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小说 春阿氏謀夫案   》 第九回 項慧甫偵探女監 宮道仁調查例案      冷佛 Leng Fo

  話說蘇市隱等因為黃增元說的酒令兒,正在哄堂而笑,忽有走堂的進來。回說第六官座,有市隱的至友平子言平老爺來請。市隱忙的出來,到了大問官座,裏面有五人在座,正在飲酒,望見市隱進來,一齊站起。平子言年有三十餘歲,麻面無須,穿一身藍綢褲褂,學士緞靴,離了座位,先與市隱見禮,又挨次與市隱介紹,謙遜讓坐。走堂的添了匙著,衆人都舉杯讓酒。市隱以善飲著名,無法推辭。子言又極力奬譽,誇說市隱先生如何能飲、強令着先盡三杯。市隱一一喝了。子言道:“市隱先生,怎麽這般閑在?經年不見,面上越顯得發福了。”市隱陪笑道:“兄弟是無事忙,不為有事,輕易不肯出城的。”說着把阿氏的事情,當作新聞笑話,說了一回。子言一面讓酒,望着門外無人,笑嚮市隱道:“難為你那樣細心,那日在小菊兒鬍同,見你與秋水二人,幫着烏翼尉檢察屍場。我想你們二位,都是學界中人,如何在偵探學上,也這麽不辭辛苦呢?當時我沒敢招呼,後來聽朋友說,你們二位因受烏翼尉之托,很費研究,不知調查的怎麽樣了。”市隱聽了此話,很為詫異,因問子言道:“你是幾時去的?聽誰說的?”子言搖頭道:“這一層先不用問,請問春英一案,依照先生所見,兇手究竟是誰?”
  市隱正欲答言,衆人道:“子言是喝醉了。昨天左翼公所,已將普雲拿住。現在滿城風雨,都知是普雲、蓋九城所害,此時還有可疑義麽?”子言搖頭道:“不然不然,當日屍場的情形,疑點甚多,不知市隱先生記下來沒有?”市隱聽了此話,追想屍場情形,歷歷在目。隨笑道:“記得記得,閣下有什麽高見?倒要領教。”子言道:“第一處可疑之點,是蒼氏屋中的兇器,及兇器上阿氏的手巾。第二是墻上的灰。第三是阿氏簪環,及廚房裏臉盆水缸。第四是茅厠中,有一條板凳。這宗地方,都是偵察資料,”衆人聽了此話,皆笑子言迂腐。惟有市隱一人深為佩服,暗想那日屍場,我與聞秋水那樣詳細,尚有未留心處,今被子言提起,這纔恍然大悟,連聲贊美。因為在坐人多,說着不便,遂邀平子言過那屋細談。子言亦領會其意,惟因有慧甫等在坐,不樂意過去。論其心理,本想以私人資格,要調查此案原委,既不求鳴之官,亦不樂白諸人,好似有好奇之僻,欲藉此驚奇故事,研究破悶似的。聽市隱讓他過去,甚不謂然,隨笑道:“先生請便,改日訪得的確,再與慧甫諸君相見未晚。”市隱亦知其意,不便再讓,當與告別,回到原席。
  衹見礪寰等酒令未完,正輪到黃增元喝酒,說了句春風春月春光好。衆人一面笑,正問他此句的出處,逼他喝酒呢。一見市隱進來,大傢齊笑道:“市隱來了,咱們收令罷。”說着,催了菜飯,大傢吃過。市隱把見着子言,所談屍場的情形,細對慧甫諸人述了一遍。礪寰道:“子言是半開眼兒的人,何足憑信。我告訴你說,此案的內容,我同慧甫、增元三人,已探得大概情形,衹礙於沒有證據,不敢指實。你要少安勿躁,等過十日之後,我必有詳細報告。”市隱道:“你說的固然很是,但此時我的心裏,非常悶悶,非把內中真像,探得實在,我心裏不能痛快,我終日東奔西跑,專為此事,你們既已知道,又何必嚴守秘密,不肯告訴人呢?”礪寰道:“不是我不肯告訴人,方纔於真卿先生,業已談過大略。真卿住傢,最與刑部相近。部裏情形,他知之最詳。現真卿定於明日午後,真卿與慧甫二人,赴部調查,等他們回來報告。我便有把柄了。”市隱聽了此話,很覺渺茫,細追問一切情形,礪寰不肯說,真卿含笑在旁,剔牙不語。鬧得蘇市隱猶疑不定,疑是方纔出去時,慧甫等有何議論,或是慧甫等,已得其中真象,不肯與旁人說明,亦未可知。遂笑道:“你們這鬼鬼崇祟,我實在不作情。肯得說明呢,就趕緊說明。不肯說明呢,就不必告訴我。又何必吞吞吐吐,叫人傢發疑呢?”說的增元等也都笑了。慧甫亦笑道:“不悶人不成笑話,你先少打聽罷。”真卿漱了口,也湊近衆人道:“似我所見,春阿氏一案,實在冤枉。過部那一日,我己眼見其人,身世不甚高,圓合臉兒大眼睛,面上一團嚴肅的顔色,絶不似殺人的女子。聽說到刑部後、分在山西司承審,阿氏是收在北所,不令與傢人相見,以免有串供的情弊,現在連過數堂,尚無口供,衹認說一陣心迷,便要尋死,後來又一陣迷糊,將伊夫砍死,所以纔畏罪投缸。您想這一片口供,能算得上是實供嗎?嗎?後來又再三拷問,她說她丈夫既死,落了謀害親夫的罪名,如今衹求一死,情願抵償。問她婆婆如何?她也說好。問她丈夫如何?她也說好。我想這一件冤枉案子,若一旦定讞,必然依照律例,凌遲處死,死後便無日昭雪了。”秋水冷笑道:“你們這宗見脈都顯無稽之談。凡評論一件事,萬不能倉卒草切,須把種種證據,一一指明,方能把阿春氏證為好人呢。”淡然亦笑道:“秋水卓見,誠可令人佩服。但昨日翼裏已將普雲拿獲,今午解送提看。大概一兩日內,必然過部,是否為害人原犯,現尚難得定論。然若詳細究問,必能得着內中真像。”秋水含笑道:“不見得罷?”淡然亦急道:“普二常在文傢,焉能不知?”秋水搖頭道:“不見得,不見得。我憑空這麽說,沒有真實證據,你們絶不肯信。咱們設一個賭約,等她定讞後,倒看誰輸誰贏。”說罷,與淡然擊掌,以市隱作證人,將來輸了時節,罰他五十人的東道,並捐助貧民院一百塊洋錢,礪寰等連稱很好,慌忙的淨面穿衣,會了飯帳,各自分頭回傢,不必細題。
  次日項慧甫同了謝真卿二人,去到刑部北所,要偵察阿氏舉動。不想事有湊巧,這日山西司提訊阿氏、文光與范氏諸人,均在羊肉館聽傳候審呢。真卿、慧甫等聞知,喜出望外。先到刑部裏面,尋了相熟的牢頭,引至北所。一面走路,一面與那牢頭,打聽阿氏的舉動。正步在西夾道內,忽見有一群小孩兒,圍隨一個女犯,年在十六八歲,梳着辮,穿一件蔚蘭色竹布褂,慢慢的走來,真卿一看,卻是阿氏。隨在慧甫身後,拍了一掌,慧甫亦忙的止步,閃在一邊,見那一群小兒,一個個歡歡喜喜,呼喚姐姐,阿氏低着粉頸,頭也不擡,消消停停的走過,那一種慘淡形容,真令人觀不忍睹。任是鐵石心腸,也不免傷心落淚。慧甫待其走遠,嚮牢頭打聽。這一般小兒,是阿氏的什麽人?牢頭道:“說來很奇,這都是附近住戶的小兒,皆因春阿氏性情溫婉,自入女監後待人極好,不但監中囚犯,全都愛她敬她,連女牢頭梁張氏,全都憐憫她。看她的言容舉動,頗有大傢風範,又安靜,又沉穩,决不似殺夫的神氣。所以合監女犯,全都替她呼冤。這群小孩子,也因她待人極好,所以成群結隊的呼他姐姐。有什麽好吃的好玩的東西,她都爭先恐後的送來。現在半個多月,已經成習慣了。”真卿嘆口氣道:“這群小兒,真個有趣。衹是中國刑法,暗無天日。像這樣冤屈事,得何時昭雪呀?”說罷,嘆息不止。牢頭悄聲道:“二位到處邊去、先不要說。昨天蓋九城已經放出,大概是文光傢裏托了人情,不然也難於釋放。”慧甫道:“那麽過堂時節,范氏是什麽口供?”牢頭搖首道:“范氏口供,我們也打聽不着。司裏也下過諭,不準官差皂隸透出消息。倘外間有何議論,即以站堂的是問。像這麽嚴緊,我們哪能知道。”三人一面說話,來到女監。先嚮女牢頭梁張氏打聽監內景象。聽那梁張氏說,阿氏是極其沉穩,每天兩飯一粥,若有官人進去,旁人都歡歡喜喜,有說有笑,惟有春阿氏安然靜坐,絶沒有輕狂之氣。就像監裏那樣骯髒,阿氏也極其潔靜。不但她衣服鞋襪,一切照常,就是她所鋪草簾,所蓋的棉被,都比同床的幹淨。若說這樣女子,謀害親夫,那麽陽世人間,就沒有好人了。梁張氏越說越氣,連把淫婦蓋九城,不該因姦殺子,污陷兒媳,痛駡了幾十聲。真卿等也聽着痛快,仿佛那梁張氏一駡,便替春阿氏洗了冤枉似的。隨又打聽阿氏在監,說過她傢事沒有?梁張氏道:“沒說過。”慧甫聽了此話,謹記在心,因問阿氏過堂,能幾時回來?牢頭說:“過堂沒有時限,有跪鎖拷問時,至早須三個時辰,方能放出。”真卿又嘆息半日.慧甫把監內情形,得了大概,俯在牢頭耳旁,欲求牢頭費神,轉嚮女牢頭打聽,可有阿氏娘傢人,來此探問沒有?梁張氏道:“上頭有交派。阿氏傢裏人不準進來。”說着,又用手指道:“您瞧,這就是她母親德氏,由堂上下來了。”
  慧甫等回頭一看,果見東墻夾道,有管獄官人,帶着個年近六旬,蒼白頭髮的老婦,面帶愁容,穿一件蘭布褂,兩衹香色福履鞋,後面跟隨官人,進了女監。慧甫把德氏上下打量一番,不由得緊皺眉頭,暗中納悶。看那德氏面貌,很是嚴肅,斷不是不講傢教的舉止。慧甫看了一回,催促謝真卿趕緊回去,說獄中情形,我己得着大概,等過了三五日,普雲過部後,我們再來查看。當下與那男女牢頭告別,分頭而去,慧甫把部中情形,告知礪寰,問他有什麽法子,可以調查真象。礪寰道:“先生不必着急,兄弟自有妙法。”慧甫道:“既有妙法,你我分頭調查,如有所得,即行商議。”兩人計議已定,又約會黃增元等,調查文光的親友,和阿氏的傢事。又聽說阿氏胞兄,名叫常祿,現在外城警廳充當巡瞥,慧甫要委婉托人,交結常祿的同事,好探聽阿氏為人,究竟品行若何?
  不想光陰似箭,時序如流,轉瞬之間,已經嶺上梅開,小陽將近。刑部的消息,自把普雲送部,一連着拷問數堂,沒有承認的口供。驗其血跡,確是療瘡脈血。雖在嫌疑之內,若指為原兇,又沒有真實憑證,衹不過報紙宣傳,因為普雲為人不甚務正,又常在文光傢內,難免與蓋九城有拉攏。不想拷問多次,依然無供。尚書葛寶華、左侍郎紹昌、左侍郎張仁黻,全都非常着急,誠恐一司承審,所見不公,又更調幾回司口,改派幾回問官。凡部中有名的司官,沒有一個沒審過。會審多次,都說普雲、范氏不像正兇,稟明堂官,請予釋放。堂官也無話可說,衹得將普雲、阿德氏先行釋放,好改派問官,嚴訊阿氏。隨將合署員司聚在一處,大傢討論此事,畢竟有什麽方法,可以得着實供。衆司員面面相視,毫無辦法。葛公道:“此案若不得真象,如何定案?現在輿論是這樣攻擊,若不見水落石出,本部的名譽,自此掃地。昨日叫起兒,上頭曾問此事,我當時無話可答,衹好支吾搪塞,口奏了一回。至散門的時候,我同紹仁亭很是着急。仁亭要親自提審,但能有個要領,雖一時不能定案,也好變個方法,具奏請旨啊。不然。因循日久,言官再一參奏,我們就沒顔面了。”紹侍郎道:“前日在景運門地但,曾與那中堂景大人相見,談及此事,據提署左翼報告,俱說春英之死,確是阿氏所害;但不知幫兇的為誰?諸公對於此案,皆已審訊多次,若果是阿氏所害,我們居心無愧,即可按律定擬,免得延緩日期。”問官宮道仁道:“大人如此高見,司員也不敢不說,本司提審阿氏,因見她舉止言容,皆極莊靜,頗不似殺人兇犯,未敢用刑。後因她沒有口供,不說是情甘抵命,便說心迷誤殺。後見其手上指甲,有似用刀折傷的痕跡,當即以嚴刑拷問,據阿氏供說,一陣心迷,不知如何折落。司員聽此口供,分明是支吾之語,遂設法誘供,並令女牢頭梁張氏,暗探其言談舉動之間,有什麽破綻沒有。不想直至改調別司,仍無口供。據司員想着,阿氏在傢中受氣,意欲自行抹脖。春英猛然驚醒。阿氏於驚慌失措之際,誤將春英砍傷,似亦在情理之中。”又一司員道:“本司亦審過多次,但揣情度理,所見與山西司稍有不同。日前與提署行文,將院鄰德修等傳案質問,該以春阿氏平日是否正經?據稱,未聞有不正名譽。詰以文范氏品行若何?皆云不知。如此看來,則是否為阿氏所殺,尚在兩可。”葛尚書聽到此處,隨令各司員將屢次所訊供詞一一調出,細與張、紹兩侍,翻覆查閱。又一司員回道:“阿氏在本司所供,皆與他司不同。原供說,屢受春英辱駡,繼又說素受夫妹欺負,後又說素受婆母斥責。且殺死春英一節內發迷,提刀嚮春英脖上,盡力一抹。繼又說,是日在傢,提刀坐在床沿上,本欲自盡,不料春英掙起,揪住該氏手腕,以致一時情急,刀口誤傷春英咽喉。其前後供詞,屢經變易,殊難深信。當用嚴刑拷問,而阿氏一味支吾,迭次用刑,仍堅稱委無他故。按其情節,原兇是春阿氏無疑。惟據文光、德氏、瑞氏、托氏並鄰德珍等供稱,阿氏過門後,夫婦嚮無不和,阿氏亦沒有醜名。據此看來,必係別有緣因。或為傢中細故,偶與婆母小姑稍有不睦,一時思想不開,遂至情急尋死,抑或兒女纏綿,欲與丈夫同盡。或春英見其欲死,嚮前奪刀,以致誤傷而死,這亦在情理之內,疑似之間的事。”又一司官道:“諸公所見,皆極近理。阿氏由本司承審。屢次所供,皆與各司略同。惟最後供說,丈夫已死,不願再生。請早賜一死,以了殘生。其言慘痛,頗難形容其狀,似有別項緣由,隱忍不能言的意思。後詰其姦夫為誰?彼則堅稱願死,別無可供。據此看來,則阿氏心目中,必有別項隱情,斷非一時所能猜測的了。”
  一語未了,把旁坐一位司官,名叫志誠的怒惱,冷知兩聲道:“今有堂憲在此,願我同寅諸公,要以官常為市,莫被姦人所誤纔是。”說的那一司員,臉上發紅。因為志誠以冷言激刺,仿佛指摘旁人,受過文光運動似的,因冷笑道:“我輩以法人資格,誰肯循私呢?”說着,你言我語,紛紛爭議。幸有郎中善全、員外郎崇芳等婉為解說,為着公事,我們不要爭意見,大傢方纔住口,紹公把供詞閱畢,聽了各司所見,各持一說,當即相任善全把各項捲宗,調查清楚,按該氏自認誤殺屬實的情形,移送大理院,詳細推鞠。一面與葛尚書商議,再與提督衙門巡警廳,並各處探訪局所行文,煩請偵察名傢,悉心采訪,如得有確實憑證,即行咨送大理院,以備參酌,葛公亦深以為然。張侍郎道:“古來疑獄,有監候待質之法,現在之現行例,強盜無自認口供,賊跡未明,盜夥又决無證明者,得引監候處决。則服製人命案件,其人已認死罪,雖未便遽行定誠,似可援監候處次之例,仿照辦理,葛公等亦深以為然。隨令司員等先與偵察機關繕具公文,令其妥派偵探,細心采訪。並令官道仁等查檢舊時例案,有與此案相同者,好援例比擬,具奏請旨。囑咐已畢,隨即傳喚搭轎,各自回宅,暫且不表。
  單說那名傢偵探,因為阿氏一案,皆極註意。其中有一位精細的偵察傢,姓張名瑞珊,名號同一,常往來於京津一帶,性情慷慨,極喜交遊,能操五省方言,人人都稱他福爾摩斯。是時在天津探訪局,為高等偵探。因見刑部堂官,有約請各處偵探,幫同調查的公函,遂動了爭名之念。暗想北京城中,是藏竜臥虎,人文薈萃的地方,怎麽阿氏一案,就無人解决呢?隨即攜了銀錢,不今衆同事知其蹤跡,暗赴老竜頭車站,買了火車票,當日就乘車來京,住在煤市街萬隆店,亦不暇拜望戚友,先往各茶樓,博採輿論。有的說文光傢裏,在刑部托了情,己將春阿氏問成死罪,不久即送大理院,請旨定案了。有的說文范氏手眼通天,未嫁文光以前,常與王公闊老交接來往,此次承審官員,皆與文范氏原的夙好,所以連姦夫普雲,皆各逍遙法外,無人敢惹。大傢紛紛議論,所說不一。瑞珊也一一聽明,記在心裏。忽見眼前桌上,坐着個年少書生,衣服打扮,皆極華麗。對面有一老叟,童顔鶴發,戴着墨晶眼鏡,手拿旱旱煙袋,口中籲着煙氣,與那少年閑談。少年道:“中國事沒有真是非。若望真實裏說,反難見信。近如春阿氏一案,明明是謀殺親夫,偏說是受人陷害,竟鬧得刑部堂官,都不敢定案了。”那一老者嘆道:“人世間事,由來如此。若非報紙上這樣辯護,早已就定案了。我前次承審此案,阿氏跪在堂上,我仔細一看,不必她自己供認,那臉上顔色,己然是承認了。後來到別司拷問,她衹說情願抵命,請早判死。衹此一語,即可見害人是實了。雖不是阿氏下手,亦必是愛情圓滿,不可思議的情人了。”說着,聲音漸低,唧唧哦哦的,聽不真切了。
  瑞珊把茶資付過,得了這議論,心已打定主意,先往六條鬍同,拜見烏珍,把翼裏口供、屍場情形,一一問明,婉轉各界戚友,變盡偵探方法,先與文光交結,並探聽阿氏的傢事。又赴外城警廳,面見阿氏的胞兄。自從丁未年鼕月到京,費了若幹手續,方知春阿氏乳名三蝶兒,自幼聰明過人,父母都愛如掌珠。自從阿洪阿去世,衹剩母親德氏,帶着她長兄常祿,少弟常斌,娘兒四個度日。德氏為人,本是拘謹樸厚,頑固老誠的一派人,言容鄭重,舉止凜然。在傢教訓子女,决不少假辭色。其對於親戚故舊,也是冷氣凌人,毫沒有和靄氣。以故那親戚朋友,都笑她老人板兒,德氏亦並不介意。殆至丈夫死後,母子們困苦無依,遂遷在至親傢內,為是有些照顧。這傢也不是旁人,正是德氏的從妹額氏傢,妹丈姓聶,表字之先,現為某部員外,生有一子一女,男名玉吉,女名蕙兒。玉吉幼而聰敏,長而好學,氣宇軒軒,不可一世。惟一受家庭拘束,年已十五歲,尤不許出外一步。額氏為人,也是拘謹莊重,嚮與德氏投緣,頑固氣息、實相伯仲。額氏住在西院,德氏帶着子女,賃居東院,兩傢是一墻之隔,中有角門可通,以故東西兩院,如同一傢。玉吉比常祿小三歲,恰與三蝶兒同庚,比蕙兒長一歲。五個人年歲相仿,既是姨表兄弟,一院同住,所以耳鬢斯磨,每在一處玩要,毫無拘禁。德氏姊妹,是虛文假作的拘謹,從來於兒女性情,悲歡喜怒上,並不留心。德氏雖知愛女,不過於表面上註意,衹教唯唯諾諾,見人規矩而已。後來三蝶兒年歲稍長,出脫得如花似玉,麗若天人,鄰居左右,莫不驚其美豔。每當夕陽而下,德氏姊妹常帶着子女們站在門前散悶。三蝶兒年方十五,梳一條油鬆辮子,穿一件淺蘭竹布褂,對着那和風弄景,芳草緑茵,越顯得風流秀蕙,光豔奪人,仿佛與天際晚霞,爭華鬥豔似的。過往見者,鹹驚為神仙中人,以故媒媼往來,皆欲與三蝶兒提親。誰知德氏姊妹,自從玉吉幼時,早就有聯姻之意,不過兒女尚小,須待長成之後,始能提起。這日有鄰居張鑼,是東直門草廠一帶著名的惡少,因愛三蝶兒之美,托囑媒婆賈氏,往德氏傢內議婚。賈氏剛一進門,先將三蝶兒的針綫贊個不了。三蝶兒是聰明過人,見她這般諂媚,厭煩之極,收了手巾活計,便嚮西院去了。是時那玉吉、常祿兩人正在外處讀書,每日放學,教給三蝶兒識字。幸喜三蝶兒過目不忘,不到一年光景,已把眼前俗字,認了許多。尋常的書帖、小說,也可以勉強認得,衹苦於德氏教女,常以女子無纔便是德一語為成,所以三蝶兒識字,不肯使人知道,衹在暗地裏,看看說部,習習寫字。晚間無事,便令玉吉講解,當作閑夥吹話兒,玉吉亦沉默嚮學,留心時事,每日下學回傢,即與兄弟姊妹,一處遊戲。常祿的資質略笨,性又剛直,故與玉吉不同。常斌是年紀小蝶兒性情投合。小時有什麽好玩物,皆與三蝶兒送去。有什麽好吃的,也與三蝶兒留着。三蝶兒性情孤傲,亦好清潔。看着常斌、蕙兒等又齷齪又骯髒,心裏十分厭惡,惟與聶玉吉脾胃相投,常於每日晚間,學經問字。到了年歲稍長,智識漸開,三蝶兒的思想明敏,體察着母親心意,合姨夫姨媽的心理,顯露了結親之意,遂不免拘謹起來。每逢與玉吉見面,極力防嫌,連一舉一動上,俱加小心。工不知何故,總疑有什麽得罪地方,欲待問她,又無從開口。
  這一日學塾放假,獨在上房裏練習楷字,忽見三蝶兒走來,站在玻璃窗外,因見屋裏無人收住腳步,隔着玻璃問道:“我姨媽往哪兒去了?你怎麽沒上學呀!”玉吉放下筆管,笑略嘻的點手喚她。三蝶兒搖搖頭,轉身便走。後面一人扯住道:“你上哪兒去?我哥哥在傢哩。”三蝶兒回頭一看,正是蕙兒。不容三蝶兒說話。死活往屋裏亂扯。三蝶兒央道:“好妹妹,別揪我,我傢裏還有事呢。”蕙兒冷笑道:“有事麽?不搭棚,既往這裏來,就是沒事。”說着,拉了三蝶兒的手,來到屋內。玉吉也出來讓坐,笑問道:“姐姐這幾日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請你吃飯,你都不肯來,莫非我們這裏,誰得罪了姐姐?”三蝶兒笑道:“你真是沒話找話兒。我若不肯來,焉能坐在這裏?”說的玉吉笑了。忽額氏自外走來,一見三蝶兒在此,便問她吃的什麽?又問她做什麽活計?三蝶兒一面答應,一面與蕙兒拉着手。蕙兒是年幼女孩,見了三蝶兒如見親人一般。因額氏在此,不敢放肆,嗤嗤而笑。三蝶兒惱她淘氣。因礙在額氏面前,不好說話。不想被額氏看見,瞪了蕙兒一眼。厲聲喝道:“什麽事這麽揉搓人?這麽大丫頭,不知學一點兒規矩禮行,竟這麽瘋子似的,學討人嫌麽?”說着,把丫頭長、丫頭短的駡個不了。還是三蝶兒勸着,方纔住了。額氏道:“你不用護着她,你們姐妹們,都是一道號。半天晌午,為什麽不做活計?竟滿散逛,真不給小孩兒留分了。”說的三蝶兒臉上,一紅一白,放了蕙兒手,又不敢久坐,又不敢便走。玉吉站在一旁,一見蕙兒挨說,早嚇得跑迸屋內,不敢則聲了。一面磨墨,又聽見外間額氏申飭三蝶兒,遂高聲喚道:“姐姐,你不要找尋了。貓從房頂上已經回去了。”
  三蝶兒會意,三步兩步的走出,回到東院。原來那說媒的賈婆,仍然沒走,坐在裏間屋裏,咕咕噥噥的,正與德氏說話。三蝶兒把腳步放重,自外走來。站在母親身旁,又與賈婆德氏,斟了回茶,返身回到屋內,無精打彩的,做些針綫。不想那賈氏話多,坐到日到平西,仍在西裏屋裏,刺刺不休。有聽得真切的,有聽着渺茫的,句句是說謀拉牽,自誇能事的話。又奬譽三蝶兒容貌,必得嫁與王公,方纔配合。三蝶兒聽了半日,句句刺耳,因恐終身大事,母親有何變故,遂把針綫放下,靜坐細聽。那賈婆道:“告訴姐姐說,我管的閑事,沒有包涵,你自管打聽去。傢業是傢業,郎君是郎君。明天把門戶帖兒……”說到此處,又隱隱的聽不真了。三蝶兒不知何事,料定母親心理,禁不得賈婆愚弄,若有長舌婦,來往鼓惑,實與家庭不利。想到這裏,心裏突突亂跳,身子也顫搖起來。便悶悶倒在枕上,暗暗思量,覺得千頭萬緒,十分煩悶。忽見賈婆進來。笑嘻嘻的道:“姑娘大喜了!我保的這門親事,管保門當戶對,姑爺也如心。”三蝶兒聽了這話,如同萬箭攢心一般,正在不得主意,猛聽西院裏一片哭聲,說是玉吉挨打,被聶之先當頭一捧,打的昏過去了。當時一驚非小,三步兩步,跑了過去。果見聶玉吉躺在院裏,之先拿着木棒,喘籲籲的站在一旁,有德氏、額氏姐妹,在旁求饒。蕙兒、常祿等亦跪地央告。之先怒目橫眉,頭也不顧擡,衹望着玉吉發狠。衆人再三央告,死也不聽。搶步按住玉吉,欲下毒手,急得三蝶兒,噯呀一聲,僕倒就地。欲知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回 酌美酒俠士談心 洗孝衣佳人彈淚第二回 勸孫婦委麯行情 死兒夫演成奇案
第三回 訪案情烏公留意 聽口供俠士生疑第四回 驗屍場撫屍大慟 白話報閑話不平
第五回 訊案由公堂飲恨 錄實供外界指疵第六回 春阿氏提署受刑 德樹堂沿銜訪案
第七回 蓋九城請究陳案 烏翼尉拘獲普雲第八回 驗血跡普雲入獄 行酒令秋水談天
第九回 項慧甫偵探女監 宮道仁調查例案第十回 露隱情母女相勸 結深怨姊妹生仇
第十一回 賈婆子誇富題親 三蝶兒憐貧恤弟第十二回 講孝思病中慰母 論門第暗裏提親
第十三回 沒奈何存心盡孝 不得已飲淚吞聲第十四回 宴新親各萌意見 表俠義緻起波瀾
第十五回 聶玉言樹底哭親 王長山旅中慰友第十六回 閱判詞傷心墜淚 聞噩耗覓跡尋蹤
第十七回 避戈鳥世外求仙 薄命人獄中絶食第十八回 述案由歸功翼尉 慰幽魂別築佳城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