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 》 季羨林談人生 》
第88節:滿招損,謙受益
季羨林 Ji Xianlin
1997年滿招損,謙受益
這本來是中國一句老話,來源極古,《尚書·大禹謨》中已經有了,以後歷代引用不輟,一直到今天,還經常挂在人們嘴上。可見此話道出了一個真理,經過將近三千年的檢驗,益見其真實可靠。
這話適用於幹一切工作的人,做學問何獨不然?可是,怎樣來解釋呢?
根據我自己的思考與分析,滿(自滿)衹有一種:真。假自滿者,未之有也。吹牛皮,說大話,那不是自滿,而是騙人。謙(謙虛)卻有兩種,一真一假。假謙虛的例子,真可以說是俯拾即是。故作謙虛狀者,比比皆是。中國人的"菲酌"、"拙作"之類的詞,張嘴即出。什麽"指正"、"斧正"、"哂正"之類的送人自己著作的謙詞,誰都知道是假的,然而誰也必須這樣寫。這種謙詞已經深入骨髓,不給任何人留下任何印象。日本人贈人禮品,自稱"粗品"者,也屬於這一類。這種虛偽的謙虛不會使任何人受益。西方人無論如何也是不能理解的。為什麽拿"菲酌"而不拿盛宴來宴請客人?為什麽拿"粗品"而不拿精品送給別人?對西方人簡直是一個謎。
我們要的是真正的謙虛,做學問更是如此。如果一個學者,不管是年輕的,還是中年的、老年的,覺得自己的學問已經夠大了,沒有必要再進行學習了,他就不會再有進步。事實上,不管你搞哪一門學問,决不會有搞得完全徹底一點問題也不留的。人即使能活上千年,也是辦不到的。因此,在做學問上謙虛,不但表示這個人有道德,也表示這個人是實事求是的。聽說康有為說過,他年屆三十,天下學問即已學光。僅此一端,就可以證明,康有為不懂什麽叫學問。現在有人尊他為"國學大師",我認為是可笑的。他至多衹能算是一個革新傢。
在當今中國的學壇上,自視甚高者,所在皆是;而真正虛懷若𠔌者,則絶無僅有。我不認為這是一個好現象。有不少年輕的學者,寫過幾篇論文,出過幾册專著,就傲氣凌人。這不利於他們的進步,也不利於中國學術前途的發展。
我自己怎樣呢?我總覺得自己不行。我常常講,我是樣樣通,樣樣鬆。我一生勤奮不輟,天天都在讀書寫文章,但一遇到一個必須深入或更深入鑽研的問題,就覺得自己知識不夠,有時候不得不臨時抱佛腳。人們都承認,自知之明極難;有時候,我卻覺得,自己的"自知之明"過了頭,不是虛心,而是心虛了。因此,我從來沒有覺得自滿過。這當然可以說是一個好現象。但是,我又遇到了極大的矛盾:我覺得真正行的人也如鳳毛麟角。我總覺得,好多學人不夠勤奮,天天虛度光陰。我經常處在這種心理矛盾中。別人對我的贊譽,我非常感激;但是,我並沒有被這些贊譽衝昏了頭腦,我頭腦是清楚的。我衹勸大傢,不要全信那一些對我贊譽的話,特別是那些頂高得驚人的帽子,我更是受之有愧。
1997年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做真實的自己(代序) | 第2節:人生 | 第3節:再談人生 | 第4節:三論人生 | 第5節:人生的意義與價值(1) | 第6節:人生的意義與價值(2) | 第7節:不完滿纔是人生(1) | 第8節:不完滿纔是人生(2) | 第9節:緣分與命運 | 第10節:謙虛與虛偽 | 第11節:做人與處世 | 第12節:走運與倒黴 | 第13節:牽就與適應 | 第14節:知足知不足 | 第15節:有為有不為(1) | 第16節:有為有不為(2) | 第17節:三思而行 | 第18節:論壓力 | 第19節:論朋友 | 第20節:論恐懼(1) | 第21節:論恐懼(2) | 第22節:愛情(1) | 第23節:愛情(2) | 第24節:愛情(3)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