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文化 》 ????與文明 》
14.百味之主(2)
王仁湘 Wang Renxiang
烹調用????的法則
食????的鹹味為“百味之主”,所謂“一????調百味”也。烹飪調味,離不了????。五味之中,鹹為首,所以????在調味品中列為第一。但古人認為,“喜鹹人必膚黑血病,多食則肺凝而變色”。沒有????不成,吃多了也不成。烹調用????,也是有學問的,不是隨意加點????就可以的。
北魏時代的賈思勰撰有《齊民要術》,書中提到當時的一種吃????方法,可以稱為“再造????”。那會兒買回????來,可能是因為品質不夠純淨的原因,還要放入水中再作一次加工。方法是取一個特大不滲水的甕,放置在庭院內的石板上。甕中滿盛白????,用幹淨的水澆在????上,使????上保持有遊水。須用????時,舀取上面的????水,在鍋裏煎成????。接着還要添水入甕,取一升就添一升。太陽一曬,????水又能還原成????,永不窮盡。如此得到的????還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叫作“常滿????法”,意思是總吃總有,食之不盡也。
《齊民要術》同時還記有造花????、印????的方法。在五六月時,取水二鬥,以????一鬥投水中,待????融化後又以????投之,水鹹極時,????就達到飽和。再用器皿淘治沙汰,澄去垢土,將清汁盛入幹淨容器中。等到有好太陽又無風塵時,汁水便可曬成????,這便是花????,光澤晶瑩似鐘乳一般。時間一長,汁水中的????粒會繼續結晶成印????,粒大如豆,正四方形,千百粒一樣大小。成印????時,????粒會沉入汁中。
花????與印????,品質有了明顯改變,白如珂雪,滋味又美。這實際上是一種洗????的方法,大戶人傢吃????可能都是這樣講究。一千多年過去,這辦法還在使用。清代無名氏的《調鼎集》說:“凡????入菜,須化水澄去渾腳,既無????塊,亦無渣滓。”古時所用的是粗????,有一些雜質要去掉後纔可用,不然會影響到菜餚的品質。
古時烹飪用????,也有不少講究。清人《調鼎集》提到,做菜時候,要註意一切作料先下,最後下????方好。“若下????太早,物不能爛。”這是因為,????可使蛋白質凝固,因此燒煮含蛋白質豐富的原料(如魚湯),不可以先放????。先放????,則蛋白質凝固,不能吸水膨鬆,那就燒不爛了。清代文學家袁枚寫過一部《隨園食單》,談及烹調的“調味須知”,他說,“調味者,寧淡毋鹹;淡可加????以救之,鹹則不能使之再淡矣”。這是一個最可靠的辦法,尤其初習廚事,更要謹慎行事。
現代烹飪中的用????法則,也有這樣一些經驗之談。如要待食物烹製將畢時放????,如烹製爆肉片、回鍋肉、炒白菜之類的蔬菜時,在旺火、熱鍋油溫高時將菜下鍋,全部炒透時再適量放????。在菜餚快熟時加????,可減少????對菜餚的滲透,保持菜餚鬆嫩,養分不致流失。也有在烹調前先放????的。如蒸製大塊肉魚,蒸的過程中又不能再調味,所以開蒸之前要將????等調味品放足。燒整魚、炸魚塊,先用適量的????腌漬再烹,有助於入味。一些爆、炒、炸的菜餚,挂糊上漿之前加????拌勻,有助於芡漿與原料粘緊不致脫袍。
在原料加熱前加????,目的是使原料有基本鹹味,並有所收縮。在使用炸、爆、滑餾、滑炒等烹調方法時,都可結合上漿挂糊加入一些????。因為這類烹調方法的主料被包裹在一層漿糊中,味不得入,所以必須在烹前加????。不少涼拌菜,是在進食之前纔放????。如涼拌萵苣、黃瓜,放????過早過量,汁液外溢,會失去脆感,食前片刻放????,更爽脆可口。也有的菜餚是在剛烹製時就放????,紅燒肉、紅燒魚塊,應及時放入????及調味品,然後旺火燒開,小火煨燉。還有的菜餚是在烹好後放????,肉湯、骨頭湯、蹄爪湯、雞湯、鴨湯等葷湯,在熟爛後放????調味,可使肉中蛋白質、脂肪充分地溶在湯中,湯味更鮮美。燉豆腐也要後放????,豆腐才能鮮嫩可口。
做菜放????是一個大學問,如果????放的不得當,不但味道不鮮美,而且會損失營養。放????還得考慮到用油,如用豆油、菜籽油做菜,為減少蔬菜中維生素的損失,一般應炒過菜後放????。用花生油做菜,因花生易被黃麯黴菌污染,可能含有一定量的黃麯腐菌毒素,應先放????炸鍋,可以大大減少毒素。用葷油做菜,可先放一半????,以去除葷油中有機氯農藥的殘留量,然後在做菜中間加入另一半????,以盡量減少????對營養素的破壞。
上一頁
[返回目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1.玄滋素液(1) | 1.玄滋素液(2) | 1.玄滋素液(3) | 1.玄滋素液(4) | 1.玄滋素液(5) | 1.玄滋素液(6) | 1.玄滋素液(7) | 1.玄滋素液(8) | 2.穿井取鹵(1) | 2.穿井取鹵(2) | 2.穿井取鹵(3) | 2.穿井取鹵(4) | 2.穿井取鹵(5) | 2.穿井取鹵(6) | 2.穿井取鹵(7) | 2.穿井取鹵(8) | 2.穿井取鹵(9) | 3.煮海熬波(1) | 3.煮海熬波(2) | 3.煮海熬波(3) | 4.陽光産品(1) | 4.陽光産品(2) | 4.陽光産品(3) | 5.造????者:????丁(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