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老俗事   》 第87节:京城处处扭秧歌      Zhou Jianduan

  京城处处扭秧歌
  最近两年,北京街头出现一种新景观:成群结队的中老年妇女,身着彩衣,浓施粉黛,于清晨或黄昏,占据街头宽敞地带大扭特扭其秧歌,以此自娱兼可锻炼身体;而于客观上,却为本已极度喧嚣的城市再添几分嘈杂。
  如今北京妇女所扭之秧歌,系由清代之"地秧歌"演变而来。原始之地秧歌,是一种时令性极强的民间花会,随妙峰山等处各大庙会而出演,且皆由男性彩扮成头陀、渔翁、渔婆、樵夫、农夫、傻公子、傻公子老婆以及文扇、武扇(手中持折扇)、俊鼓(小生扮相击鼓)、旦锣(青衣扮相打锣)等十余个角色,以俚歌小曲、诙谐对话、幽默动作表演八仙或梁山伯的故事等。
  秧歌在各大庙宇山门前演出时,其内容分"堆山子"、"走场"、"别篱笆"、"逗场"、"演唱"五部分。它的舞蹈动作是根据头陀的几套基本动作演变成六十四个套路,节奏明快,强弱对比鲜明,动作幅度大,刚劲沉稳,给人以粗犷有力之感。并吸收了戏曲表演技巧,讲究手、眼、身、法、步的协调与统一,具有鲜明独特的风格。
  地秧歌作为一种载歌载舞的民间花会,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曾对北京人尤其是儿童产生了极大影响。清顺治进士施闰章《愚山先生诗集·灯夕口号诗》曰:"秧歌推击惹闲愁,乱簇儿童戏未休;见说寻常歌舞竞,大头和尚满街游。"并自注云:"都下儿童、竞唱秧歌,击椎相应,又扮大头和尚为戏。"其诗并注中所云"大头和尚"者,即"大头和尚度柳翠"之神话故事:王母瑶池仙女柳翠思凡下界,罗汉度其重上天宫。其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
  自清初至民国期间,北京城内及郊区表演地秧歌的花会组织凡二十余档,其资格最老者当数朝阳区弘寺地秧歌老会,迄今已有二百五十余年历史,素享盛名,可谓鲁殿灵光。以其资深而技艺高超,并有推陈出新之改良举措,遂于1986年北京地区龙潭杯民间花会大赛中荣获优胜奖。
  内地改革开放以来,数以几十万计的妇女从不同上作岗位退休后,长期安居乐业于承平之世,既无动荡之忧,又无凋敝之患,于是选择与自身文化素质相近之娱乐方式,求长寿之道,于是一支又一支的大小秧歌队,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乃至形成京城一大景观。
  更令人欣慰的是:京城一切秧歌队的所有女性,皆一改昔日腼腆之故态,能在群众围观且指手画脚、评头品足的纷乱环境中旁若无人地翩翩起舞,确实达到了佛教"无我无畏"的境界,也真是一种莫可名状的享受。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序(1)第2节:序(2)第3节:'书春'的笔墨生涯
第4节:新春话年画第5节:北京人买年货第6节:北京人年关搪账
第7节:门神挂钱窗户花儿第8节:平民之家做年菜第9节:佳肴美酒醉除夕
第10节:爆竹声中一岁除第11节:迎春福、禄、寿(1)第12节:迎春福、禄、寿(2)
第13节:探亲访友话蒲包第14节:北京人吃饺子第15节:北京"杂拌儿"
第16节:新春逛厂甸(1)第17节:新春逛厂甸(2)第18节:新春逛厂甸(3)
第19节:新春逛厂甸(4)第20节:晚清官场拜年习尚第21节:侗族春节习俗
第22节:春节话青田年糕第23节:漫话"初五开市"第24节:元宵之夜灯如画
No.   [I]   [II]   III   [IV]   [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