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在烹调中的主要作用是调味和增强风味。烹调加盐,既要考虑到菜肴的口味是否适度,同时也要讲究用盐的时机。人的味觉可以感觉到咸味最低浓度为0.1%~0.15%,感觉最舒服的食盐溶液的溶度是0.8%~1.2%。制作汤类菜肴应按0.8%~1.2%的用量掌握,煮、炖菜肴时一般控制在1.5%~2%范围内,这些菜肴常和不含盐的主食一同食用,是下饭的菜,加盐量应稍大一些。
盐在烹调过程中常与其他调料一同使用,几种调料之间发生作用,形成复合味。咸味中加入微量醋,可使咸味增强,加入醋较多可使咸味减弱。醋中加入少量食盐,会使酸味增强,加入大量盐则使酸味减弱。咸味中加入砂糖,可使咸味减弱。甜味中加入微量咸味,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增强甜味的感觉。咸味中加入味精可使咸味缓和,味精中加入少量食盐可增加味精鲜度。
食盐有高渗透作用,制作肉丸、鱼丸时,加盐搅拌,可以提高原料的吃水量,制成的鱼丸等柔嫩。合面加点盐可增加弹性和韧性,发酵面团中加点盐可起到调节面团发酵速度作用,蒸出的馒头松软可口。俗话说“好厨师一把盐”,看来放盐也不是谁都能放得妙的。
“餐时加盐法”
近年有人提出“餐时加盐法”以限制食盐过量摄入,受到普遍欢迎,被誉为“吃盐方法的革命”。
“餐时加盐法”,是在烹调或起锅时少加盐或不加盐,而在餐桌上放一瓶盐,等菜肴端到餐桌上时再放盐。就餐时才放盐,盐主要附着于食品和菜肴的表面,吃起来咸味已够,与先放盐的口感一样,在不知不觉中控制了用盐量。
餐时加盐法还可避免碘盐在高温烹饪中的损失。烹调时间越长,温度越高,盐中碘的损失便越大。烹调时过早放盐,还容易使碘溶进汤中,从而影响人体对碘的摄入。
餐时加盐法,其实是一种出现很早的用盐方法,并不能看作是现代人的发明。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贵族餐桌上又多了一样装饰银器—盐瓶。一方面因为盐是当时相当珍贵的奢侈品,使用纯银容器正可显出盐的价值。另一方面,这也说明当时流行餐时加盐法,盐瓶直接摆在了餐桌上。将盐装入银瓶,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象征意义。类似的做法,在古代中国至迟在南北朝时就已经出现,《北史》载魏明帝拓拔嗣为了奖励大臣崔浩,赐以水晶瓶装精盐。水晶瓶就是来自阿拉伯世界的玻璃瓶,明帝用这么珍贵的器皿来盛精盐,把它送给崔浩,可见精盐之珍贵。崔浩的盐瓶自然不是给厨师烧菜用的,它一定是摆在了他自己的食案上。在唐代富豪的餐桌上也放着精制的纯盐,放在一个精美的盐瓶内,被认为是极度奢华的象征。
在餐时加盐的吃法,在宋代也是有的。有关苏东坡的一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据。苏东坡有一次对刘(贡父)说:从前我曾有幸与钱勰(穆父)共享“三白”,觉得十分香美,当时简直不再相信世间有什么“八珍”之馔。贡父问这三白究竟是什么美味,东坡答道:“是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饭。”原来是用生萝卜就盐佐饭,逗得贡父大笑不止。这三样都摆在餐桌上,而且都是白色,所以戏称为“三白”。
此后过了许久,刘贡父下了一帖请柬,进苏东坡吃“饭”。东坡没假思索,以为刘贡父读书多,学问大, 饭一定出自什么典故,于是欣然前往。到了刘家一瞧,看到食案上只摆有萝卜、白盐、米饭,这才明白贡父是以“三白”的旧事开玩笑,于是抡起碗筷,几乎是一扫而光。
东坡起驾回府时,对贡父也发出了一个邀请,“明日请到我家来,当准备毳饭招待。”贡父明知这是戏言,只是不解毳饭究竟为何物,次日还是兴冲冲地到了苏府。二人见面,谈笑很久,过了中午,还不见设食。贡父饿得不行了,张口要饭吃,东坡不动声色,让他再等一会儿。如此再三,东坡回答如故。
贡父急了,说是饿得实在受不了,这时只听东坡站起来慢慢地说:“盐也毛,萝卜也毛,饭也毛,这不是毳饭是什么?”毛之意,“无”也,意思是盐无,萝卜无,饭也无,三无谓之“三毛”,也就成了毳饭了。贡父听了,捧腹大笑道:“我想先生一定会找机会回报我那饭的,只是没想到有这么一回事。”不过,玩笑之后,东坡还是摆了实实在在的筵席,刘贡父饮到很晚才离去。
上一页
[返回目录]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