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 万里长城纵横谈   》 第一编 历史沿革(9)      董耀会 Dong Yaohui

  北朝对长城有哪些作为?
  北魏王朝为防御柔然及契丹诸部的骚扰,先后修建了北、南两道长城。前者始建于423年,西起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乌加河东岸,东至辽宁台安的辽河西岸;后者建于446年,东起于北京八达岭,西止于偏关黄河东岸。东魏立国时间虽不长,但为了防御北敌,也曾有修筑长城之举。修筑长城有两次:543年修了西起山西五寨,东至原平北的70多公里长城;545年又修补利用北魏南长城,并向东延至河北滦平古北口附近。北齐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和西边西魏、北周的威胁,于552—576年多次修筑长城,终于连缀成两条主线:其一为北方的外边,即由今山西西北芦芽山至河北山海关海岸;其二为内边的重城,西起山西偏关,东至北京昌平居庸关南口。北周又征发民夫增修北齐长城,使之加固,防备北方突厥、契丹的南下。
  北魏修筑南北两道长城的目的是什么?
  在鲜卑拓跋部发展壮大、向中原地区扩展并建立北魏政权的同时,活动于大漠南北的柔然族,也逐渐强大起来。至402年时,其首领社仑自称“丘豆伐可罕(汗)”,建立了政权,并组织了强大的军队。当时它控制的地域,“其西则焉耆之北,东则朝鲜故地之西”,“北则渡沙漠,穷瀚海,南则临太碛”。经常南进“犯塞”,攻扰北魏统治地区。据《魏书·太宗纪》记载,423年,北魏政权“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河北赤城),西至五原(内蒙古五原),备置戍卫”;《魏书·天象志》也有同一内容的记载,说:“筑长城,……置守卒,以备蠕蠕(柔然)”。由今河北赤城县东方山脉北行,包括滦河发源地区和独石口,转而西行。经张北及内蒙古武川、固原,西到阴山南麓的五原。
  北魏除了在北部边陲地区修筑长城外,还于446年在国都平城之南修建了一条长城。北魏构筑南长城,显然不是对付柔然诸部,实际上是意在抵御起义民众进犯京畿。起筑南长城之前,今山西省中南部爆发山胡、吐京胡、河东蜀的反抗,今陕北也出现卢胡、稽胡的反抗,今河北省南部则因灾荒而发生民变。一时间形势突变,风起云涌。面对这种危局,北魏王朝急忙营造南长城,预防南方反叛者的攻击。
  北魏南长城为什么称为“畿上塞围”?
  “畿上塞围”,意为捍卫京畿地区的军防工程。系446年魏世祖拓跋焘部署平城以南的长城之役。“六月丙戌,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起上谷,西止于河,广袤皆千里”。“九年二月,罢塞围作。”这列长城施工时间很明确,历时一年九个月。上谷,郡名,故治乃今延庆县城。长城东端应在该县南的军都山八达岭上。河,黄河的简称(专称),指今山西省偏关县西境的河段。长城的走向是:自今延庆南境的八达岭趋向西南,跨越小五台山、蔚县和涞源两县间的黑石岭(飞狐陉),入山西省,过灵丘县境的沙河源头(天门关),转西循恒山过今浑源、应县之地,代县的雁门关(句注陉),转趋西北过宁武县阳方口(楼烦关)、神池、朔县诸地,沿偏关河而西止于黄河东岸。其平面布局略呈向南凸起的弧形,围护着北魏京都的东、南、西三面,称作塞围,倒亦恰当。
  北齐先后修过几次长城?
  据《北齐书·文宣帝纪》记载,552年由黄栌岭(山西汾阳西北)向南,修至东魏长城西端附近的社干戍,共约200余公里。次年又“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并派高睿“领山东兵数万督修”。当年完成了“自幽州北夏口(北京南口)至恒州(山西原平西)”一段,与东魏长城东端相接。至556年,北齐北部长城基本完工。西“自西河总秦戍(山西永和附近黄河岸边)”,“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率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这条长城的走向和位置,其东段非常接近于后来的明长城。557年,北齐又“于长城内筑重城,自库洛拔而东至于坞纥戍,凡四百余里”。又据《资治通鉴》记载,563年,“齐诏司空斛律步督坐骑二万,筑勋掌城于轵关,仍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二戍”。勋掌城位于今河南济源市西北王屋山麓,轵关,亦在济源市北境,为太行八陉之第一陉,地当由晋南穿中条、太行山出入河北、河南之要冲,北城、戍之设乃北齐为防御北周东犯而建。其后又于564年又对557年所筑库洛拔——坞纥戍长城和556年所筑夏口以东至海长城进行了连缀、修补。
  隋朝修过几次长城?
  581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了南北,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400年间封建割据的局面,为了防御突厥、契丹、吐谷浑等的骚扰,隋文帝、隋炀帝于581年至608年的27年里7次征发大批劳力修筑长城。第一次是581年发稽胡修长城,二旬而罢。第二次是585年调丁夫3万于朔方耿武筑长城。第三次是586年调发丁夫11万筑长城。第四次是587年调发丁夫10万余筑长城。之后两次所修长城只是新建一些城堡,或是对以前长城的增修加固。第五次是604年征发200余万人营造洛阳都城,又调国丁10余万人掘修一道1000多公里的长堑,意在保卫洛阳。第六次是607年调发役夫百万筑长城,西起榆林,东至紫河一旬而罢。第七次是608年调发役夫25万筑长城,自榆林谷而东。其大致走向:东起今辽宁绥中县南境,经河北迁西县喜峰口、滦平县古北口,抵内蒙古兴和县后,分作南北两支。南线长城经准格尔旗十二连城,止于宁夏灵武北境黄河岸;北线长城循阴山西去,历武川县什尔登口、五原县东北,西达乌后旗南面狼山。南北线长城全长约4000公里。隋代对长城修筑的次数虽然很多,有时征发劳力也很大,但大多数是利用前代长城旧址加以修缮,并没有多少新修、扩建工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编 历史沿革(1)第一编 历史沿革(2)第一编 历史沿革(3)第一编 历史沿革(4)
第一编 历史沿革(5)第一编 历史沿革(6)第一编 历史沿革(7)第一编 历史沿革(8)
第一编 历史沿革(9)第一编 历史沿革(10)第一编 历史沿革(11)第一编 历史沿革(12)
第一编 历史沿革(13)第二编 建筑遗存(1)第二编 建筑遗存(2)第二编 建筑遗存(3)
第二编 建筑遗存(4)第二编 建筑遗存(5)第二编 建筑遗存(6)第二编 建筑遗存(7)
第二编 建筑遗存(8)第二编 建筑遗存(9)第二编 建筑遗存(10)第二编 建筑遗存(11)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