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下一站,中国   》 第89节:第七章."中国威胁论"--当代的两种"中国想象"(下)(24)      陈季冰 Chen Jibing

  最早提出要以"中国眼光"研究中国问题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问题高级研究院中国项目主任戴维·蓝普顿就是深谙此中三昧的学者,他指出,如果对中国近现代史有所了解,就会明白中国人对来自外部的压力十分敏感,因此美国对华采取强硬政策已被历史证明不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美国一些政客以为,只要对中国施压,就会改变中国的政策。但我认为任何一个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人都会觉得这样做很愚蠢。就我对中国人的了解而言,我认为,中国人往往是面对的压力和威胁越大,就越坚持自己的立场。(见《要用"中国眼光"研究中国》,载2006年9月21日《参考消息》第11版。)
  对蓝普顿而言,用"中国眼光"看待中国问题并不意味着他赞同中国人的观点,而只是为了更加全面透彻地理解中国。这确实是一种理性而明智态度,尽管诚如蓝普顿所言:"作为一个外国人,我可能永远也无法真正做到完全和中国人一样看问题,但我试图尽可能地接近中国人的视角。"反过来,这也应当是我们中国人看待西方的正确态度,即:理解但不必认同。对中国而言,困难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
  首先,由于中国几乎从未受到过民主政治的洗礼,无论是我们的文化传统还是现代社会现实中也都缺乏基本的民主理念。普通中国人对西方政治权力运作的程序和机理是十分陌生的,因而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例如,中国人往往会把西方和美国单一化,认为美国政府的观点就是整个美国的观点,或认为美国政府也像中国政府那样能够做成它想做的任何事情。事实上,美国是一个各种各样声音和力量并存制衡的社会,国会、政府、不同的党派以及不同的利益集团都有不同的见解,而最终的现实政策则是各种力量博弈和妥协的折中产物。没有任何一个力量--包括政府高官--能够取得永久性的压倒优势,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双边关系中的所有政策问题。再如,中国人常常以一种愤怒的心态对待西方媒体关于中国的负面报道,似乎这些媒体是刻意与中国作对。事实上,这完全是我们对言论自由之下的西方媒体传统的不了解,美国媒体从不会歌功颂德,即便是针对美国自己的事务。可以说,中国的一句俗话"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是西方媒体遵循的永恒法则。其实,如果我们能够经常冷静自问的话,这并不是非常难以理解的:难道我们自己的报纸电视每天都在最显要位置报道"印度尼西亚香蕉丰收"、"南非生态保护成果斐然"、"巴西人口预期寿命大幅提高"……,而将"美军监狱虐囚"、"日本政坛特大丑闻"、"俄罗斯核电站泄漏事故"这样的新闻塞到不起眼的角落里吗?需要进一步指出,中国民众很容易以一种基于善恶二分法的道德眼光去看待西方政客中主张"中国威胁论"或其他不利于中国政策的人士,但如果真正懂得西方民主政治精髓的话,我们就应当明白,这些政客中的绝大多数之所以鼓吹上述主张,并不是因为他们本人对中国怀有什么特殊恶意或仇恨(他们中的许多人很可能对中国一无所知),而纯粹是由于选票--他们只是站在自己背后的各个利益集团的传声筒而已。最后,即便是这些利益集团,鼓吹"中国威胁"主要也不是因为对中国有多少偏见或敌意,而是为了现实利益。例如,叫嚣"中国威胁"和"中国饥饿"最响亮的分别是美国的军火商和农产品出口商利益集团,他们并不讨厌和反感中国,他们只是为了多卖掉武器和抬高粮食价格而已。只有深刻解剖并精通西方民主政治的精髓,我们才有可能找到问题的关键对症下药,采用各种技巧参与并利用这种博弈,获得我们想要的理想结果。
  中国另一个巨大困难存在于国家战略层面,也就是对自己的未来作什么样的角色定位的问题。直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领导人一直都在竭力回避关于本国的世界领袖角色的各种言论,这秉承了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确立的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维。然而,形势是在不断变化中的,以今天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在所有问题上一味韬光养晦,一方面肯定不符合我们自身的利益;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我们越来越难以做到这一点:在许多问题上,即便我们自己不想作出明确表态,外部世界也会逼迫我们这么做。在迫使中国作出明确的立场选择这个问题上,西方世界和非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期待是截然不同的。对西方而言,中国会不会在不久的将来利用自己日益强大的实力推翻现有国际秩序?这正是所有对"中国崛起"的忧虑中最核心的关怀。虽然中国自己在所有场合不厌其烦地保证,中国走的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永不称霸,但看起来这种宣示并不能有效地打消西方的疑惧。正如戴维·蓝普顿所说,"会让人坐立难安的是那些庞大的、变动快速的和不透明的现象,而中国三者兼具"。(见《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十分重要》,载2005年10月28日《参考消息》第8版。)而对广大非西方国家来说,中国的这种"不称霸"的"好公民"角色也不是他们所希望看到的。"冷战"结束后的10多年里美国的单极强权早就让许多非西方国家--甚至还包括一部分西方国家本身--产生强烈的拒抗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希望看到中国力量的崛起,他们甚至期望中国能够扮演美国势均力敌的挑战者的角色,因为这会让他们在国际上拥有更多选择,从而在左右逢源中牟取最大的自身利益。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1)第2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2)
第3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3)第4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4)
第5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5)第6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6)
第7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7)第8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8)
第9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9)第10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10)
第11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第12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2)
第13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3)第14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4)
第15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5)第16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6)
第17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7)第18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8)
第19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9)第20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0)
第21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1)第22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2)
第23节: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发(1)第24节: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发(2)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