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 》 心靈體操 》
第88節:落下腳跟
劉心武 Liu Xinwu
製造機器人--或者叫人工智能物--儘管需要非常高超精細的科學技術,但畢竟沒有什麽個性問題來添麻煩。教育活生生的人,將其訓練成可供社會使用的"人才"(或"人材"),則總會有個遭遇其個性的問題。我不知道在教育學領域裏,這個遭遇個性的問題已經有了哪些研究成果。我企盼有關人士能重視這個問題的深入研究。
落下腳跟
最近接連看到兩篇文章,都強調作傢應該站在窮人一邊。兩篇文章發表在不同地域的報紙副刊上,作者並非一人,可謂"英雄所見略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議論出現,是因為現在--準確地說應該是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文學創作上--也不僅是文學,包括影視等藝術領域--出現了越來越"媚富"的苗頭--現在應該說已經不是苗頭,而是相當茁壯地成長着的大樹了。講述近20年先富起來的人的故事,把致富者放在敘事的中心地位,企圖引導讀者或觀衆與他們的喜怒哀樂心弦共振。這樣的文本頗為不少,可惜成功的似乎還不多--有部長達百集的肥皂劇,淋漓盡致地表現那已然富起來的男女,怎麽在堂皇的經理室與豪華的別墅裏遭遇事業的磨難與情感的波折。也不能說那不真實,但可惜的是,無論是其中所包含的生活真實,還是藝術傢努力營造出的藝術真實,費了100集的工夫,依然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為我們的社會是從否定市場經濟轉嚮肯定和大力推行市場經濟,那麽迅疾地發展着,所以文學藝術裏,也便出現了一股把近百年率先在經商上取得成功的個人及其傢族,加以挖掘、重塑、弘揚、光大的,不能算太小的浪潮。光是取材於全聚德發傢史的話劇、電影就各有一部,而且從立意和藝術上都獲得好評。這幾天晚上,我還在電視上看到一部從長篇小說改編過來的,講瑞蚨祥綢緞商發傢歷程的連續劇。似乎各地都有積極為本地歷史上的富商巨賈樹碑立傳的作品出現,像關於山西錢商、徽州商人的作品,我都有些印象。儘管出現了我上面所說的,籲請站在窮人一邊的聲音,但我相信,為歷史上的富人和如今的新富樹碑立傳的作品還會陸續出現。而且其中也一定還會有某些獲得較廣泛好評的作品--因為即使是這其中比較蹩腳的作品,也懂得對作為主人公的富人,要寫出其社會評價的多面性,以及命運的詭譎與人性的復雜--我預測,寫富人發傢艱難的文本,經歷了多年的階梯式發展,在新的世紀裏,可望會有新的突破。
一部作品,是把富人當主人公,還是把窮人當主人公,這基本上衹是個題材問題,或敘述角度問題,作傢願意怎麽選材,願意怎麽敘述,應有充分的自由,似乎沒有爭論的必要。上面提到的兩篇文章,似乎也不是簡單地反對把富人當做主人公,或敘述策略上選取了以富人角度"主述"的方式。他們的批評前提是:作傢同情心傾嚮哪一邊?在他們看來,有些作品確實是腳跟站在了富人一邊,美化富人,崇富、媚富,因而成了問題。
要說時下寫富人沒寫成功的作品,是作者的立場出了問題,恐怕是不準確的。就政治立場而言,他們甚至應該率先得到肯定--他們的積極表現在改革開放大潮裏先富起來的人物,不消說有近距離配合政治宣傳的,起碼是潛在的動機;而將老祖宗裏的市場經濟先行者加以拂塵滌垢,特別是展現他們的堅忍的創業精神,又特別是表現他們身上所體現出的傳統道德和愛國主義的正氣豪情,又不消說有以古喻今--或者說是以古勵今--的政治熱情。他們的問題,恐怕並不在選材的"窮"與"富"上,而是疏離了文學的本性吧。
作傢站在窮人一邊,是否就進入或至少接近了文學的本性呢?似乎也不能這樣簡單化地理解問題。中國古典小說的瑰寶《紅樓夢》裏雖穿插了劉姥姥那樣的窮人形象,整個兒卻絶對是寫富人的。西方作傢像英國的高爾斯華綏著有大部頭的為銀行傢樹碑立傳的《有産者》,德國的托瑪斯·曼著有展現四代富商傢史的《布登勃洛剋一傢》,就是舊俄被無産階級革命傢列寧激賞的高爾基,他雖有寫窮人的小說《母親》和劇本《底層》,卻也有藝術上甚至是更精彩的寫富人的小說《阿爾塔莫諾夫傢的事業》、《福瑪·高爾傑耶夫》和劇本《葉戈爾·布雷喬夫》,可舉出的例子還有很多--這些已經成為人類文學經典的作品,儘管對筆下的富人持無情揭露與嚴厲的批判態度,卻並不一定就是站在了窮人一邊。比如《紅樓夢》,作者是堅定地站在"金陵十二釵"那些貴族富女一邊的,曹雪芹筆下的王熙鳳,可恨可殺的一面寫得淋漓盡致,然而其描摹中占據上風的情感傾嚮,還是將其視為可愛可嘆甚至可敬可惜的巾幗英雄。
把窮人當主角,站在窮人的立場上寫作品,從1949年到1976年,在內地是從事文學創作的ABC。就是上個世紀80年代,尤其是1985年以後,雖然文學新潮涌動,但當時形式上的突破,即所謂文本顛覆,給人的印象壓過了選材上的窮富問題--無論是劉索拉筆下的"別無選擇"一群,還是徐星筆下的"無主題變奏"一族,角色雖新,甚至論悖逆精神頗為富有,在物質金錢層面上也還屬於囊中羞澀--1992年以後就不一樣了,寫富人、富人寫、給想富的人看開始風行起來,而這也絶非空穴來風,大多並非嚮壁虛構--內地確實開始出現自1949年後擁有個人財富量令人咋舌的一個小群體。而尚未能擁有那麽多個人財富的絶大多數人群裏,不少人也不知不覺地形成了以個人財富為成敗榮辱標準的價值觀念,尤其是年輕的一代。中學生填寫表格,遇到"成分"一欄,問傢長:"咱們傢什麽成分?"告曰"貧農",或"城市貧民",這在1949年到1978年之間,一定會引出自豪感,在1992年以後卻反而引出了濃釅的自卑情緒--"咱們傢怎麽會不是富農呢"、"爺爺當年為什麽不是資本傢"。在這樣的社會心理背景下,出現慕富、頌富、渴富、媚富的文學藝術浪潮,出版者格外積極地"賣富",消費者以此"先從心理上富起來",買賣雙方互動激勵,一時形成繁榮局面,說這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宿命,也不為過。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我的心理保健操 | 第2節:皺皮蘋果 | 第3節:譬如朝露 | 第4節:春水浴心 | 第5節:心靈百葉窗 | 第6節:一把米有多少粒 | 第7節:這朵花兒叫喜歡 | 第8節:雲錦滿心湖 | 第9節:鏇出自己的小木梨 | 第10節:長吻蜂 | 第11節:別臨時擺動舌尖 | 第12節:香檳玫瑰 | 第13節:淡黃的銀杏 | 第14節:親近牛筋草 | 第15節:康熙開心果 | 第16節:碰頭食 | 第17節:勇對平淡 | 第18節:從今不怵這衹杯 | 第19節:顧影自賞 | 第20節:栽棵自己的樹 | 第21節:裝滿自己的碗 | 第22節:半拉西瓜 | 第23節:邁過本命年的“坎兒” | 第24節:我的緑寶石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