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现代,水乡的优势消失了,周庄反而因为四面环水的地理位置变穷了。改革开放之初,周庄也曾兴起过一段时间的乡镇企业,但因为种种原因,最后都不了了之。后来大批的周庄人出外打工,古镇的破坏才被减到了最小。周庄的这种状况反而成全了它的旅游经济,但是只有小聪明而没有大智慧的周庄人却自此做出了许多自以为聪明的举动来。
周庄原来四面环水,必须摆渡坐船才能进入。这是古代江南水乡以水为路,以水建村、建镇、建市的地域特色。失去这些,就会失去水乡古镇的历史信息和文化韵味。1988年,周庄提出要建大桥告别水路。有人甚至认为,专家们提出保护原生态环境,是不懂人民疾苦。结果是,为了省钱,造了一座笨重粗大的钢筋混凝土桥。没想到十多年后,为了保护古镇和控制旅游容量,大桥被停止通车,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而要恢复摆渡,因有了桥又难以实现。如今,这座破坏原生态的水泥桥如同一道难以抹去的伤痕,留在了周庄的脸面上。
周庄的魅力是水乡古镇古街的历史氛围、建筑特色以及老街上的土特产、工艺品。早些年,周庄在实施开发建设中,坚持要在古镇外兴建商业街,想以此吸引游客,繁荣新区。但生活在大都市的上海人和中外游客,到周庄多是为了品味悠远的历史文化,而不是为了购买百货。事实证明,这条商业街除了为本镇居民服务外,很少有外地游客光顾。在周庄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因建造商业街而浪费的不仅仅是巨额资金和土地资源,更是影响和破坏了其独有的自然景观。
在我国历史上,水路是一种重要的交通方式,所以古镇一般都建在有水的地方,或依江、或靠河、或临渠、或跨溪。水就如同古镇的眼睛,特别是江南古镇。可是在古镇旅游热中,水污染相当严重。
垃圾是旅游古镇的主要污染源,据统计,周庄古镇游客人均留下垃圾0.8公斤,那么180万人留下的垃圾就可想而知了,
1994年,受一家公司数千万元的投资吸引,周庄兴建了一座"全福寺"。从此,周庄多了一件假古董。但是假古董引来了真游客,周庄人认为,值!
最大的"聪明"是,周庄人要让一条环城公路穿周庄而过,于是,便有某教授在当地领导面前大发雷霆:"如果要造,我就躺到公路上,与周庄共存亡!"所幸,在众多文物专家的疾呼之下,这条路才没有成为周庄的又一道伤痕。
周庄人的聪明可以说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周庄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当地百姓却普遍有一种反"申遗"情绪,许多当地人认为,由于古镇的建筑历经了百年风雨,房屋式样陈旧,且通风和采光条件都很差,大家希望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改善住房条件。但如果"申遗"成功,古镇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保持原样,一点也不能动。如果因为"申遗"而"要自己关店",甚至把自己赶出古镇,这种"饿着肚子死撑面子的做法,完全没必要"。而且,不"申遗"也挺好,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反正知名度有了,来的人多了,我们就有钱赚了"。至于周庄是不是世界文化遗产,这不是他们所关心的。
说到底,太过聪明的周庄人是把周庄当成了"摇钱树"。为了挣钱,周庄人几乎达到了迫不及待的地步,甚至不惜牵强附会。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在一般人看来,寻常百姓家生个闺女,想法很朴实:希望她长大成人后,嫁个好人家,过上安稳的日子。而现在周庄却不是这样想的,他们是想把她养成风尘女子,长大了来卖笑、接客挣钱。正是在这种心态下,才使得周庄变得这样"俗不可耐"。
周庄人现在把时间都放到了如何挣钱上,没有空闲考虑自己,反省自己,不清楚游人现在为什么要来周庄,也不明白自己的引人之处在哪,可以说好坏把握不准。其实现在游人来周庄,直接的愿望是想看到当地的风土人情、淳朴的民风、原汁原味的明清宅院,这些才是周庄的魅力所在。可因为现在周庄人搞不懂这一点,不惜"造古",强与名人"续家谱"。如所谓的三毛茶社就是一例,当年台湾作家三毛来周庄,连半天时间也不到,仅在那里喝了杯茶,就拉人家当亲家--而游人来,是想体会周庄,不是体会三毛和别的什么;好多周庄人,包括当地的领导,在介绍周庄时,往往说哪部电影是在周庄拍的,哪位女明星来过周庄,心里为这些而自豪,却不知周庄的青砖黛瓦、代表江南人家的淳朴民风才是最该自豪的东西。
毫不客气地说,现在的周庄,已不是周庄了,好多东西都有了人为的痕迹。周庄路面改造时,苏州人民路、观前街拆下的条石、木门、木窗、木柱,都被周庄人买去"打扮"自己了。如果这样"修"下去,周庄迟早会像半老徐娘一样,被游人抛弃。说到底,周庄是位幸运女孩,能体会"小桥、流水、人家"这份江南水乡特色的地方,并不是周庄一处,如同里、乌镇都是典型的江南古镇,韵味十足,只不过是因为陈逸飞的"双桥"油画,让她站到了世人面前。但现在,她显然未把幸运当回事,而是毫无节制地挥霍着"姿色",这是"聪明"的周庄人的短视。周庄人真是该好好反省一下了。
那时周庄
晚清周庄人陶煦编纂的《周庄镇志》中的地图,大约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周庄地图了。光绪年间的周庄监生陶煦完成了镇志的文字稿,地图的踏勘和目测则依靠了他的儿子陶惟坡。这种用原始的笨拙的方法制成的地图应当是真实可靠的,白底版上一个个灰黑色的椭圆形酷似"荷叶"与"屐印"。其实它们都是人工筑造的圩田。严字圩、化字圩、龙字圩、东字圩、友字圩都以汉字命名,无数以汉字命名的圩,每个多则数百亩少则数十亩,组成了今天的周庄。可以肯定,时间越往前,周庄的群岛风光就越明显;时间越到现代,则水面越小,"岛地"越大,连片成块,群岛风格渐渐消失。以陶煦的《周庄镇志》与现代镇志相比,一百多年时间,"荷叶"、"屐印"已不复存在,令人遗憾!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