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亨廷顿本人在许多地方一再表示,他唤起人们对文明冲突的危险性的注意,并不是要支持美国对其他文明采取遏制政策,而是期望所有文明--尤其是以美国为"核心国家"的西方文明--都能够明智地放弃建立普世秩序的渴望,专注于管好自己文明内部的事,而不是动辄干涉其他文明的事务,并促进整个世界的"文明对话"。但这一理论的基础毕竟建立在文明间冲突是永恒的这个基本假设之上的,因而对"中国威胁论"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然而,无论是基于残酷历史教训的冷静考量,还是看起来十分牵强的意识形态决定论,抑或是外观眩目内容老调的"文明冲突论",持上述三种理论主张"中国威胁论"的人都忽略了两个重要的新因素,而它们注定将永远地改变历史的旧航线:第一,核武器的毁灭性威慑力使得稍有理性的民族及其领导人都不敢贸然发动一场必将导致全人类灾难的大规模全球战争;第二,在中国之前还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崛起之时与那么多想要遏制其发展的国家发生如此紧密的经济联系。其中,后者可能尤为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看到,二战以后由于欧洲成功地建立了一种共同利益基础的纽带,德法两个传统对手之间的战争之门被永久性地关闭了。对于未来的中美关系,这将是非常有益的经验。事实也的确如此,与崛起中的美国在1823年坚决反对欧洲列强干涉其所在半球的事务不同,中国至今没有发表过任何亚洲版的门罗宣言(Monroe Doctrine)。其根本理由也许依然在于: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成功受益于现行国际体系,尽管它有诸多不合理之处,中国没有任何理由去颠覆这一曾经而且现在仍然在使自己获益的国际体系。对中国来说,西方希望看到的巨大变化也许正在悄然发生,用美国著名汉学家何汉理(Harry Harding)的话来说,"中国已不再是一支革命力量,现行的国际经济与政治体制对它有利。"(见《中国挑战在于扮演更重大角色》,2007年4月5日《参考消息》第16版)
********
人类在21世纪的前途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与西方,特别是中美两国能否和睦相处,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双方在未来付出几十年持续不断的艰苦努力。从1793年9月7日大英帝国公使马戛尔尼勋爵(Lord Macartney,1737-1806)(注:历史将会证明,马戛尔尼家族与中国确乎有着不解的缘分。这位英国公使乔治·马戛尔尼的一位玄孙女简·马戛尔尼(中文名马珍)现任英国《泰晤士报》北京分社社长,她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担任英国媒体的驻华记者,几乎亲历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并同自己的高祖一样向自己的祖国详实报道了中国的现状。马珍的父亲在二战期间参加了远东对日作战,曾被被俘囚禁于东南亚日本战俘营,期间他学得了一口流利的客家话。见2008年1月8日《瞭望》新闻周刊2008年第1期。)在热河觐见大清帝国乾隆皇帝到今天,历史已经翻过了两个多世纪。不过,究其本质而言,当前横亘在中西双方之间的最大障碍却与当时的情形并无实质性的改变--依然是深深的理解上的隔阂。当然,当今中国和西方的精英早已不再是当年的乾隆和伏尔泰、黑格尔,应当说,现代中西的相互认识是建立在对于对方的翔实可靠的知识之上的。但是,抛开这些调查数据和分析报告,我们会发现,双方对于对方的传统文化、社会价值和民族心理的理解远远没有提升到它应有的高度。
对西方来说,最大的困难在于很难对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做到感同身受。过去300年是世界历史的"西方时刻",虽然西方自身在其间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但这种变化是由西方的内在动力催生的,因而是一种自然演进。近代以来,西方作为一个整体从未受到过外来异质文明入侵和统治,从未被看成过是"劣等人",西方的精神传统也从未像中国那样因无力应对外来挑战而陷于彻底崩溃……因而,西方人几乎不可能理解普遍弥漫于中国人民心灵深处的那种近乎"病态"的民族自尊感。将自由、民主这些根植于个人权利的理念视为天经地义的现代西方人经常惊诧于中国人为什么对诸如台湾和西藏这类领土问题会如此敏感,在他们看来,中国在这些方面的反应是过激甚至非理性的,大部分根源皆在于此。在评述欧盟对华武器禁售问题时,德国前总理施密特(Helmut Schmidt)异常深刻地指出,对中国人而言,其实这主要是个"面子问题",中国并不需要西方的武器,中国完全有能力制造核潜艇和航空母舰。"令中国人不能忍受的是,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应有的歧视。"(见《施密特:中国的发展使人着迷》,载2005年3月23日《参考消息》第16版。)更糟糕的是,潜意识里的自我优越感使得西方在处理不同文化传统的其他国家的事务时,不仅不能妥善照顾到对方的情绪,反而动辄就会摆出一副发自本能的居高临下的傲慢姿态。这会更加激起中国人的对抗心理,促使中国人团结一心,下更大的决心洗刷一个多世纪以来蒙受的耻辱,即使为此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和牺牲也在所不惜。亨利·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因此警告说,"美国需要明白,恃强凌弱的语气会使中国想起帝国主义国家的傲慢态度,在与一个4000多年以来一直实行自治的国家打交道时采用这种语调是不合适的。"(见《中美冲突不是办法》,载《国际先驱论坛报》2005年6月9日,转引自2005年6月11日《参考消息》第3版。)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