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文化 》 ????與文明 》
14.百味之主(3)
王仁湘 Wang Renxiang
????在烹調中的主要作用是調味和增強風味。烹調加????,既要考慮到菜餚的口味是否適度,同時也要講究用????的時機。人的味覺可以感覺到鹹味最低濃度為0.1%~0.15%,感覺最舒服的食????溶液的溶度是0.8%~1.2%。製作湯類菜餚應按0.8%~1.2%的用量掌握,煮、燉菜餚時一般控製在1.5%~2%範圍內,這些菜餚常和不含????的主食一同食用,是下飯的菜,加????量應稍大一些。
????在烹調過程中常與其他調料一同使用,幾種調料之間發生作用,形成復合味。鹹味中加入微量醋,可使鹹味增強,加入醋較多可使鹹味減弱。醋中加入少量食????,會使酸味增強,加入大量????則使酸味減弱。鹹味中加入砂糖,可使鹹味減弱。甜味中加入微量鹹味,在一定程度上還會增強甜味的感覺。鹹味中加入味精可使鹹味緩和,味精中加入少量食????可增加味精鮮度。
食????有高滲透作用,製作肉丸、魚丸時,加????攪拌,可以提高原料的吃水量,製成的魚丸等柔嫩。合面加點????可增加彈性和韌性,發酵面團中加點????可起到調節面團發酵速度作用,蒸出的饅頭鬆軟可口。俗話說“好廚師一把????”,看來放????也不是誰都能放得妙的。
“餐時加????法”
近年有人提出“餐時加????法”以限製食????過量攝入,受到普遍歡迎,被譽為“吃????方法的革命”。
“餐時加????法”,是在烹調或起鍋時少加????或不加????,而在餐桌上放一瓶????,等菜餚端到餐桌上時再放????。就餐時纔放????,????主要附着於食品和菜餚的表面,吃起來鹹味已夠,與先放????的口感一樣,在不知不覺中控製了用????量。
餐時加????法還可避免碘????在高溫烹飪中的損失。烹調時間越長,溫度越高,????中碘的損失便越大。烹調時過早放????,還容易使碘溶進湯中,從而影響人體對碘的攝入。
餐時加????法,其實是一種出現很早的用????方法,並不能看作是現代人的發明。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貴族餐桌上又多了一樣裝飾銀器—????瓶。一方面因為????是當時相當珍貴的奢侈品,使用純銀容器正可顯出????的價值。另一方面,這也說明當時流行餐時加????法,????瓶直接擺在了餐桌上。將????裝入銀瓶,更重要的是體現了一種象徵意義。類似的做法,在古代中國至遲在南北朝時就已經出現,《北史》載魏明帝拓拔嗣為了奬勵大臣崔浩,賜以水晶瓶裝精????。水晶瓶就是來自阿拉伯世界的玻璃瓶,明帝用這麽珍貴的器皿來盛精????,把它送給崔浩,可見精????之珍貴。崔浩的????瓶自然不是給廚師燒菜用的,它一定是擺在了他自己的食案上。在唐代富豪的餐桌上也放着精製的純????,放在一個精美的????瓶內,被認為是極度奢華的象徵。
在餐時加????的吃法,在宋代也是有的。有關蘇東坡的一個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據。蘇東坡有一次對劉(貢父)說:從前我曾有幸與錢勰(穆父)共享“三白”,覺得十分香美,當時簡直不再相信世間有什麽“八珍”之饌。貢父問這三白究竟是什麽美味,東坡答道:“是一撮????,一碟生蘿蔔,一碗飯。”原來是用生蘿蔔就????佐飯,逗得貢父大笑不止。這三樣都擺在餐桌上,而且都是白色,所以戲稱為“三白”。
此後過了許久,劉貢父下了一帖請柬,進蘇東坡吃“飯”。東坡沒假思索,以為劉貢父讀書多,學問大, 飯一定出自什麽典故,於是欣然前往。到了劉傢一瞧,看到食案上衹擺有蘿蔔、白????、米飯,這纔明白貢父是以“三白”的舊事開玩笑,於是掄起碗筷,幾乎是一掃而光。
東坡起駕回府時,對貢父也發出了一個邀請,“明日請到我傢來,當準備毳飯招待。”貢父明知這是戲言,衹是不解毳飯究竟為何物,次日還是興衝衝地到了蘇府。二人見面,談笑很久,過了中午,還不見設食。貢父餓得不行了,張口要飯吃,東坡不動聲色,讓他再等一會兒。如此再三,東坡回答如故。
貢父急了,說是餓得實在受不了,這時衹聽東坡站起來慢慢地說:“????也毛,蘿蔔也毛,飯也毛,這不是毳飯是什麽?”毛之意,“無”也,意思是????無,蘿蔔無,飯也無,三無謂之“三毛”,也就成了毳飯了。貢父聽了,捧腹大笑道:“我想先生一定會找機會回報我那飯的,衹是沒想到有這麽一回事。”不過,玩笑之後,東坡還是擺了實實在在的筵席,劉貢父飲到很晚纔離去。
上一頁
[返回目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1.玄滋素液(1) | 1.玄滋素液(2) | 1.玄滋素液(3) | 1.玄滋素液(4) | 1.玄滋素液(5) | 1.玄滋素液(6) | 1.玄滋素液(7) | 1.玄滋素液(8) | 2.穿井取鹵(1) | 2.穿井取鹵(2) | 2.穿井取鹵(3) | 2.穿井取鹵(4) | 2.穿井取鹵(5) | 2.穿井取鹵(6) | 2.穿井取鹵(7) | 2.穿井取鹵(8) | 2.穿井取鹵(9) | 3.煮海熬波(1) | 3.煮海熬波(2) | 3.煮海熬波(3) | 4.陽光産品(1) | 4.陽光産品(2) | 4.陽光産品(3) | 5.造????者:????丁(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