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 》 下一站,中國 》
第89節:第七章."中國威脅論"--當代的兩種"中國想象"(下)(24)
陳季冰 Chen Jibing
最早提出要以"中國眼光"研究中國問題的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國際問題高級研究院中國項目主任戴維·藍普頓就是深諳此中三昧的學者,他指出,如果對中國近現代史有所瞭解,就會明白中國人對來自外部的壓力十分敏感,因此美國對華采取強硬政策已被歷史證明不是一個有效的方法。
美國一些政客以為,衹要對中國施壓,就會改變中國的政策。但我認為任何一個瞭解中國歷史文化的人都會覺得這樣做很愚蠢。就我對中國人的瞭解而言,我認為,中國人往往是面對的壓力和威脅越大,就越堅持自己的立場。(見《要用"中國眼光"研究中國》,載2006年9月21日《參考消息》第11版。)
對藍普頓而言,用"中國眼光"看待中國問題並不意味着他贊同中國人的觀點,而衹是為了更加全面透徹地理解中國。這確實是一種理性而明智態度,儘管誠如藍普頓所言:"作為一個外國人,我可能永遠也無法真正做到完全和中國人一樣看問題,但我試圖盡可能地接近中國人的視角。"反過來,這也應當是我們中國人看待西方的正確態度,即:理解但不必認同。對中國而言,睏難主要存在於兩個方面。
首先,由於中國幾乎從未受到過民主政治的洗禮,無論是我們的文化傳統還是現代社會現實中也都缺乏基本的民主理念。普通中國人對西方政治權力運作的程序和機理是十分陌生的,因而容易産生認識上的偏差。例如,中國人往往會把西方和美國單一化,認為美國政府的觀點就是整個美國的觀點,或認為美國政府也像中國政府那樣能夠做成它想做的任何事情。事實上,美國是一個各種各樣聲音和力量並存製衡的社會,國會、政府、不同的黨派以及不同的利益集團都有不同的見解,而最終的現實政策則是各種力量博弈和妥協的折中産物。沒有任何一個力量--包括政府高官--能夠取得永久性的壓倒優勢,從而一勞永逸地解决雙邊關係中的所有政策問題。再如,中國人常常以一種憤怒的心態對待西方媒體關於中國的負面報道,似乎這些媒體是刻意與中國作對。事實上,這完全是我們對言論自由之下的西方媒體傳統的不瞭解,美國媒體從不會歌功頌德,即便是針對美國自己的事務。可以說,中國的一句俗話"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是西方媒體遵循的永恆法則。其實,如果我們能夠經常冷靜自問的話,這並不是非常難以理解的:難道我們自己的報紙電視每天都在最顯要位置報道"印度尼西亞香蕉豐收"、"南非生態保護成果斐然"、"巴西人口預期壽命大幅提高"……,而將"美軍監獄虐囚"、"日本政壇特大醜聞"、"俄羅斯核電站泄漏事故"這樣的新聞塞到不起眼的角落裏嗎?需要進一步指出,中國民衆很容易以一種基於善惡二分法的道德眼光去看待西方政客中主張"中國威脅論"或其他不利於中國政策的人士,但如果真正懂得西方民主政治精髓的話,我們就應當明白,這些政客中的絶大多數之所以鼓吹上述主張,並不是因為他們本人對中國懷有什麽特殊惡意或仇恨(他們中的許多人很可能對中國一無所知),而純粹是由於選票--他們衹是站在自己背後的各個利益集團的傳聲筒而已。最後,即便是這些利益集團,鼓吹"中國威脅"主要也不是因為對中國有多少偏見或敵意,而是為了現實利益。例如,叫囂"中國威脅"和"中國饑餓"最響亮的分別是美國的軍火商和農産品出口商利益集團,他們並不討厭和反感中國,他們衹是為了多賣掉武器和擡高糧食價格而已。衹有深刻解剖並精通西方民主政治的精髓,我們纔有可能找到問題的關鍵對癥下藥,采用各種技巧參與並利用這種博弈,獲得我們想要的理想結果。
中國另一個巨大睏難存在於國傢戰略層面,也就是對自己的未來作什麽樣的角色定位的問題。直到目前為止,中國的領導人一直都在竭力回避關於本國的世界領袖角色的各種言論,這秉承了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確立的韜光養晦的外交戰略思維。然而,形勢是在不斷變化中的,以今天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響力,在所有問題上一味韜光養晦,一方面肯定不符合我們自身的利益;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我們越來越難以做到這一點:在許多問題上,即便我們自己不想作出明確表態,外部世界也會逼迫我們這麽做。在迫使中國作出明確的立場選擇這個問題上,西方世界和非西方世界對中國的期待是截然不同的。對西方而言,中國會不會在不久的將來利用自己日益強大的實力推翻現有國際秩序?這正是所有對"中國崛起"的憂慮中最核心的關懷。雖然中國自己在所有場合不厭其煩地保證,中國走的是一條"和平發展"的道路,中國永不稱霸,但看起來這種宣示並不能有效地打消西方的疑懼。正如戴維·藍普頓所說,"會讓人坐立難安的是那些龐大的、變動快速的和不透明的現象,而中國三者兼具"。(見《與中國保持良好關係十分重要》,載2005年10月28日《參考消息》第8版。)而對廣大非西方國傢來說,中國的這種"不稱霸"的"好公民"角色也不是他們所希望看到的。"冷戰"結束後的10多年裏美國的單極強權早就讓許多非西方國傢--甚至還包括一部分西方國傢本身--産生強烈的拒抗情緒,在一定程度上,他們希望看到中國力量的崛起,他們甚至期望中國能夠扮演美國勢均力敵的挑戰者的角色,因為這會讓他們在國際上擁有更多選擇,從而在左右逢源中牟取最大的自身利益。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1) | 第2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2) | 第3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3) | 第4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4) | 第5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5) | 第6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6) | 第7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7) | 第8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8) | 第9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9) | 第10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10) | 第11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 | 第12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2) | 第13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3) | 第14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4) | 第15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5) | 第16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6) | 第17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7) | 第18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8) | 第19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9) | 第20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0) | 第21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1) | 第22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2) | 第23節: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發(1) | 第24節: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發(2)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