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88節:雪上加霜,宗室操戈徒嘆息(3)      劉緒義 Liu Xuyi

  然而,周鄭之間的短暫蜜月很快就結束了,"二十一年五月,鄭厲公卒。虢公請器,王予之爵。鄭伯由是始惡於王。"本來,周鄭關係的恢復,是鄭國看到齊桓公的霸業對鄭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威脅的情況下采取的對策。齊桓公的尊王攘夷對鄭國無疑有着某種深刻的教訓。然而,隨着鄭厲公的死,周鄭關係又開始交惡。周惠王不久以後正式承認了齊桓公的盟主地位。
  就在周鄭聯盟出現破裂的同時,周齊關係開始呈現出蜜月光景。然而,這種局面到了周惠王晚年,又開始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
  公元前655年,就是八國聯軍伐楚的次年,"勝利歸來"的齊桓公於當年大會諸侯於首止(今河南睢縣東),目的是定周太子之位。何謂定周太之位?事情是這樣的。周惠王晚年寵愛惠後,惠後是陳國女子,本非惠王正妻,是續弦。當時惠王打算廢去太子鄭,改立惠後生的庶子子帶為太子。周惠王的這一做法遭到了齊桓公的干涉。周太子鄭與齊桓公通好,請齊桓公為自己說話。齊桓公欲控製周王室,為己所用,欣然應下。當年夏,齊桓公主盟,邀集宋、魯、陳、衛、鄭、許、曹七國之君,外加周太子鄭,九方相會於衛國首止,公開宣佈全力支持太子鄭為周室嗣君,拒絶接受周惠王的廢立計劃,以八國聯軍伐楚之餘威恐嚇周惠王,逼他就範。
  東周內部王位的嗣立本該由東周自己决定,齊桓公明面上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幟,以忠實臣子自居,站在他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如果周惠王廢長立幼之念有違禮法,那做臣子的也衹能以死相諫,怎可蠻橫逼迫?由此事可以看出,齊桓公的內心也沒把周天子真的當成天子,衹是拿他當政治工具,"尊王攘夷"的虛偽性就此暴露無疑了。八國會於首止,以軍事聯盟的強大實力恐嚇周天子,這哪還有點忠實臣子的樣子?
  齊桓公的蠻橫、囂張、狂妄,極大的惹怒了周惠王。他不甘心受製於人,不甘心國勢衰落之後再淪落為臣子的掌中物,决意反擊。這樣一來,事情就演變成如下狀態:一邊是齊桓公在首止大會諸侯,嚮周惠王施加政治、軍事壓力;另一邊是周惠王聯絡他國對抗齊桓公。
  周惠王與鄭國的關係從鄭厲公助他復位開始一直與鄭國關係緊密,又早與北方的晉國取得了聯繫,所以周惠王派遣周公宰孔暗中告知被齊桓公約去參加首止會盟的鄭文公,對他說:"吾撫女以從楚,輔之以晉,可以少安。"指使他背離齊國去聯絡楚國,自己則派人去聯絡晉國,試圖組成一個以周、鄭、晉、楚四方為主新的聯盟,與齊國的七國聯盟抗衡。鄭文公果然"逃其師而歸",逃離了首止大會。
  鄭文公受周惠王指使不與諸侯會盟,周惠王又左右開弓,聯絡晉、楚。齊桓公對此反映非常激烈,先發製人,率齊、宋、陳、衛、曹、魯六國之師攻入鄭國,迅速合圍了鄭之新城(今河南密縣東南),以懲罰鄭不盟首止及親楚行徑。同年秋,楚成王親自率軍北上圍攻鄭國西南方鄰國,也是齊國的同盟:許國(今河南許昌),以此援鄭,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圍許以救鄭"。面對楚成王咄咄逼人之勢,齊桓公不得不暫時放棄攻鄭,率聯軍南下救許。楚成王見鄭圍已解,不與聯軍接觸,立刻退兵。但楚軍並未退回郢都,而是駐兵北部邊防的武城(今河南南陽市北),繼續以軍事壓力震懾中原諸國。許僖公恐懼,在蔡穆侯的帶領下,自綁雙手、口銜璧玉、着喪服、擡官木,赴武城嚮楚成王請罪。而齊桓公為了破壞周惠王和楚成王的圖謀,也顧不得許國這麽多,第二年春齊國又攻鄭。鄭國在齊桓公的嚴厲打擊下衹得嚮齊請和。齊桓公力挺的太子鄭順順當當的繼承了王位,是為周襄王。
  對周惠王,馮李驊給他作出的政治鑒定是"不鑒",就是不吸取教訓,即位之初有王子頽爭位之亂,臨到晚年不吸取教訓欲行廢長立幼之事,從而又導致了周襄王即位之初的王子帶之亂。這就是不鑒。
  襄王時的王子帶之亂
  與對周惠王的評價不同,清人的馬驌則稱襄王為"春秋之賢王"。那麽,這是怎麽一回事呢?
  周襄王名鄭,周僖王之孫,惠王之子,與其弟王子帶同為惠後所生,衹因惠後寵愛王子帶,惠王就想廢去鄭的太子之位,因而,襄王很早就處於王位繼承的火爐上。魯僖公七年,惠王去世,襄王即位,他擔心王子帶作亂而影響自己的王位繼承,就不發喪,衹告難於齊。直到僖公八年春與齊桓公、魯、宋、衛、許、曹、陳等諸侯會盟於洮,定位之後纔發喪,這說明二十來歲的周襄王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政治謀略。
  周襄王在位33年,在東周諸王中僅次於春秋末年的最後一位天子周敬王,他在位44年。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