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皇家医事   》 康熙关心朝臣健康(2)      屈维英 Qu Weiying

  专家们认为,疥疮即是性病,亦叫杨梅。康熙关于“疥毒入内不宜服药”之说法没有什么科学根据,但海水浴和土茯苓可以代茶饮的朱批,均有一定道理。土茯苓为清热解毒之中药,常用于湿热疮毒,又为治梅毒专药,对梅毒因服轻粉致肢体拘挛者尤其有效。中国中医研究院曾拟一复方名为土茯苓汤,治疗杨梅,以土茯苓为主药,配以金银花、白藓皮、威灵仙、甘草等组成,据应用观察,疗效尚佳。
  对那些久经沙尝功勋显赫的武将们,康熙也十分钟爱,并在健康方面给予极大的关注。
  据《清实录》记载,康熙三十六年,当康熙帝接到抚远大将军伯费扬古擒拿噶尔丹之子的疏奏时,十分欣喜,当即举行了一种模拟式的象征性慰问,书曰:“时当灯节,蒙古及投诚厄鲁特,皆集畅春园西门,其书一到,众皆大悦。尔独居边塞,不得在朕左右,殊深轸念,故抄阿南报发汝知之,并赐胙肉、鹿尾、关东鱼等物,即如与尔相见。朕躬安,尔无恙否?……”后来。伯费扬古在边疆患了感冒伤寒,康熙帝又远道“即拨医人、食物给驿遣往”,并谕以“朕此谕到,速将尔病势如何来奏”。类似的事例,还有陈廷敬、张玉书、熊赐履、赵弘燮等等。
  对于康熙对文臣武将健康问题的关心,有人认为这是封建统治者有意笼络人心,属于政治权谋,但笔者不完全赞同这样的观点。清兵入关,初定燕京,清廷急需第一流的治国安邦之才,面对这种形势,康熙帝能关心文臣武将的生命和健康,不能不说是一种政治远见和历史的进步。试想,如果清兵入关后皇帝只顾维护满族人的统治,只顾维护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不关心他手下的各路人才,那么谁去削平三藩,谁去统一台湾,谁去治理蒙古,谁去抵御沙俄?因此,我们对康熙爱惜文臣武将的做法应该给予历史的积极的评价,而不应该一概否定之。
  相关链接:康熙的仁爱思想
  康熙对臣民强调要实行“仁爱”。“仁”字,《孟子?尽心》说:“仁也者,人也。”儒家有“仁者爱人”的理念。“爱”字,有人说是近代的词,也有人说是西方的词。其实,《论语?颜渊》就有“樊迟问仁”,孔子答曰:“爱人。”《礼记?哀公问》记载孔子的话:“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仁爱”是儒家基本的政治理念。康熙继承了儒家为政“仁爱”的理念,并在施政过程中加以实践。
  康熙屡次申令停止圈占土地;又减免钱粮达545次之多,计银1.5亿两。他赈灾,设义仓,关心民众疾苦。他宣布:自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后雍正实行“摊丁入地”,中国长期以来的人丁银被免除。其正面影响是减轻了人身依附,其负面影响是刺激人口增长。乾隆时人口到3亿,道光时则突破4亿。
  关于康熙的仁爱,可以举一个例子。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在塞外视察时,发现一个人僵卧在路旁。他亲自询问,知道这个人叫王四海,是个佣工,在回家路上,因为饥饿,躺下起不来。康熙立即下令给他喂热粥。等王四海苏醒后,将他带到行宫。后给王四海盘缠供他回家。
  康熙十八年(1679年),北京大地震。康熙下令开设粥厂,还让太医院给伤病者送医送药。
  康熙实行宽刑政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全国秋决(判死刑)的犯人“尚不及四十人”。
  康熙身后谥号为“仁皇帝”,这个“仁”字,恰恰是康熙一生为人、行政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康熙区别于其他位皇帝的一个显著特点。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皇家医事》目录作者自序(1)作者自序(2)作者自序(3)
清代对太医院的完善种痘战胜天花恶魔(1)种痘战胜天花恶魔(2)为儿童种痘防治天花(1)
为儿童种痘防治天花(2)活血化瘀广泛运用(1)活血化瘀广泛运用(2)帝王也需用猛药(1)
帝王也需用猛药(2)医疗护理方法多(1)医疗护理方法多(2)医药理论建树卓越(1)
医药理论建树卓越(2)药材地道要讲究地道药材为什么疗效好重视未病控病情(1)
重视未病控病情(2)中医治西人中西医药的主要差别临终救命生脉散(1)
第   [I]   [II]   III   [IV]   [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