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兩晉南北朝的另類歷史:華麗血時代   》 東晉草創之際的大內訌(2)      梅毅 Mei Yi

  戴淵坦言:“豈敢有餘,但力不足耳1
  王敦又問:“吾今此舉,天下以為如何?”
  “見形者謂之逆,體誠者謂之忠。”戴淵不卑不亢,語帶譏諷。
  王敦也笑:“卿可謂能言之人。”
  戴淵此人,是吳地數世強宗。“有風儀,性閑爽,少好遊俠,不拘細行”。當年大才子陸機帶着數船行李去洛陽,戴淵與一幫哥們見財起意,前去搶劫。“戴淵登岸,據鬍床,指麾同旅,皆得其宜”。陸機在船上望見,知戴淵非常人也,大聲叫道:“卿纔器如此,怎會做此盜賊之事1戴淵感悟,投劍而起,與陸機成為摯交。司馬睿到江東後,戴淵一直深見親信。
  略作沉吟,王敦又對周剴埋怨道:“伯仁,卿負我1
  周剴依舊一臉不在乎,“公戎車犯順,下官親帥六軍,不能成功,使王師奔敗,以此負公1
  周剴“少有重名,神彩秀徹”。“周僕射,時人謂‘言談之林藪’”(《世說·賞譽第十八》)“世目周侯,嶷斷如山”(《世說·賞譽第五十六》)。正史、小說,都對他贊譽不少。但此公好酒,當初在西晉,能日飲一石;過江後,日日沉醉,略無醒日,時人稱為“三日僕射”(意思是一醉三日)。一次,周剴與一位剛從北方逃難來的老友對飲,兩人喝掉二石酒,竟把對方活活喝死。此外,周剴雅望非常,以戴淵之豪放,在其座不敢多發一語;以王敦之俊爽,每見周剴都面紅耳赤,鼕天寒日也要連連扇面。剛過江時,王導曾與周剴狎飲,乘醉倚枕在這位大名士的腿上,指着他的肚子問:“這裏面有什麽呢?”周剴豪語道:“此中空洞無物,然足容卿輩數百人1其豪放事跡,皆有類於此。
  表面上,事情至此告一段落。晉元帝下詔大赦,並封王敦為丞相、都督中外諸軍、尋尚書事。王敦卻不給皇帝面子,“並讓不受”。
  元帝內心不安,他在廣室殿召見周剴,問:“大事漸息,二宮無恙(指元帝自己及皇太子司馬紹),諸人平安,大將軍(王敦)看來還不負所望吧?”
  周剴回答:“皇上、皇太子自可萬全,臣等尚未可知。”
  有人勸周剴趁機外逃,被他拒絶:“吾備位大臣,朝廷喪敗,寧可復草間求活,外投鬍、越邪1真正一條好漢子,磊磊落落,雖常因酒廢事,不失錚錚直臣。
  王敦手下的參軍呂猗,曾在戴淵手下做事,與彼時的老上司深有過節。他勸王敦說:“周剴、戴淵,皆有高名,足以惑衆。先前明公質問二人,他們一點愧色也無,令人痛恨。若不除之,必有再舉之患。”
  王敦深覺呂猗之言有理。但畢竟周、戴兩人名望太大,王敦自己下不了决心,便試探性地嚮堂弟王導徵詢意見:“周剴、戴淵,南北之望,無疑可以做三公吧?”
  王導不答。
  “做尚書令、僕射之官總可以吧?”王敦又問。
  王導仍舊默然。當時跪於宮門之門,數次哀求周剴在皇上面前為自己傢族求情,沒有得到對方任何反應。對此,王導耿耿於懷。
  王敦會意:“這樣的話,應該殺掉兩人才對嗎?”
  王導仍舊無語。
  於是,王敦下令逮捕周剴和戴淵,隨便捏造個罪名,押至石頭城處决。
  路經太廟,周剴放聲大駡:“天地先帝有靈,賊臣王敦,傾覆社稷,枉殺忠良,陵虐天下。上天有靈,當速殺王敦1押送軍人惶恐畏懼,忙上前用利戟對周剴當口就刺。雖血流至踵,周剴仍顔色不變,舉止自若,慷慨受死,觀者紛紛流淚。
  不久,王導在中書省翻檢他失勢時朝廷官員呈給皇帝的疏奏,發現了周剴為解救自己而上的奏書,其中內容極贊王導忠誠,申訴備至。此時,王導纔知道自己做了小人。他執表流涕,悲不自勝,對兒子們說:“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1(“吾雖不殺伯仁”之典,由此而來。)說句公道話,王敦之禍,實屬元帝司馬睿因聽信刁協、劉隗兩人之言排擠王氏宗族而自招。刁、劉二人,器量淺狹,不能容物,致使“權臣發怒,藉其名以誓師”,但最終倒大黴的,反而是周剴和戴淵這樣的仁厚長者。
  王敦大權在握,以堂弟王導為尚書令,以堂弟王舒為荊州刺史,以堂弟王彬為江州刺史,以堂弟王邃為徐州刺史,以親兄王含為衛將軍、都督揚州江西諸軍事,“改易百官及諸軍鎮,轉徙黜免者以百數;或朝行暮改,隨意所欲”。
  長沙方面,譙王司馬承終於力不能支,被魏義攻敗,自己也被活捉,關在囚車裏押送武昌。走至半路,王敦派人一刀結果了這位志大才疏而又不失忠梗的司馬老王爺。
  權力使人腐敗,極權使人極端腐敗。“(王)敦既得志,暴慢滋甚,四方貢獻多入其府,將相嶽牧皆出其門”。他最寵信的,當屬吳地大族瀋充和他的老鄉錢鳳,並對二人言聽計從。凡有得罪瀋、錢的官員,必死無疑。這兩個人土豪出身,“大起營府,侵人田宅,發掘古墓,剽掠市道”,使得士庶怨恨,皆望其早敗為幸。
  公元322年年底,王敦率軍還武昌(今湖北鄂州),遙製朝廷。
  不久,元帝司馬睿“憂憤成疾”,病重而死,時年四十七。
  元帝至死,王敦也沒有去朝見他。值得重點說明的是,元帝確實是病死善終,不是被毒死、刺殺、絞死或者暗殺。失勢君王中,元帝也算運氣比較好的一位。史傢評價他“恭儉之德雖充,雄武之量不足”。最最奇怪的是,就連總為尊者諱的正統史傢也明言,“恭王妃夏侯氏竟通小吏牛氏而生元帝”,也就是說司馬睿其實並非司馬氏的後代,而是一個姓牛的小官吏與司馬睿“父親”的王妃夏侯氏私通之子,也真是天下奇聞。東晉一百年天下,原來並非司馬血脈在帝係流動,果真天道循環,以報司馬傢族開基者的陰毒殘忍。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中華盛事的胎動期(1)中華盛事的胎動期(2)三分一統晉業興
大好江山誰承繼(1)大好江山誰承繼(2)大好江山誰承繼(3)
“牝雞司晨”朝綱紊(1)“牝雞司晨”朝綱紊(2)“牝雞司晨”朝綱紊(3)
樹欲靜而風不止(1)樹欲靜而風不止(2)樹欲靜而風不止(3)
血肉橫飛殺戮始(1)血肉橫飛殺戮始(2)血肉橫飛殺戮始(3)
血肉橫飛殺戮始(4)攻伐大亂滿京城(1)攻伐大亂滿京城(2)
攻伐大亂滿京城(3)你方唱罷我登場(1)你方唱罷我登場(2)
你方唱罷我登場(3)你方唱罷我登場(4)你方唱罷我登場(5)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