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老俗事   》 第87節:京城處處扭秧歌      周簡段 Zhou Jianduan

  京城處處扭秧歌
  最近兩年,北京街頭出現一種新景觀:成群結隊的中老年婦女,身着彩衣,濃施粉黛,於清晨或黃昏,占據街頭寬敞地帶大扭特扭其秧歌,以此自娛兼可鍛煉身體;而於客觀上,卻為本已極度喧囂的城市再添幾分嘈雜。
  如今北京婦女所扭之秧歌,係由清代之"地秧歌"演變而來。原始之地秧歌,是一種時令性極強的民間花會,隨妙峰山等處各大廟會而出演,且皆由男性彩扮成頭陀、漁翁、漁婆、樵夫、農夫、傻公子、傻公子老婆以及文扇、武扇(手中持折扇)、俊鼓(小生扮相擊鼓)、旦鑼(青衣扮相打鑼)等十餘個角色,以俚歌小麯、詼諧對話、幽默動作表演八仙或梁山伯的故事等。
  秧歌在各大廟宇山門前演出時,其內容分"堆山子"、"走場"、"別籬笆"、"逗場"、"演唱"五部分。它的舞蹈動作是根據頭陀的幾套基本動作演變成六十四個套路,節奏明快,強弱對比鮮明,動作幅度大,剛勁沉穩,給人以粗獷有力之感。並吸收了戲麯表演技巧,講究手、眼、身、法、步的協調與統一,具有鮮明獨特的風格。
  地秧歌作為一種載歌載舞的民間花會,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曾對北京人尤其是兒童産生了極大影響。清順治進士施閏章《愚山先生詩集·燈夕口號詩》曰:"秧歌推擊閑愁,亂簇兒童戲未休;見說尋常歌舞競,大頭和尚滿街遊。"並自註云:"都下兒童、競唱秧歌,擊椎相應,又扮大頭和尚為戲。"其詩並註中所云"大頭和尚"者,即"大頭和尚度柳翠"之神話故事:王母瑤池仙女柳翠思凡下界,羅漢度其重上天宮。其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南宋西湖老人《繁勝錄》。
  自清初至民國期間,北京城內及郊區表演地秧歌的花會組織凡二十餘檔,其資格最老者當數朝陽區弘寺地秧歌老會,迄今已有二百五十餘年歷史,素享盛名,可謂魯殿靈光。以其資深而技藝高超,並有推陳出新之改良舉措,遂於1986年北京地區竜潭杯民間花會大賽中榮獲優勝奬。
  內地改革開放以來,數以幾十萬計的婦女從不同上作崗位退休後,長期安居樂業於承平之世,既無動蕩之憂,又無凋敝之患,於是選擇與自身文化素質相近之娛樂方式,求長壽之道,於是一支又一支的大小秧歌隊,如雨後春筍般相繼涌現,乃至形成京城一大景觀。
  更令人欣慰的是:京城一切秧歌隊的所有女性,皆一改昔日靦腆之故態,能在群衆圍觀且指手畫腳、評頭品足的紛亂環境中旁若無人地翩翩起舞,確實達到了佛教"無我無畏"的境界,也真是一種莫可名狀的享受。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1)第2節:序(2)第3節:'書春'的筆墨生涯
第4節:新春話年畫第5節:北京人買年貨第6節:北京人年關搪賬
第7節:門神挂錢窗戶花兒第8節:平民之傢做年菜第9節:佳餚美酒醉除夕
第10節:爆竹聲中一歲除第11節:迎春福、祿、壽(1)第12節:迎春福、祿、壽(2)
第13節:探親訪友話蒲包第14節:北京人吃餃子第15節:北京"雜拌兒"
第16節:新春逛廠甸(1)第17節:新春逛廠甸(2)第18節:新春逛廠甸(3)
第19節:新春逛廠甸(4)第20節:晚清官場拜年習尚第21節:侗族春節習俗
第22節:春節話青田年糕第23節:漫話"初五開市"第24節:元宵之夜燈如畫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