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正解金陵十二钗 》
第9节:真的假货
周思源 Zhou Saiyuan
为什么说它是真的假执照呢?那是户部尚书赵部长亲自签发的,那还不真!
为什么又说它是假的呢?那是因为它仅仅是个执照而已,不能真的去紫禁城给皇上当警卫,那非得当刺客抓起来杀头不可。
这个起一张五品龙禁尉的票,再给个执照,把履历填上,就像咱们报纸上揭露的,有的学校公然出卖文凭!你说这文凭是真的还是假的?它当然是真的,是学校发的,盖着学校大印,有着校长签名,那还不真!不过那是用钱换的,要认真查起来,什么开学注册,平时考勤,考试成绩,毕业论文,学籍记录,一样都没有,所以又是假的。这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假有无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这里头还有辩证法呢,只不过被他们用歪了罢了。
六十三回贾敬死了,皇帝念其为开国元勋之后,"追赐五品之职",也是空衔,不过比那一千二百两银子捐的风光多了,因为不在于没花钱,而是皇帝追赐的头衔。
《红楼梦》还写到一个捐官的空衔,就是贾琏。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说贾琏捐了个同知,就是副知府,也是五品。可是在《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几年中,贾琏始终在给家里办事,即使出差到外地,也不是官府的差事,而是家里有事要托外地的官府办。所以贾琏一直是个"候补同知",至于什么时候补上实缺,那就要看你花多少银子了,银子花够了,候补就能够变成真正的官了。
《红楼梦》捐官补了实缺的有没有?有。四十五回贾府世代老仆赖嬷嬷的孙子赖尚荣在主子的关照下,家里"花的银子也照样打出你这么个银人儿来了",那就不是一千两千两的数了,足足等了十年,不断地往里添钱,从二十岁熬到三十岁,这十年少说也得有三五千两银子继续搭进去,才能补上这个从五品的知州。这赖家虽然是奴才,却非常有钱,光是家里的花园包给他们自己的奴才管理,一年就有二百两银子的收入。因此,贾蓉花一千二百两银子弄来的五品龙禁尉,绝对是个真的假货,只是一个头衔而已。
当然啦,贾珍如果年年往里搭钱,再花上几千两,贾蓉真的补上龙禁尉也是可能的。不过他们等不上就被抄家了。
我们还回到秦可卿,这里的悖论在于:如果秦可卿果真是废太子之女,来头那么大,连皇帝都批准宫里最大的太监戴权亲自上祭,那么皇帝赐给贾蓉或者秦可卿一个什么品级的头衔不就行了么?戴权怎么还敢收贾珍的一千二百两银子呢!
至于说在"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探春抽到诗签"日边红杏倚云栽",众人笑道:"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有读者认为,元春明明是皇贵妃,应当是皇妃,这里故意用王妃,一定是有所影射,和秦可卿的神秘出身有关。其实不然。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朝的"王"就是指"天子",因此后世单独使用"王"有时也可以表示天子。比如南宋大诗人陆游的名篇《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里的"王师"就是大宋朝廷的军队,也就是皇上的军队,而不是某个王的军队。
顺便说说,一千两银子大约相当于现在多少钱呢?六十五回有个细节可以作为参考。当时贾琏偷娶了尤二姐,在宁荣二府后面的小花枝巷买了一所有二十多间的房子,又买了两个小丫鬟,贾珍又把鲍二夫妇拨给伺候。尤老娘和尤三姐也住在这里,总共有"十来个人"(将近十个)。贾琏每月给多少钱开销呢?"贾琏一月出五两银子做天天的供给"。就算吃饭罢,工钱(月钱)什么都不算,五两银子多值钱!
有读者问,给秦可卿用的那副棺木的板子,本来是一位"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为他获罪革去爵位了,就没拿走。秦可卿用上了亲王本来要用的板子做棺材,这能不能证明她的出身有什么特别的讲究呢?
不能。
如果秦可卿真有什么特别来头,甚至那副板子是专门为什么身份特别高贵的人留着备用的,那么秦可卿死了之后,据说了解秦可卿出身底细,不仅把她藏匿在府中,还把她作为秘密妻子的贾珍,马上就会让人把这副板子做成棺材给她用了,不会到处找好的木料,看了几副都不中意,最后才找到这副。那副樯木板子给秦可卿做棺材完全是出于偶然。小说写得很清楚:"可巧薛蟠来吊问(吊唁),因见贾珍寻好板",这才偶然提起有这么回事。这关键性的"可巧"二字,我们可不能忽视。而且薛蟠也还不是十分清楚,说,"叫作什么樯木",贾珍这才赶紧让人抬来的。这副板子之所以在老亲王死了以后一直留在薛蟠家的店里,也没有任何政治原因,与秦可卿是废太子即这位老亲王的女儿的神秘出身也没有任何联系。薛蟠说得很明白,是"没有人出价敢买",而不是因为别人级别不够"没人敢买"。之所以一直留到如今,关键在于"出价"二字。也就是说,价钱太贵了,一般的有钱人也买不起。"出价"二字我们如果不注意,就会误以为是什么高贵出身的原因。而且正如薛蟠说的:"拿一千两银子来,只怕也没处买去。"请注意,这一千两银子都不够的还只是买板子,把它加工成棺材,工钱、油漆等等还要不少钱呢。所以这板子不是给秦可卿留着的,也不是因为她有什么高贵出身才能用的,而是碰巧薛蟠来了说起,又遇上不惜一切代价为秦可卿大办丧事的贾珍,于是才给秦可卿用了。因此棺材板子和秦可卿的出身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曹雪芹笔下的文字真是有讲究,《红楼梦》这才那么禁得起琢磨。咱们阅读的时候也不要忽略了这些关键性字眼,要不然就会产生误会,费了好大的劲,猜了半天,云山雾罩,绕来绕去,越绕越远,越弄越糊涂,其实曹雪芹早就说清楚了。
和棺材板子有关的还有一个细节也很值得我们注意,因为这里也存在着一个悖论,也就是要么这样,要么是恰恰相反的结论。如果这个成立,那么另一个必然被否定,二者必居其一。这就是贾政的态度。
秦可卿要是真有什么特殊身份而且是从婴儿时期就藏匿在宁国府的话,贾府老一代至少贾政这一辈的主子应当心中有数,那么他们肯定不会反对给秦可卿实行厚葬。但是贾政却不赞成贾珍用这么好的棺木,说:"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殓以上等杉木也就是了。"贾政此言重点是在"常人"二字,后面"也就是了(也就可以了,行了)"这几个字是为了突出"常人"足够了。显然,贾政不仅感到作为公公的贾珍这样做,不合礼制,影响不好;而且他的话再明显不过,他认为秦可卿是常人,不是什么皇亲国戚,一品夫人,更不是什么公主、郡主这一级的人物,不宜用过于名贵的板子。因为民间有一种说法,福不能享得太过头,否则就会乐极生悲。对死者也一样,否则他的灵魂就不能安生,甚至会给生者和家庭带来不幸。这和贾府规定宝玉身边的丫头平时要叫宝玉名字而不叫"爷"的道理一样。六十二回写到,宝玉生日,王夫人"不令年轻人受礼,恐折了福寿,故皆不磕头",也是同样道理。贾政如果知道秦可卿有什么特别的来头,他就决不会反对。贾政反对,正说明秦可卿身份没有任何特殊性,她不过是个常人而已。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红楼一春梦 百家讲坛 |
|
|
第1节:前言 | 第2节:误读造成许多谜 | 第3节:秦可卿艺术形象 | 第4节:乳名兼美字可卿 | 第5节:不正常的男女关系 | 第6节:给秦可卿看病的不是御医 | 第7节:混饭吃久惯行医 | 第8节:用那棺木纯属偶然 | 第9节:真的假货 | 第10节:存在着一个悖论 | 第11节:秦可卿出身的秘密 | 第12节:某亲王之女的旁证 | 第13节:不以异姓相视 | 第14节:怎样认定弃婴的出身 | 第15节:可以肯定秦业是个清官 | 第16节:出身神秘的秦可卿 | 第17节:秦可卿责任的两个关键 | 第18节:曹雪芹对秦可卿的态度 | 第19节:红学中还有多少学 | 第20节:曹雪芹自叙传的观点 | 第21节:贾宝玉即是曹雪芹 | 第22节:蛛丝马迹 | 第23节:黛玉死因的几种说法 | 第24节:林被玉带动与其主动性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