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文化 》 文化遺産的歷史回眸:後望書 》
二、尋找峽𠔌與陝州(1)
朱幼棣 Zhu Youdi
修建三門峽水庫被拆毀的縣城有五座,其中多數是因虛高的水位綫,是被現世的建設熱情、大幹快上的河“幹淹”的。
人們都知道陝西。
陝西省名的由來是什麽?
古代“陝”字通“狹”,通“峽”。黃河在中條山和邙山、華山間形成的大峽𠔌中蜿蜒流過,這裏自古以來為中國東部與西部的要隘驛道。陝西即地處黃河峽𠔌以西。
你可以不愛這窮山惡水,但對這片土地你不能不懷有敬意,你不能有任何輕慢。這裏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從三門峽到禹門口,有多少自然和人文景觀,有多少文物古跡。
約在公元前五六千年前,人類祖先的居住與生活就與河相伴。公元前2113年,這裏就是夏商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公元前390年,秦國在這裏置陝縣,即後來的陝州。
陝州古城始建於西漢景帝年間,至今已有兩千多年。其城址在現在三門峽市區西端三公裏處。這座瀕臨黃河的城池,形勢險要,規模很大,景緻極佳。古代就有“四面環山三面水,半城煙樹半城田”之說。據說周文王之弟召公曾受封此邑,教民於甘棠樹下,民感其德,建祠紀念,所以陝州又稱“甘棠舊治”。這可是一幅格調高逸的油畫——黃河、甘棠古樹與一座城市,真是和諧的組合。
“甘棠舊治”,不再是水利或者文化的概念,而是組成民族基因的一部分。通過對這些基因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我們來自何處。
歷史上有名的夏商徵戰、周召分陝、假虞滅虢、秦晉之戰等,無不見證於陝州古城。這裏歷代兵事頻繁,城池多次被毀,又多次重建,一直是州郡和縣治的所在地。由於地處進出中原的咽喉地帶,為兵傢必爭之地,各個朝代都派能員幹將治理。城西是太陽渡,城北是萬錦灘。城內有羊角山,還有鐘鼓樓、寶輪寺、文廟、禹廟、召公祠、石牌坊,以及大量明清時期的古民居。
兀然聳立在黃河之濱的寶輪寺三聖捨利寶塔,是陝州老城東南隅僅存的“標志”。
寶輪寺始建於唐代,塔為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造,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此塔平面方形,共13層,高26?郾7米,外形仿照唐製,內部結構則承襲宋塔的建造方法,是融合唐宋密檐式塔和樓閣式的藝術特點和結構方法,而創造出的一種新的塔式。塔內有塔心室和磚砌梯道可以登臨眺望。寶輪寺塔與蒲州的鶯鶯塔,同是我國四大回音建築,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與長江三峽中的被三峽工程淹沒的古城奉節相仿,陝州也是一座詩城,可以說,是“唐詩之路”的一個起點。
中國古代官員多作傢詩人,其文化素質之高、人文精神之盛在世界各國無出其右。當他們踏上通往京城帝都之路時,一掃旅途勞頓,詩情如潮涌流。無論春花還是秋月,無論騎驢還是擺渡,無論愁苦或者喜悅,都能入畫賦詩。
唐太宗李世民春日遊歷陝州,迥望原野河川煙霞村樹,即信筆寫下了《陝州詠》。後來韓愈、杜甫、柳公權、白居易、李商隱、劉禹錫、杜牧,以及宋代的司馬光、王安石等都先後遊三門峽、走棧道、過陝州。唐西臺侍郎上官儀、昭容上官婉兒的故居在城東北隅的上官巷。杜甫的名篇《石壕吏》即寫於潼關至陝州間的石壕村。
1960年,三門峽水庫大壩蓄水,陝州傾城居民搬遷,古城屬於“清庫”之列,房屋全面被毀,繁華的市井頓時變成了一片空曠無人之地,唯有狐兔出沒。
近年,想起要搞旅遊,記起陝州城其實從未沉入過水底,遺址尚在,於是重新被闢為風景區,修復古塔、石牌坊。依稀可辨的古城輪廓和殘址,展示着一種鮮烈的美,默默地訴說着苦難滄桑。目睹此情此景,不禁使人感極而悲。現代中外水利“大師”們,就沒有一點自責與愧悔嗎?
人們已習慣於沉默。
眼瞳已習慣高樓與大壩的“雄姿”。
我想告訴你黃河峽𠔌中曾有另一種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觀——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信出版社 |
|
|
為了前瞻的回顧 | 序2 絶種·絶跡·絶唱(1) | 序2 絶種·絶跡·絶唱(2) | 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1) | 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2) | 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3) | 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4) | 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5) | 二、尋找峽𠔌與陝州(1) | 二、尋找峽𠔌與陝州(2) | 三、永遠消失的唐中都(1) | 三、永遠消失的唐中都(2) | 三、永遠消失的唐中都(3) | 四、在水利學名詞的背後(1) | 四、在水利學名詞的背後(2) | 四、在水利學名詞的背後(3) | 五、聳立在莊稼地上的現代樓閣 | 一、文津街國傢圖書館的啓示(1) | 一、文津街國傢圖書館的啓示(2) | 一、文津街國傢圖書館的啓示(3) | 二、回望長安街上的風景:緑島、雙塔與牌樓(1) | 二、回望長安街上的風景:緑島、雙塔與牌樓(2) | 二、回望長安街上的風景:緑島、雙塔與牌樓(3) | 二、回望長安街上的風景:緑島、雙塔與牌樓(4)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