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追隨遠去的腳步:西望張愛玲   》 第十章一紅傾城(9)      西嶺雪 Xi Lingxue

  而蘇青也緊接着寫了《讀〈傾城之戀〉》,誠心誠意地評價:“我知道一個離過婚的女人,求歸宿的心態總比求愛情的心來得更切,這次柳原娶了她,她總算可以安心的了,所以,雖然知道‘取悅於柳原是太吃力的事’,但她還是‘笑吟吟’的。作者把這些平凡的故事,平凡的人物描寫得如此動人,便是不平凡的筆法,料想改編為劇本後也仍舊是很動人的。
  ……尤其要緊的,這篇文章裏充滿了蒼涼,抑鬱而哀切的情調,我希望在戲劇演出時仍不會失掉它,而且更加強。這是一個懦怯的女兒,給傢人逼急了才幹出來的一件冒險的愛情故事,她不會燃起火把泄盡自己胸中的熱情,衹會跟着生命的鬍琴咿咿啞啞如泣如訴的響着,使人倍覺凄涼,然而也更會激起觀衆的憐愛之心。”
  張愛玲與蘇青並稱滬上最紅的女作傢,這樣並肩聯手大張旗鼓地炒作,自然引人關註。戲未上演,上海的宣傳媒體已經紛紛開動,各種報道連篇纍牘,有撰詩預祝演出成功的,有鑽營報道花邊新聞的,造足聲勢。
  到了1944年12月16日首演這天,上海新光大戲院的門票一早售罄,接連幾天的戲票也都預售一空。這晚天氣奇寒,滴水成冰,戲院裏更是森冷徹骨,觀衆們都是裹着大衣不敢脫,然而熱情卻依然高漲,掌聲如雷。
  著名報人、詩人、影人陳蝶衣和導演桑弧是在首演當晚就看了的,都是一邊看一邊贊,桑弧從這時便有了合作之心;而陳蝶衣則寫了篇文章盛贊演出的精彩,並風趣地稱自己“回傢的時候因踏在冰塊上面摔了一跤,然而這冷與跌並沒有冷掉或跌掉我對於《傾城之戀》的好印象。”
  一時報上好評如潮,白文、霜葉、司馬斌、董樂山、童開、無忌、左采、金長風等都紛紛撰文作評,各抒己見。
  沙岑評價:“導演對於劇的處理,位置的安排,表現得非常風趣,小動作尤佳。至於音樂,毫無成績可言,音樂的目的,是強調劇情,使劇情上不容易表達處,藉音樂之力可以表達出來。裝置和燈光都很佳,裝置的四景,都有很好的成績。”
  應賁則說:“從小說裏我們對白傢有一個破落卻仍不失大傢風範的印象。而現成的裝置卻衹能顯出中人之傢。”
  左采也說:“至於舞臺裝置,第一幕與第四幕都很好,尤其第四幕確已夠得上是一個‘洋派’家庭的住宅,色彩也非常優美。第二幕是柳原給流蘇開的旅館房間,卻不夠華麗,是應該再考究一些的,至少衣櫥是要的,也用得着。至於燈光和音樂的配麯,則沒有太大的毛病。”
  漢學名傢柳存仁(柳雨生)的看法則是:“以香港為背景的幾幕幾場,我就覺得都微有缺憾。到過淺水灣、淺水灣飯店、香港以及看過原著的人,都想像那飯店並不是這個樣子。即以傢具裝潢來說,也缺乏一種寬厚的瑰麗之感。”他是蒙張愛玲贈了十七號夜場戲票的,可是急於先睹為快,十六日夜就迫不及待地自己掏腰包買票入場了。
  然而這所有的人,包括張愛玲自己,對於羅蘭的演技卻是一致好評的。讓今天的我實在好奇得心癢難搔,巴不得可以親眼看一下羅蘭是怎樣再現那白流蘇的清冷與伶俐的。
  在當時上海劇本奇缺,話劇不景氣的前提下,《傾城之戀》竟然連演八十場,場場爆滿,不可不謂是一個“傳奇”!然而這一幕,卻未能以文字的形式留在中國話劇近代史上。
  衆多評論文章中最特別的,是冷漠淡然的張茂淵也一改不聞不問、各不相關的態度,署名“張愛姑”,湊熱鬧地以流蘇和柳原的口吻寫了一篇文章,這大概也是最讓愛玲高興的事了——“流蘇的話:人人都以為這《傾城之戀》說的就是我。所有的親戚朋友們看見了我都帶着會心的微笑,好象到了在這裏源源本本發現了我的秘密。其實剛巧那時候在香港結婚的,我想也不止我一個人。而且我們結婚就是結婚了,哪兒有小說裏那些羅羅嗦嗦,不清不楚的事情?根本兩個人背地裏說的話,第三個人怎麽會曉得?而且認識我的人應該知道,我哪裏有流蘇那樣的口才?她那些俏皮話我哪裏說得上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東方出版社
第一章 夜半無人私語時(1)第一章 夜半無人私語時(2)第一章 夜半無人私語時(3)第一章 夜半無人私語時(4)
第一章 夜半無人私語時(5)第一章 夜半無人私語時(6)第一章 夜半無人私語時(7)第一章 夜半無人私語時(8)
第一章 夜半無人私語時(9)第一章 夜半無人私語時(10)第二章 小荷纔露尖尖角(1)第二章 小荷纔露尖尖角(2)
第二章 小荷纔露尖尖角(3)第二章 小荷纔露尖尖角(4)第二章 小荷纔露尖尖角(5)第二章 小荷纔露尖尖角(6)
第二章 小荷纔露尖尖角(7)第二章 小荷纔露尖尖角(8)第二章 小荷纔露尖尖角(9)第二章 小荷纔露尖尖角(10)
第二章 小荷纔露尖尖角(11)第三章 她不是白雪公主(1)第三章 她不是白雪公主(2)第三章 她不是白雪公主(3)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