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放虎归山   》 第9节:汉奸发生学(5)      李零 Li Ling

  情况更复杂的是,据学者考证,即使吴三桂的接引清兵,在初也并不是降清而只是联清。现 在我们知道,他在威远台与满人盟誓,完全是效申包胥救楚,实际上只是以明不能有的京 畿地区换取清出兵平闯,达成分河而治的南北朝局面。这与南明弘光政权的立场其实完全 一致,也是"阶级仇"超过"民族恨","安内"胜于"攘外"。因此以王朝的正统观念来 看, 非但无可指责,还受到普遍赞扬,以为"克复神京,功在唐郭(子仪)、李(光弼)之上",是 一位了不起的救国大英雄。
  吴三桂做出其最后的选择,内心一定非常痛苦。因为我们知道,吴三桂早就是满人物色已 久,必欲得之的将材。在此之前,他的舅父、姨父、兄弟、朋友,很多人早已降清,皇太 极本人和他的亲友曾去信劝降,许以高官厚禄,他都没有降。后来闯陷京师,他宁肯考虑 降闯,也没有打算降清。我推测,这中间固有利害之权衡,但也不乏名节的考虑。因为他 的家属,包括老父、继母、弟妹共三十余人,俱困北京,于明于闯都是人质,如果当初弃 土降清,不但全家遇害,还得落个"不忠不孝"。而现在情况却有所不同。它的代价虽仍然 很大,为此他不惜挥泪作书,与父诀别,忍看全家被杀,但至少名节无亏(为明平闯是"忠 ",舍父讨贼是"义")。然而三桂的悲剧在于,虽然从愿望上讲,他本人想做申包胥,南 明也把他视为申包胥,但多尔衮却不是秦哀公。满人夺取北京后并没有打算就此罢手,而是 长驱直入,席卷天下。多尔衮的主意很清楚:你吴三桂不是想报"君父大仇"吗好,我就 让你去报。正好让他"为王前驱"。三桂既然选定了这条险道,"马行在夹道内我难以回马 ",当然也就身不由己,越滑越远,从剃发为号到拒见南使,从追杀李闯到进军西南,终于 一步步变成最大的汉族降臣。闯是平了,仇是报了,但明也灭了,节也毁了。实际上当了 个伍子胥。
  对明朝的灭亡,吴三桂当然起了关键作用。但我们与其说它亡于清,不如说它亡于闯;与 其说它亡于闯,不如说它亡于己。明朝上下,从廷吏到边将,从流寇到遗臣,叛服无定, 内讧不已,乃自取灭亡。三桂本想救明却导致覆明,正说明了它的不可救药。
  吴三桂的后半生约有三十年是属于"清初藩王",只有最后六年是属于"独树一帜",死后 并有两年是属于"三藩之乱"的尾声。康熙平定三藩,是效汉高祖诛韩信、彭越、英布,乃 改朝换代的例行节目,"逼"有"逼"的道理,"反"有"反"的道理,我们可以不去管。 问题是吴三桂替清朝卖了三十年的命,现在起兵造反,何以号召天下在吴三桂的讨清檄文 中,我们可以读到: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新版序言(1)第2节:新版序言(2)第3节:放虎归山(代序)(1)
第4节:放虎归山(代序)(2)第5节:汉奸发生学(1)第6节:汉奸发生学(2)
第7节:汉奸发生学(3)第8节:汉奸发生学(4)第9节:汉奸发生学(5)
第10节:汉奸发生学(6)第11节:汉奸发生学(7)第12节:纸上谈兵--装孙子(1)
第13节:纸上谈兵--装孙子(2)第14节:纸上谈兵--装孙子(3)第15节:纸上谈兵--装孙子(4)
第16节:纸上谈兵--装孙子(5)第17节:纸上谈兵--装孙子(6)第18节:说名士,兼谈人文幻想(1)
第19节:说名士,兼谈人文幻想(2)第20节:说名士,兼谈人文幻想(3)第21节:说名士,兼谈人文幻想(4)
第22节:万岁考(1)第23节:万岁考(2)第24节:传统为什么这样红(1)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