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脸羞蛾,因甚化作行云,却返巫阳?
但有寒灯孤枕,皓月空床。
长记当初,乍谐云雨,便学鸾凰。
又岂料、正好三春桃李,一夜风霜。
丹青易画 ,无言无笑,看了谩结愁肠。
襟袖上,犹存残黛,渐灭余香。
一自醉中忘了,奈何酒后思量。
算应负你,枕前珠泪,万点千行。
——《雨中花慢》
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初秋,朝云病逝之后,东坡在悲痛之中难以自拔,于是写下这首《雨中花慢》。六十一岁的老人,独自对着“寒灯孤馆,皓月空床”,看到心爱之人遗物上留下的粉黛之迹,不禁愁肠百结,黯然神伤。他想借酒醉来忘却悲痛,可酒醒之后,思念重返心头,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丹青易画”之句,说明苏轼本想再现朝云的遗容,可是画儿“无言无声,看了谩结愁肠”,“襟袖上,犹存残黛,渐灭余香”之语,仿佛让人觉得“真态香生谁画得”之叹,再度涌上他的心头,于是放弃做画,再写一首慢词,表达他们之间的意长情长。
“算应负你,枕前珠泪,万点千行”,结语一句,道出了东坡老人此际的无尽忏悔、无尽哀伤。“珠泪万点千行”六个字,正与词牌《雨中花慢》密意缝合,让人生出无限怅惘。
这首词的上阕极为重要,除了“因甚化作行云,却返巫阳”和“但有寒灯孤枕,皓月空床”是心中情、眼前景外,其余话语,全是对往昔的追忆。“嫩脸羞蛾”,是朝云最初被他宠爱时的神态,“乍谐云雨,便学鸾凰”,则是二人缠绵恩爱、枝连偕飞时的情景。
尤为关键的是,“又岂料、正好三春桃李,一夜风霜”,表面上是说朝云伴他到岭南,才度三个春秋(实际上不足两年),便遭病亡故,实际上,这里暗示了他与朝云“乍谐云雨、便学鸾凰”的时间,那是朝云到他身边三年之后 —— 手段高超且坦诚率真的东坡先生,再次用一个“又”字,加上正好的“正”,使不足三春的岭南生涯与实际上整整三个春秋的“侍而成妾”过程,巧妙无垠地叠印在一方悲怜交织的画面上。
《雨中花慢》为长调慢词,是从《雨中花令》扩展而成。苏轼学词之师张先,便有这种小令词作:
近鬓彩钿、云雁细。
好客艳、花枝争媚。
学双燕、同栖还并翅。
我合着你、难分离。
这佛面、前生应布施。
你更看、蛾眉下秋水。
似赛九底、由他三五二。
正闷里、也须欢喜。
——《雨中花令·赠胡楚》
既欲“同栖”,还要“并翅”,“我合着你、难分离”,无需多言,这是一首地道的调情词,“似赛九底、由他三五二”,更是只有花花张老太岁和胡楚那种风尘女子才能彻晓的欢场暗语。《雨中花令》还有一个名称,叫《夜行船》 ,从前面《佳人篇》苏轼写给贾耘老的“终须放、船儿去,清香深处住,看伊颜色”可以看出,这个词牌,最宜写男女幽欢之事。
从现存的宋词来看,《雨中花慢》是苏轼首创,他最初使用这个词牌,是在密州,而词的内容,写的正是他与朝云之间渐处渐浓的感情。
兹将此词及词前小序迻录如下:
初至密州,以旱蝗斋素者累月,方春牡丹盛开,不获一赏。至九月,忽开千叶一朵,雨中为置酒作。
今岁花时,深院尽日东风,荡漾茶烟。
但有绿苔芳草,柳絮榆钱。
闻道城西,长廊古寺,甲第名园。
有国艳带酒,天香染袂,为我留连。
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泪洒尊前。
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
高会聊追短景,清商不假余妍。
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
词前所谓“小序”,并非东坡本人所书,乃宋人傅幹根据自己的理解而添加上的,傅氏原文为:
公初至密州,以累岁旱、蝗,斋素累月,方春,牡丹盛开,遂不获一赏。至九月,忽开千叶一朵,雨中特为置酒,遂作此词 。
傅氏此言,值得推敲。秋天牡丹于千叶之中开出一朵,那是极为稀罕的祥瑞之事。在那个时代,出现“麦秀两穗”情形,地方官员便要向朝廷报喜,史臣也将这类祥瑞事件载入史册 。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八月,“刑部尚书宋琪家牡丹三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九月,巩县也有牡丹再花之事,都被载入正史 。密州牡丹于深秋反季节开放,为何苏轼不向朝廷报告,以使深受旱、蝗多重灾难、急需赈济的密州百姓,沐浴皇上恩典?牡丹重华盛事,为何当时密州文献没有丝毫记载,而苏轼本人一不以诗文记录,二不与属僚唱和,偏偏要在宜抒私情的慢词中悄悄诉说?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