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记 》 你最該知道的中國之名城名鎮名村 》
第88節:江南第一古鎮——梅村
何躍青 He Yueqing
江南第一古鎮——梅村
梅村位於無錫東南六十裏處,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古鎮,它擁有千年之久的歷史。
梅村歷史
梅村的名聲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至吳地祖先——吳泰伯(或作太伯)。相傳3200年前,商周文化在黃河流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農業生産的耕種技術也較前邁進了一大步。當時在陝西渭水流域歧山下周原地方的周太王,有着三個兒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泰伯勤奮好學,為人寬厚,孝敬父母,兄弟之間和睦相處。周太王非常喜歡季歷的兒子姬昌,想將來讓姬昌繼承王位。泰伯為了成全父親的這個願望,就三讓王位帶着弟弟仲雍,從中原到了現無錫市郊的梅村。
這段故事在《史記》裏有多處記載:“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季歷之兄也。季歷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自號勾吳。”(《史記》捲册一《吳太伯世傢》)。因此,梅村又被稱作“勾吳古都”。同時,梅村也被譽為江南第一古鎮。
泰伯治梅村
泰伯開發了江南地區後,建立了吳國,吳文化從此而産生。為了表示他不再回去繼承周太王王位的决心,他開闢荊蠻之地。把黃河流域先進的科學文化和先進經驗,傳授給荊蠻部落。又總結當地經驗,在生産上改“一年一熟”為一年兩熟,種了水稻又種麥子,糧食産量大為增加。同時率領當地居民興修水利,改“以堵為疏”,開挖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條“人工運河”——伯瀆港和九條文流、河浜,這大大便利了農田灌溉,又發展了交通運輸。由於伯瀆港的開鑿和“九涇”的開挖,梅裏一帶旱澇無災,連年豐收。
泰伯還教民種桑養蠶,飼養雞鴨豬羊,使江南一帶的生産逐漸發達起來。“吳地桑葉緑,吳蠶已三眠”就是唐朝著名詩人李白對當地植桑養蠶的生動描繪。
直至現在梅村的蠶桑事業仍然較為發達,著名於世。又傳說現在無錫縣梅村鎮西北的鴨城橋、豬羊巷即是泰伯當年教民飼養禽畜的遺址。在生活上,泰伯教化鄉民改“半生為食”為全熟全食,使人們的體質得到了不斷增強。居住條件也有改善,改“搭棚為窩”為建村立巷,把分散的土著居民適當集中起來,建立了著名的江南第一村——荊村,江南第一巷——蠻巷,這對教育群衆,組織生産甚為有利。直至現在那裏兩個村巷。仍以“荊村”、“蠻巷”為名。
泰伯之念
到了唐代元和八年,刺史孟簡重瀎伯瀆,改名孟瀆,然百世之後,人民但知伯瀆,不知有孟瀆,由此可見泰伯之功績在人民群衆中的深遠影響。泰伯四十多歲到梅裏,教化鄉民49年,95歲壽終。由於泰伯尊父三讓天下,並在促進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文化交流,開發江南建立了不朽的功勳,為世代吳地百姓所愛戴與崇敬。人們為了紀念他,從漢代起,分別在泰伯建吳和開拓的梅村鎮,以宅為祠和廟,在鐵山上建造了泰伯的墓——皇墳,在惠山建了泰伯殿。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地震出版社 |
|
|
第1節:前言 | 第2節:文化古城——北京 | 第3節:三都之地——重慶 | 第4節:關外紫禁城——遼寧瀋陽 | 第5節:六朝古都——江蘇南京 | 第6節:九朝古都——河南洛陽 | 第7節:商朝的都城——河南安陽 | 第8節:北宋都城“東京”——河南開封 | 第9節:湯在此建商國——河南商丘 | 第10節:中華文明的搖籃——陝西西安 | 第11節:秦國都城——陝西鹹陽 | 第12節:臨海城市——天津 | 第13節:典故之城——河北邯鄲 | 第14節:世界文明藝術寶庫——大同 | 第15節:現存完整的明清縣城——平遙 | 第16節:晉國三城——山西新絳 | 第17節:陰山南麓的青城——呼和浩特 | 第18節:紅山文化故鄉——內蒙古赤峰 | 第19節:劉邦的故鄉——江蘇徐州 | 第20節:名人之鄉——江蘇淮安 | 第21節:水鄉古城——浙江紹興 | 第22節: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寧波 | 第23節:福地寶城“三山”——福州 | 第24節:“海上絲綢之路”——泉州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