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全书 太平御覽   》 捲八百七十 ◎火部三      李昉 Li Fang

  ○燈
  《漢書》曰:王莽好變改制度,政令煩多。莽常禦燈火至明。
  《東觀漢記》曰:上從長安東歸,過汧,幸祭遵營,士衆作黃門武樂,至夜禦燈火
  《晉書》曰:溫嶠往武昌,至牛渚磯,水深不可測。世雲其下多怪物。嶠遂燬犀燈而照之。須臾,見水中奇形異狀,或乘車馬、著赤衣者。嶠其夜夢人謂曰:"與君幽明道隔,何故相照?"意甚惡之,至鎮,逾旬而卒。
  《唐書》曰:皇甫無逸為益州長史。嘗夜宿人傢,遇燈炷盡,主人將續之,無逸抽佩刀斷衣帶以為炷。其廉介如此。
  又曰:睿宗好樂,聽之忘倦。玄宗又善音律。先天二年正月望日,鬍僧娑陀婆請夜開門,燃百千燈,睿宗禦延喜門觀樂,凡經四日。從大酺,睿宗禦安福門樓觀百司酺宴,以夜繼晝,經月餘日。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遣使謂帝曰:"七月七日,當暫來。"帝至日,掃除宮內,然九光之燈。
  《荀采傳》曰:采,荀爽女,為陰瑜妻,而夫早亡,爽逼嫁與太原郭弈。采入郭氏室,暮乃去帷帳,建四燈,斂裧正坐,郭氏不敢逼。
  《三秦記》曰:始皇墓中,燃鯨魚膏為燈。
  《鄴中記》曰:石虎正(平聲。)會,於殿前設百二十枝燈,以鐵為之。
  《西京雜記》曰:長安巧人丁緩者,為恆滿燈,七竜五鳳,雜以芙蓉蓮藕之奇。
  又曰:高祖初入鹹陽宮,周行府庫,金玉珍寶,不可稱言。其尤異者,有青玉枝燈,高七尺五寸,下作蟠螭,以口銜燈,燈燃則鱗甲皆動,炳爛若列星而盈室焉。
  《洞冥記》曰:漢武帝燃芳苡燈於閤上,有白鳳黑竜足來戲於閤上。芳苡草出奔盧國。
  又曰:丹豹髓、白鳳膏,磨青錫為屑,以淳蘇油和之,照於神壇,夜暴雨燈光不滅。
  《羊頭山記》曰:漢有常滿燈,不添常滿,光明不絶也。
  《法顯山記》曰:捨衛國精捨道東有外道天寺,名曰影覆,與佛論議處,精捨夾道相對,亦高六丈許。所以名影覆者,日在西時,佛精捨影則照外道天寺,日在東時,外道天寺影北映,不得照佛精捨也。外道常遣人守天寺,灑掃燒香,燃燈供養,至明旦,其燈輒移在佛精捨中。娑羅門恚言諸沙門取我燈自供養佛。婆羅門於夜自伺候,見其所有天神持燈繞佛精捨三匝,供養佛已,忽然不見。婆羅門乃知佛神,即捨傢入道。
  《王子年拾遺記》曰:董偃常臥於室中,以畫石為榻,高三尺,廣六尺,石體甚輕,郅支國所獻也。上設紫琉璃屏風,列金麻油燭,如屈竜形,雜采為之。侍人惟見燈明,以言無礙,乃於屏風外扇之。偃曰:"玉石豈扇而後消涼!"侍者乃以手摸之,知有屏風之礙。
  又曰:穆王東至大(音奇。)之𠔌,起春霄之宮,集諸方士問佛道法。時已將夜,聞殷然雷聲,伏蟄皆動,俄而有流光照於宮內。王更設常生之燈,一名恆明。亦有鳳腦之燈,綴水蓮冰𠔌之花,上去燈七八尺,不欲使煙光遠照也。西王母來,乘翠鳳之輦,共王飲會。
  又曰:燕昭王時,海人乘霞舟,以雕壺盛竜膏以獻昭王。王坐通雲之堂,亦曰通霞臺,以竜膏為燈,照耀百裏,煙色丹紫。國人望之,鹹言瑞光,遙加拜之。以火浣布為纏炷,光滿於宮內。
  《孫子》曰:火光明於天者,燈燭何施焉。
  《符子》曰:不安其昧而樂其明也,是猶夕蛾去暗赴燈而死。
  《秦子》曰:智惠多則引血氣,如燈火消脂膏,炷大而朗,朗則膏消;炷小而暗,暗則息膏至久也。
  《說苑》曰:楚莊王賜群臣酒,日暮,燈燭既滅,乃有人引美人者,美人輓絶其冠纓。
  桓譚《新論》曰:餘與劉伯師夜坐,燈中脂炷焦禿將滅,餘謂伯師曰:"人衰老亦如彼禿炷矣!"伯師曰:"人衰老應自續。"余曰:"益性可使白發更生黑,至壽極亦死耳。"
  王朗《秦故事》曰:五華燈樹,正月朔,朝賀設於下三階之前,月照星明,雖夜猶晝。
  《淮南萬畢術》曰:取蚢脂為燈,置火中,即見諸物。
  《語林》曰:嵇中散燈下彈琴,忽有一人面甚小,斯須轉大,遂長丈餘,單衣革帶。嵇視之既熟,吹其燈滅曰:"吾恥與鬼魅爭光。"
  ○燭
  《記》曰:侍坐於所尊敬,燭至,起。(異晝夜。)
  又曰:燭不見跋。(跋,本。燭晝則去之,嫌若燼多有厭倦也。)
  又曰:曾子寢疾,童子隅坐而執燭。(隅坐,不與成人並也。)
  又曰:孔子曰:"嫁女之傢,三夜不息燭,思親離也。"(親,骨肉也。)
  又曰:祭之日,泛掃反道,鄉為田燭。(反道,鏟合新士在上。田燭,田首為燭。)
  又曰:凡飲酒為獻主者,執燭抱燋,(主人親執燭敬賓,示不倦也。)執燭不讓,不辭不歌。(以燭繼晝,禮殺。)
  又曰:禮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禮。治國而無禮,譬如終夜有求於幽室之中,非燭何見?
  又曰:女子夜行以燭,無燭則止。
  《周禮》曰:司幾筵掌吉兇之事,祖廟之中,沃盥執燭。(吉事,四時祭也。兇事,後王喪,朝於祖廟之奠。)
  又曰:凡邦之大事,共墳燭庭燎。(故書墳為蕡。鄭司農雲:蕡燭,麻燭也。玄謂:墳,大也。樹於門外曰大燭,於門內曰庭燎,皆所以照衆為明也。)
  《儀禮》曰:主人爵弁纁裳,從車二乘,執燭前馬。(大夫已上親迎,執燭前馬。)
  又曰:宵則庶子執燭於阼階上,司宮執燭於西階上,甸人執燭於庭中,閽人執燭於門外。
  《尚書大傳》曰:後、夫人將侍君,前息燭,後舉燭。
  《戰國策》曰:甘茂去秦之齊,出門遇蘇子,曰:"君聞夫江上夜女乎?夫江上夜女,有傢貧無燭者,夜女相與欲去之。無燭者曰:'妾以無燭之故,常先至掃室布席,何愛東壁之餘光照西壁者?幸以賜妾,何為去我?'諸女以為然而留之。今臣棄逐於秦而出關,為足下掃室布席,幸無我逐也。"蘇子曰:"善"。
  《史記》曰:始皇塚中,以人膏為燭。
  謝承《後漢書》曰:巴祇為揚州刺史,與客坐暗冥之中,不燃官燭。
  《晉書》曰:周顗弟嵩嘗因酒瞑目,謂顗曰:"君纔不及弟,何乃橫得重名?"以所執蠟燭投之。顗神色無忤,徐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
  《齊書》曰:竟陵王子良常集學士刻燭為詩,四韻者具刻一寸,以此為奇。蕭文琛曰:"燒一寸燭為四韻詩,何難之有!"乃與丘楷、江洪共打銅鉢為五韻詩,響滅,皆可觀覽。
  《後魏書》曰:高祖嘗幸清徽堂,命黃門郎崔光鄴、郭雅、邢巒、崔休等賦詩言志。燭至,公卿辭退。高祖曰:"燭至辭退,無同姓之禮,在夜載考宗族之義,卿等且還,朕與諸王宗室欲成此夜飲。"
  《北齊書》曰:郎茂年十五,師事國子博士河間權會,受《詩》《易》、《三禮》、玄象、刑名之學,至忘寢食。傢人恐成病,恆節其燭。
  《唐書》曰:劉沔為忠武小校,從李光顔討淮西,為捉生將,前後與賊血戰,鋒刃所傷幾死者數四。嘗傷重臥草中,月黑不知歸路,昏然而睡,夢人授之雙燭曰:"子方大貴,此行無患,可持而還。"既行,然有雙光在前。自後破虜危難,每行嘗有此光。及罷鎮後,雙光遂息。
  又曰:柳公權充翰林侍書學士,每居堂召對,繼燭見跋,語猶未盡,不欲取外宮人,以蠟淚揉紙繼之。
  《會稽典錄》曰:盛吉拜廷尉,吉性多仁恕,務在寬矜。每至鼕月罪囚當斷,其妻執燭,吉手持丹筆,夫妻相對垂泣。
  又曰:陳脩字奉遷,烏傷人也,為豫章太守。修性清潔,履約恭儉,十日一炊,不然官燭。
  《神仙傳》曰:漢章帝問劉馮曰:"殿下有怪,常著朱衣,被發持燭,相隨而走,為可劾否?"馮曰:"可。"帝因使人偽為之,馮以符擲之,數人頓地。帝驚曰:"以相試耳。"乃解之。
  《列女傳》曰:齊女徐吾者,東海上貧婦人,與其鄰婦李吾之屬合燭夜績。徐吾最貧而無燭,李吾曰:"徐吾燭數不屬,請無與夜作。"徐吾曰:"妾以貧故,起常先,灑掃陳席,以待來者。今一室之中,益一人,燭不為益暗,去一人,燭不為益明,何愛餘光?"莫之能應,遂復與夜績。
  《西京雜記》曰:閩越王獻高帝石蜜五斛,蜜燭二百枝。
  又曰:匡衡勤學而無燭,鄰捨有燭,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矣。
  《王子年拾遺記》曰:融鼻西有銷明之草,叢生千葉,陰覆地,夜視之如列燭,晝則滅矣。
  又曰:昆侖者,西方曰須彌山,對七星之下,出碧海之中,有五色玉樹,夜望水上,光焰如燭。
  《抱樸子》曰:慕惡者,猶宵蟲之赴明燭焉。
  又曰:夫明燭宵舉,則飛蟲群起。
  又曰:有自無而生焉,形須神而立焉。有者無之宮,形者神之宅。故譬之於堤,堤壞則水不留;方之於燭,燭盡則火不居也。
  《文子》曰:鳴鐸以聲自毀,膏燭以明自銷。
  《韓子》曰:鄭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而誤書"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國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高明;高明者,舉賢而任之。"國以治也。
  《淮南子》曰:天下時有盲妄自失之患,此高燭之類也,火愈燃而消愈亟。(愈,益也。亟,疾也。)
  《說苑》曰: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臣聞少而學者如日出之陽,壯而學者如日中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之明。老而不學,昧昧如夜行焉。秉燭之明,孰與昧行?"公曰:"善。"
  《世說》曰:君夫王愷字,以飴糖澳釜,石季倫以蠟燭灼炊。
  《玄晏春秋》曰:予讀《漢書·匈奴傳》不識撐黎孤塗之字,有故奴執燭,顧而問之,奴曰:"撐黎,天子也。蓋匈奴之號單於,猶漢人有天子也。"予於是乎曠然發悟。
  《潛夫論》曰:偶燭之施明於幽室也,前燭則盡照之,後燭而益明,二者相因而成大火。
  《論衡》曰:《太公陰謀書》稱武王伐紂,兵至牧野,晨舉脂燭,權掩不備。
  《地鏡圖》曰:相玉者見美女子載燭行壇,陰從其所出入處尋之,石中有玉矣。
  蔡氏《化清論》曰:伏竜非我馬,白日非我燭,藏之默之,保此小樸。
  《楚辭》曰:室中之觀多珍怪,蘭膏明燭華容備。
  古詩曰:人生不滿百,常懷千載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魏明帝樂府詩曰:晝作不輟手,猛燭繼望舒。
  劉楨詩曰:天地無期竟,民生甚局促。為稱百年壽,誰能應此錄?低昂倏忽去,炯若風中燭。
  傅玄《燭銘》曰:煌煌丹燭,焰焰飛光。取則竜景,擬象撫桑。照彼玄夜,炳若朝陽。焚形監世,無隱不彰。
  ○炬
  《東觀漢記》曰:光武平河北,任光伯卿暮入堂陽縣,騎皆持炬火,天地赫然盡赤。堂陽驚怖,即夜降。
  《魏志》曰:滿寵字伯寧,以前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孫權自將號十萬至合淝新城。寵馳往赴募壯士十數人,折鬆為炬,灌以麻油,從上風放火燒賊。攻具射殺權弟子泰,賊於是引退。
  《宋書》曰:王懿字仲德,太原人也。符氏之敗,仲德年十七,與兄睿同起義兵。與慕容垂戰,敗,仲德被創退走。至滑臺,復為翟遼所留,使為將帥。仲德志欲南歸,乃棄遼奔太山。遼追騎甚急,夜行忽見前有猛炬導之,乘火夜行百裏許,得以免難。
  《六韜》曰:三軍有行,臨領士衆,旦則有雲梯遠望,夜則設雲火萬炬。
  《淮南子》曰:亡者不敢夜揭炬。(為人見也。)
  又曰:寧戚欲幹齊桓公,睏窮無以自達。於是為商任車(任,載也。)商於齊。暮至於郭門外,桓公郊迎客,爝火甚盛(,爝火,炬火。)戚飯牛車下,望見桓公,擊牛角而疾商歌。
  《汝南先賢傳》曰:許嘉字德珍,事郡功曹為小吏,常持劍侍功曹,日朝暮並令持炬。嘉於是忿然曰:"男兒為吏,不免賤役!"投火於池,以劍帶槐樹,趨詣府門。主者問其故,對曰:"本去芻牧,來入天朝觀庠序之化,今右手持劍,左手把炬,此等之事,乞得受罰而歸。"
  《神仙傳》曰:王遙字伯遼,夜大雨晦冥,遙出行不沾雨,有炬火常在於前。
  《英雄記》曰:公孫瓚與破虜校尉鄒靖俱追鬍,靖為所圍。瓚回師奔救,鬍即破散,解靖之圍。乘勝窮追,日入之後,把炬逐北。
  又曰:周瑜敗曹操於赤壁。密使輕船走舸百餘艘,艘有五十人施棹,人持炬火。
  《太平御覽》 宋·李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捲一 ◎天部一捲二 ◎天部二捲三 ◎天部三
捲四 ◎天部四捲五 ◎天部五捲六 ◎天部六
捲七 ◎天部七捲八 ◎天部八捲九 ◎天部九
捲十 ◎天部十捲十一 ◎天部十一捲十二 ◎天部十二
捲十三 ◎天部十三捲十四 ◎天部十四捲十五 ◎天部十五
捲十六 ◎時序部一捲十七 ◎時序部二捲十八 ◎時序部三
捲十九 ◎時序部四捲二十 ◎時序部五捲二十一 ◎時序部六
捲二十二 ◎時序部七捲二十三 ◎時序部八捲二十四 ◎時序部九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XIII]   [XIV]   [XV]   [XVI]   [XVII]   [XVIII]   [IXX]   [20]   [XXI]   [XXII]   [XXIII]   [XXIV]   [XXV]   [XXVI]   [XXVII]   [XXVIII]   [XXIX]   [30]   [XXXI]   [XXXII]   [XXXIII]   [XXXIV]   [XXXV]   XXXVI   [XXXVII]   [XXXVIII]   [XXXIX]   [40]   [XLI]   [XL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