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老北京的小鬍同   》 第89節:一個北京人的呼籲(1)      蕭乾 Xiao Qian

  你能設想在秦始皇陵兵馬俑中間架起一尊迫擊炮,或在周銅漢瓦旁邊擺上一臺錄音機嗎?然而這樣的事正在天壇發生。在巍峨輝煌的祈年殿前面那氣派萬千的方場中央,距離白玉欄桿數米處,近來一直停放着一輛桔黃色的小轎車。車身油漆剝落,車窗也已破,是用馬糞紙堵着。據說放在那裏的用途是:供遊人站在車旁,以高峻雄渾的古建築為背景,拍時髦照片!
  看來文物名勝的保護,不僅僅是個禁止遊人在墻上留名題字的問題。 "後無來者"
  我最怕那種有彈簧的活動門。星期天早餐時刻,我站在附近有這種活動門的小飯館作了一次"公德調查"。在七八分鐘內,進出了二十來位顧客。大部分是把門推開,人進去後,任那扇門往後綳去,好像後邊並無來者。有時裏外同時對推,相持不讓,最後總是弱者退了下來。一個運動員打扮的小夥子把門推到極限,門猛地綳回來。幸好後邊是個中年人,他挨了一下打,也隨口駡了聲難聽的。一個抱娃娃的婦女走上臺階,我替她捏把汗。看來她很有經驗:她倒退着進門,娃娃沒撞着,她背上可狠狠地挨了一下。衹有一位 70 開外的老婆婆,當她看見裏頭走出個小姑娘,手裏托着同她年齡很不相稱的那麽一大疊油餅時,就主動替她拉開門,一面輕聲寬慰她說:"姑娘,放心,我等你。"
  星期天早晨如此,平時趕着上班,就不堪設想了!
  圈套和陷阱
  公園裏或人行道旁,衹要是興建過土木的地方,就常有一截截一二尺長的"鋼骨"彎彎地露出地面,活像套狼用的那種圈圈。有時看到拔掉舊樹後未填的深坑,或敞着口(鐵蓋撂在一旁 ) 的水表井,很像獵虎挖的那種陷阱。
  我想,最起碼也是最重要的"文明"應該是保障市民(包括老弱病殘 ) 生活得安全。
  三、嚮城市建設部門進三言
  屋頂何不成花園?
  可以從各種角度判斷一個城市文明不文明。其中之一,是看它的市民工餘是聚在劇院、公園、體育場裏,還是滿處遛大街。然而居民住得窄,又沒處可去,就衹好遛大街。
  年年一到盛夏,北京通衢大道--尤其像工人體育館那樣空敞地帶,夜晚必有成百上千的男女老幼蹲坐在人行道邊乘涼,有的赤背,有的手搖芭蕉扇。我估計這景象可能不限於北京。我一方面同情他們是熱得無可奈何,可又覺得實在有礙觀瞻。
  每逢我走過高層建築群,例如前三門或復外大街,團结湖或勁鬆,心裏總冒出個問號:為什麽讓那些樓頂光禿禿的(至多有座天綫 ),而不利用一下?每幢樓的屋頂都有上百米的空間,丈量一下看,全市那麽多幢樓房,該有多少千、多少萬米的空間,一年四季都那麽白白 空閑着--而且都是陽光最足,空氣最新鮮,月色最美的地方呢!倘若拾掇拾掇,變成屋頂花園,老頭兒早晨可以上去打太極,晚上可以開個茶座,打點子燈謎,舉辦個舞會,豈不就會減少馬路上的人口,又大大豐富首都的文化生活!這麽一來,還可以消除現代高層建築的一個嚴重缺陷:同住一幢樓。卻老死不相識,更談不上鄰里關係!
  該有座北京市的博物館了
  幾年前在參觀芝加哥工業科學館時,轉來轉去,忽然轉進一個昏暗的角落,腳下踩的不再是地毯,而是坎坷不平的石板道,恍惚間仿佛來到了上海八仙橋後面的弄堂。原來那是仿照上世紀芝加哥一段街道修建的。馬路兩旁點的是瓦斯路燈,道旁還停着一輛舊式馬車。店鋪矮而簡陋,好像還有位一手打着陽傘、一手提了長裙的時髦婦女正在漫步。沒有圖表,也不用文字說明,遊人(包括當代的芝加哥小市民 ) 心裏自然就有了今昔對比。
  北京城何嘗不在變!今天,年輕的市民連城墻也未必見過。他們可知道民國初年街上點的是什麽路燈?居民怎麽買井水?糞便如何處理?花市、豬羊市、騾馬市,當年是個什麽樣子?東四、西單還有牌樓?
  當然,從民俗學的角度看老北京,也是滿有意思的。光就婚喪儀仗來說,就夠熱鬧的。闊人講究六十四人"大杠",窮的是"穿心杠"。喜轎前頭的刀槍斧戟講究排滿半條街。還有雍和宮的"打鬼",國子監的祭孔,以及一年到頭舉行的廟會,真有說不盡的熱鬧。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上海三聯書店
第1節:籬 下(1)第2節:籬 下(2)第3節:籬 下(3)第4節:籬 下(4)
第5節:落 日(1)第6節:落 日(2)第7節:落 日(3)第8節:一隻受了傷的獵犬(1)
第9節:一隻受了傷的獵犬(2)第10節:慄 子(1)第11節:慄 子(2)第12節:慄 子(3)
第13節:慄 子(4)第14節:慄 子(5)第15節:慄 子(6)第16節:慄 子(7)
第17節:慄 子(8)第18節:慄 子(9)第19節:慄 子(10)第20節:皈 依(1)
第21節:皈 依(2)第22節:皈 依(3)第23節:皈 依(4)第24節:皈 依(5)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