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物传记 》 時代最大絆腳石的人生傳奇:晚清有個李鴻章 Biggest stumbling block to the legendary times of life: there is a late Qing Li 》
第十三章 最後的時光(3)
趙焰 Zhao Yan
由於有了朝廷支持,義和團情緒高漲,迅速嚮更極端、更非理性的方向發展,對傳教士和教民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打殺。義和團進入京津之後,情形更為恐怖,許多傳教士和外國人、中國教民被殺,甚至稍有看不慣的,都指為教民,全家皆殺。混亂的局面最後發展為:凡使用洋物者,“必殺無赦”。曾有幾個學生倉皇避亂,因為身上帶有鉛筆一支、洋紙一張,也遭受了亂刀砍殺的命運……對於開明官紳、維新派人士,義和團更是明打殺,要“拆毀同文館、大學堂等,所有師徒,均不饒放”。群情激憤之下,義和團還倡議活捉康有為回國治罪,甚至,義和團還一度衝入宮禁企圖捉拿光緒皇帝,結果是慈禧發了一通火,殺了幾個人,纔平息了這一事件……形勢變得越來越失去控製了。被煽動起來的狂熱民衆,天天在街頭追殺洋人和“二毛子”,搶劫商店住宅,焚燒教堂醫院,外國人衹得躲進使館,並在使館外築起街壘。
現在來看,這場蹩腳的農民運動更像是一場造反的大戲。喜歡戲劇的中國人集體造就了一場神魂顛倒的迷亂,然後,在這種迷亂演出了一場悲喜交加的大戲。在這當中,人人都發現自己成了演員,而當他們置身於這樣的運動時,都油然産生一種崇高感。男人女人都涌進了這場大戲之中,他們的裝扮也富有戲劇的特色:“大師兄身穿黃裳,頭包黃巾,馬如飛,黃令旗招展,人皆讓路”,在這群人當中,有扮作孫悟空的,有扮作諸葛亮的,有扮作關羽、張飛的……他們的裝扮和造型,都來自於在此之前廣為流傳的話本和戲劇。連女人也加入了,他們頭裹紅巾,腰紮紅帶,絳色褲褂,蹬軟底鞋,頭巾上寫着“協天大帝”四字,紅肚兜上則標明“護心鏡”。她們就差完全套用戲劇的扮相了,在背上插着十二面令旗,頭盔上飄着兩根長長的野雞翎。這樣的方式哪裏像是上戰場呢?就像是趕赴一場盛大的戲劇。魔術也出現了,由鄉下女子組織的“紅燈照”,每個人帶着一個小燈籠,據說小燈籠可以呼風喚火。有人看見,小燈籠可以帶着頭紮紅巾、腰係紅帶的女子,在天上飛,她們的手指嚮哪裏,哪裏便燃起了熊熊大火。還有一個叫“砂鍋照”的義和團組織,這個組織的成員衹帶一口砂鍋,當隊伍要吃飯的時候,成員便生火做飯,奇怪的是,一隻小小的砂鍋,裏面的米飯竟怎麽也舀不盡,一直可以供應數百人吃飽喝足。
中國的北方就這樣上演着一場人鬼不分的大戲。衹要是戲,總有大夢初醒的一天。以這樣的方式去跟洋人作戰,結果當然可想而知了。
1900年6月,當八國聯軍即將進入北京城的時候,慈禧仍然按部就班地生活着,沉醉於她以古老的神話方式取得抗擊洋人勝利的美夢之中。義和團進京之後,不知是觸動了慈禧的哪條神經,這個曾經非常喜愛戲劇的老婦人變本加厲,對待那些戲劇,幾乎是瘋魔了。慈禧整日沉湎於京劇,每天,她總是遲遲地起床,一番精心地漱洗之後,吃過午飯,她就讓戲班子熱熱鬧鬧地開演了。當大戲敲着鑼鼓拉開帷幕之後,慈禧一邊安詳地用她專用的鶴腳煙袋吸着水煙,一邊全神貫註地看着戲,像一個農村婦女一樣盡展悲歡離合。看到入情處,慈禧也會大聲笑出或者慟哭不止。戲落幕了,喜笑顔開的慈禧就會下旨:賞!小太監就會把碎銀子拋到臺上去,演員們就會磕頭謝恩。
在慈禧眼中,現實也是一場正在上演的大戲,而她自己,就是這個大戲中永遠的主角。
當義和團運動如火如荼在北京興起的時候,此刻的李鴻章正在南方休養生息。儘管在千裏之外,但李鴻章還是憑着自己豐富的政治和外交經驗嗅出這場風波暗藏的危險。6月初,李鴻章收到了英國人赫德從北京發給廣東海關的電報,這封電報幾乎代表了駐華洋人們的集體立場,也告知了北京的真實情況:
此間局勢極其嚴重,各國使館都害怕受到攻擊,並且認為中國政府即使不仇外,也無能為力,如果發生事故,或情況不迅速改善,定將引起大規模的聯合干涉,大清帝國可能滅亡……請電告慈禧太後,使館的安全極為重要,對於所有建議采取敵對行動的人都應予駁斥。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楔子(1) | 楔子(2) | 楔子(3) | 第一章 鴉片的宿命(1) | | 第一章 鴉片的宿命(2) | 第一章 鴉片的宿命(3) | 第一章 鴉片的宿命(4) | 第一章 鴉片的宿命(5) | | 第一章 鴉片的宿命(6) | 第二章 塵歸塵,土歸土(1) | 第二章 塵歸塵,土歸土(2) | 第二章 塵歸塵,土歸土(3) | | 第二章 塵歸塵,土歸土(4) | 第二章 塵歸塵,土歸土(5) | 第二章 塵歸塵,土歸土(6) | 第二章 塵歸塵,土歸土(7) | | 第二章 塵歸塵,土歸土(8) | 第三章 曾門弟子(1) | 第三章 曾門弟子(2) | 第三章 曾門弟子(3) | | 第三章 曾門弟子(4) | 第三章 曾門弟子(5) | 第三章 曾門弟子(6) | 第三章 曾門弟子(7)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