭,當急退以避之,可以全軍。法曰:“知難而退。”①三國魏將曹爽②伐蜀,司馬昭③同行出駱𠔌④,次於興勢⑤。蜀將王平⑥乘夜襲擊,昭令堅臥不動,平退。昭謂諸將曰:“費禕⑦據險拒守,進不獲戰,攻之不可,宜急旋軍,以為後圖。”爽等遂退,禕果馳兵趨三嶺⑧爭險,爽等潛師越險,乃得過。⑨【註釋】
①知難而退:語出《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引自《軍志》;又見於《左傳·宣公十二年》。
②曹爽:曹操之侄孫。字昭伯。魏明帝時,官至武衛將軍。明帝病重之時,拜其為大將軍,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與司馬懿受遺詔同輔齊王曹芳。後因與司馬懿爭權被殺。
③司馬昭:馬本及各本皆作“司馬懿”,顯誤,據《晉書·宣帝紀》和《三國志》之《魏書·三少帝紀》、《魏書·曹爽傳》、《蜀書·後主傳》、《蜀書·王平傳》等書記載,此次曹爽率軍伐蜀,不但皆無“司馬懿同行”之說,相反,卻稱司馬懿對此次攻蜀始終持勸阻態度,但結果是“止之,不可”(見《晉書·宣帝紀》;又見《三國志·魏書·曹爽傳》:“宣王止之不能止”)。又據《晉書·文帝紀》載稱:“大將軍曹爽之伐蜀也,以帝(指司馬昭)為徵蜀將軍,副夏侯玄,出駱𠔌,次於興勢。”可見,隨爽攻蜀者並非是司馬懿,而是懿子司吳昭。故據《晉書·文帝紀》校改。
④駱𠔌:狹𠔌名。位於今陝西周至縣西南,𠔌長四百餘裏,地勢險要,是關中通往漢中的交通要道。
⑤興勢:馬本及各本皆誤作“興元”,今據史校改。興勢,即興勢山,位於今陝西洋縣北。
⑥王平:蜀將。馬本及各本作“王琳”,《晉書·文帝紀》作“王林”,皆誤。今據《三國志·蜀書·王平傳》和《資治通鑒·魏紀六》校改。
⑦費禕:蜀將。江夏鄳縣(今河南信陽東北)人,字文偉。蜀後主時,任黃門侍郎,為諸葛亮所推重,拜為參軍、司馬。亮卒,禕為後軍師。蔣琬秉政後,禕任大將軍,錄尚書事。
⑧三嶺:即瀋嶺、衙嶺、分水嶺。均在今陝西周至西南之駱𠔌中。
⑨本篇史例出自《晉書·文帝紀》。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目錄 | 前言 | 編寫說明 | 第一捲 | 第二捲 | 第三捲 | 第四捲 | 第五捲 | 第六捲 | 第七捲 | 第八捲 | 第九捲 | 第十捲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