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书评论 》 解“毒”於丹 》
徐晉如答網友(1)
徐晉如 Xu Jinru
楊昊鷗 Yang Haoou
1十博士:自取其辱於丹:擋不住的光芒
作者:窗外夜雨 提交日期:2007-3-16 17:15:00
自從以徐晉如為首的十博士嚮於丹發難以來,一開始便被衆網民冠之以“跳梁小醜”的稱謂。從當前的情況來看,支持於丹的大大超過反對者。由此可見,在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冷漠和輕視的當今社會,於丹的講座如久旱的甘露,讓廣大群衆對傳統經典産生了濃厚興趣,使衆多觀衆和讀者,對自已祖國的文化精華又多了一些瞭解。
答:真理從來不以人數的多寡來判斷。於丹被某些人看做是傳統文化的興奮劑,又有什麽奇怪的呢?你說於丹讓廣大群衆對傳統經典産生了濃厚興趣,然而無論是《論語》還是《莊子》的原著,都沒有出現熱銷的狀況,試問,你又如何證明這個命題呢?要使人民對自己祖國的文化精華多一些瞭解,我們需要的是踏踏實實的普及,而不是肆意歪麯經典來媚俗。
2博士批於丹,有知識,沒見識
作者:易中天大弟子 提交日期:2007-3-15 01:38:00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些天,有幾個什麽博士跳出來,說是反對於丹,把於丹貶得一文不值,要求於丹下課,不要在央視《百傢講壇》混了,要徹底封殺,並嚮全國人民公開道歉雲雲,看過之後,衹覺得好笑,還拿出去醫院看病選醫生的問題來類比於丹,簡直是驢唇不對馬嘴——又是一幫莫名其妙的腐儒!
博士在大夥的印象中,應該是博學之士,滿腹經綸、學富五車,可是看他們的所作所為,衹能說是有知識,沒見識!
答:你這樣說,衹能說明你根本不懂什麽叫“木秀於林,風必催之”。真正的特立獨行之輩——比如我們,理所當然地會受到你這樣的人的攻擊,這就叫做:“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
3於丹,你的流行很過分
作者:西門送客 提交日期:2007-3-15 17:24:00
自從去年“十博士”經過浴血奮戰贏得了“抵製洋節過春節”的重大勝利後,如今捲土重來,對“學術超女”於大師發起了猛烈攻擊,其措辭之嚴厲,駭人聽聞,劈頭就是一句“傳統文化已經到了最危急關頭”,乍一聽,筆者還以為要奏國歌,嚇得差點從椅子上掉下來。後來打聽纔知道此“十博士”不是彼“十博士”,原來虛驚一場。由此可見,我們的“十博士”儼然成了學術界的一大品牌,以後學術攻討,衹要樹起“十博士”的大旗,必然攻無不勝,戰無不剋,實在是學術界一件可喜可賀的大好事。
答:我們從未表示過我們是什麽“十博士”,參與簽名的有副教授,有已取得博士學位剛進入研究部門的人員,也有在校的博士生、碩士生和本科生,我們在名字後面簽署上我們的學歷背景,僅僅是為着表明我們的真實身份。我們認同網絡實名製,並在行動上的實踐我們對網絡實名製的認同。因為我們認為,任何一個成年而具有正常理性的人,都應當對其言行負完全之責任。我們從來就不認同所謂“十博士”的抵製聖誕節的行為,因為我們認為狹隘民族主義不是一個泱泱大國所應有的氣度。請不要把我們與之相類比。
4萬字帖:點評反於丹十博士
作者:雨舟人 提交日期:2007-3-13 21:39:00
一百個學者來講孔子,由於個人的理解不同,着眼點、着重點不同,經歷與經驗不同,性格、興趣、處境不同,師承或者個人的知識組成不同,便會講出一百個孔子。大傢都可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衹要不是講得走火入魔,離經叛道,甚至無中生有,誨淫誨盜,而又能引人嚮上,催人奮進,並且能夠促使人與人為善,有利於社會和諧,是不能斥為“意淫、猥褻中國文化”的。
答:《論語》並不是一部文學作品,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的說法根本不適合。古來為《論語》作疏解的學者衆矣,然而他們在大方向上從未産生過分歧。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前言 | 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1) | 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2) | 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3) |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1) |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2) |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3)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1)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2)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3)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4) |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1) |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2) |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3) |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1) |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2) |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3) | “冕”就是指當官嗎(1) | “冕”就是指當官嗎(2) | “冕”就是指當官嗎(3) |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1) |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2) |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3) | “天人合一”和“天人和諧”是一個意思嗎(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