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襄王本不是其父周惠王生前中意的继承人,周惠王因为爱女人而爱屋及乌,想传位给王子带,一度引起齐桓公大老远跑来主持公道。惠王在世时的废立风波虽然过去了,周襄王最终能够依靠齐桓公的支持得以继承王位。但是,周王室的内部矛盾,以及周王室与齐桓公之间的矛盾,并未就此尘埃落定。稍后,在周王室和中原霸主齐桓公之间,连续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事是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今河南南兰考县附近),继惠王唆使郑文公逃离首止之盟之后,周公宰孔故伎重演,唆使晋献公从前往葵丘之会的途中折返,导致齐桓公的经营西北战略落空;第二件事则是发生在周襄王三年的群戎攻周事件。
现在想来,周公宰孔离间齐晋间的关系,很有可能是出自周襄王之谋,至少周公也明白襄王的意图。只是我就奇怪,鲁国的史官何以得知周公与晋献公之间的这番对话?莫非史官偷听了不成?然而,周公这么做又是无可奈何之举,难道看着一个强大的藩臣凌驾于天子之上?更何况此时的齐桓公已大有一匡天下之势。
可以说,此时的周襄王及其臣下一些明智之人,正在审时度势,力图重振天子雄风。目前的天下格局,东方齐国的势力几近顶峰,但南方的楚国,已开始成为一个令中原诸侯闻之畏惧的神秘国度;西方并起两强,一是秦国正风起云涌,历百余年的拼杀,特别是西征犬戎节节胜利,也已成为西方新兴强国;一是晋国正结束了长期的内乱走向兴旺,开始雄起于北方。俗话说,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现在四虎齐出,周襄王觉得这也许正是坐山观虎的好时节,于是,周惠王即位后,就一心想摆脱傀儡的角色。那么要改变这一角色,关键的办法是如何让老虎们斗起来。《左传·庄公十八年》:"春,虢公、晋侯朝王,王飨醴,命之宥,皆赐玉五瑴,马三匹。"公元前676年,周襄王元年,即位之初就开始谋划联络拉拢诸侯,以对抗齐桓公。晋国便是他这次重点拉拢的对象。借齐桓公的葵丘峰会,周公宰孔成功地把晋献公拉到了天子的阵营。
周襄王三年,即公元前649年,因争位失败而心怀不甘的王子带勾结成周周围的各戎族部落联合攻打王城,试图重演西周末年骊山那出戏。《左传》记载:"夏,扬、拒、泉、皋、伊、洛之戎同伐京师,入王城,焚东门,王子带召之也。"此次戎狄攻周事件,成周附近各戎族部落几乎全部参加,在王子带的引领下对王朝京师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武装侵略,并烧毁东门,攻入王城。襄王被迫逃出京城,跑到了郑国,此事一出,天下震动,首先作出反映的是在地理上与东周最为接近的秦、晋两国。
群戎攻周,天子蒙尘,正值晋惠公二年,晋惠公夷吾刚刚依靠许诺"且入外河列城五"为条件,同时又奉送黄金四十镒,白玉之珩六双的私礼,"尽国以赂外内"成功做了国君,先后处死里克,粉碎了邳郑等人的叛乱,初步稳定了晋国政局。王子带之乱发生之后,晋惠公就想利用这一次勤王的机会取得国际社会的好感,于是刚开始晋惠公就出面调解周王室与王子带及群戎之间的冲突,试图不以武力化解它。
与晋惠公有着同样想法的是秦国。当时的秦穆公得知天子蒙尘之后,也立即出兵勤王。秦晋同时出兵援周,立即引起了齐桓公的关切,试想,齐桓公乃天下霸主,天下出了这
么大的事,他老人家怎么可能袖手旁观呢?于是,齐桓公立即着手派大臣管仲出使首都,目的也是想调解周王室与王子带及诸戎的矛盾;同时又派外交部长隰朋出使晋国,调解晋国与戎人的矛盾;其实这两大措施都是马后炮,然而,这样做却能显示出作为霸主的威严。然而,齐桓公却试图两面讨好,既不得罪天子,又不得罪王子带,一面为逃亡到齐国的王子带提供政治避难,一面又派人替子带向周襄王求情,请求周襄王宽赦王子带。结果怎么样呢?据《左传》记载,当时齐桓公派了一个叫仲孙湫的大臣去朝聘天子,顺带着向周襄王请求赦免王子带。但仲孙湫行完聘礼之后,一看周襄王的脸色,显然是怒气未消,就不敢提起此事,只得就此作罢,打道回国。《史记》写的更直白:"齐使仲孙请王,为带谢。襄王怒,弗听。"诸侯联军戍卫京师。
齐桓公想火中取粟的做法招致了周襄王的极度不满,怎么我的仇敌你竟然帮他说话呢?你眼里还有没有我这个天子?如果说,周襄王对齐桓公的不满刚开始还只是因为齐桓公想驾驭他但鉴于当初的拥戴之恩而隐忍在胸的话,那么此时已荡然无存了。那么齐桓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主要原因,一不是自恃拥戴有功;二不是过于轻视这个周襄王,还以为他和以前的诸王一样,甘心情愿做齐桓公的马仔。更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齐桓公已隐约感觉到这个天子不同于以前诸王,与自己并不亲近。所以才打起了小算盘,通过庇护子带以牵制周襄王,甚至在适当的时机另立新主。他太小看了周襄王的意志,没料到自己挺起来的周襄王偏偏是个愣头青,事后的发展出乎齐桓公的预料。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