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说部 清史演義   》 第八十六回 爭黨見新舊暗哄 行新政母子生嫌      蔡東藩 Cai Dongfan

  卻說德國兵艦突入膠州灣內,占據炮臺,驚報傳至總理衙門,總署辦事人員,都異常驚愕,忙派員去問德使海靖。海靖提出六條要約,大致是將膠州灣四周百裏,租與德國,限期九十九年。何不湊成一百年?還要把膠州至濟南府的鐵路,歸他建築,路旁百裏的礦山,歸他開採。若有半語不從,立刻要奪山東省。看官!你想中國的海軍,已化為烏有,陸軍又一蹶不振,赤手空拳,無可打仗,除奉令承教外,還有何策?衹好一律照允。但膠州灣的地方,照中俄密約,已允租與俄國,此番又轉給德人,俄使自然不肯幹休,急嚮總署詰問。總署無詞可答,奈何奈何!好似啞子吃黃連,說不盡的苦楚。虧得李伯爺一場老臉,出去抵擋,把膠州灣一處,換了旅順、大連灣二處,還算是中國便宜,租期二十五年,與德國相較,少了七十四年,這纔是中國的真便宜,可惜不好算數。準他建築炮臺,並展長西伯利亞路綫,通過滿洲,直到旅順為終點,纔算了結。
  總署人員,因俄德交涉,已經議妥,方想休息數天,飲酒看戲,挾妓鬥牌,不意英使又來了一個照會,略說:德國租了膠州灣,俄國租了旅順、大連灣,如何我國終沒有租地?難道貴國不記得從前約章,有“利益均沾”四字麽?可見從前約文,都有伏筆,苦在中國不懂,鑄成大錯。總署不好回駁,衹得仍請這位李伯爺,與英使商議。英使索租威海衛,並要拓九竜司租界。九竜司在廣東海口,北京和約,割界英國,英人屢思展拓租界,苦無相當機會,此次適得要挾地步,遂與威海衛一同索租。李鴻章允展九竜租界,拒絶威海衛。兩下爭論多時,英使拍案道:“貴國何故將旅順、大連灣租與俄人?膠州灣租與德國!俄德據了這數處地方,儲兵蓄械,一旦南下,是要侵占長江的範圍。長江一帶,是我國通商的勢力圈,若被他侵占,還當了得。所以我國索租威海衛,防他南來,並非我國硬要租藉這地。”鴻章還要辯論,英使怫然起座道:“你若能索還旅順、大連灣、膠州灣三處,我國不但不租威海衛,連九竜司也奉還中國。如若不能,休要固執!”言畢,碧眼驟張,虯髯倒竪,簡直是要開仗的情形。比馬關議約,還要難受。鴻章無可奈何,結果是唯唯聽命。前日英名,而今安在。威海衛租期,照俄國旅順、大連灣二處。九竜司展拓租界,照德國租膠州灣年限,這都是光緒二十四年的事情。
  翌年,廣州附近,突有法國兵官,被中國人民戕害,法人效德國故智,把兵艦闖進廣州灣,安然占踞。總理衙門料知無力輓回,樂得客氣,與法使訂約,將廣州灣租與法國,限期如德租膠澳例。國恥重重,何時一灑。
  俄德英法都得了中國的良港,頓時惹起歐美各國的觀感,歐洲南面的意大利國,無緣無故,也來索租浙江的三門灣,總署這番倒強硬起來,簡直不允。意大利國總算顧全友誼,不願硬索。廷臣以各國紛索海口,不如自己一律開放,索性給各國通商,還可彼此牽製,免生覬覦,雖非上策,卻不失為下策。乃自把直隸省的秦皇島,江蘇省的吳淞口,福建省的三都澳,盡行開埠。各國見海口盡闢,無從要索,纔算罷休。自此以後,中國腐敗的情狀,統已揭露,朝野排外的氣焰,索然俱盡,且漸漸變成媚外風氣。外國僑民,勢力益張,華民與有交涉,不論麯直,官府總是襢護洋人。鬱極思奮,憤極思通,中國從此多事了。暗為拳匪伏綫。
  且說光緒帝親政,已是數年,這數年內喪師失地,一言難盡。光緒帝很是不樂,默念衰弱至此,非亟思變法不可。衹朝臣多是守舊,一般頑固的官員,恐怕朝廷變法,必要另換一種人物,自己祿位不能保住,因此百計營謀,私賄李蓮英,托他在太後前極力轉圜,不可令皇上變法。太後因中日一役,多是皇帝主張,未經慈命,輕開戰釁,弄得六旬萬壽的盛典,半途打消,未免生恨;又經寵監李蓮英,從旁攛掇,遂與皇帝暗生嫌隙。衹是外有恭王弈訢,再出為軍機大臣領袖,老成穩練,內有慈禧後妹子醇王福晉,係光緒帝生母,至親骨肉,密為調停,所以宮闈裏面,還沒有意外變動。光緒二十四年二月,恭王得了心肺病,逐日加重,太後率光緒帝視疾,前後三次,又命禦醫診治,統是沒效。四月初旬,病歿邸中,遺折是規勸皇上應澄清仕途,整練陸軍;又言一切大政,須遵太後意旨,方可舉行。恭王雖亦阿附太後,然心地尚稱明白,遺折勸光緒帝遵奉慈命,亦是地位使然。若恭王尚存,戊戍之變,庚子之亂,當可不作。太後特降懿旨,臨邸奠輟,賜謚曰忠,入祀賢良祠,即令恭王孫溥偉承襲親王。光緒帝亦隨附一諭,命臣下當效法恭王竭盡忠悃。懿旨在前,太後之有權可知。但天下事福不雙行,禍不單至,醇王福晉又生成一不起的病癥,纏綿床褥,服藥無靈,竟爾溘逝。慈禧後未免傷心,光緒帝尤為悲慟,外失賢輔,內喪慈母,從此光緒帝勢成孤立,內外沒有關切的親人。
  當時軍機處重要人材,一個是禮親王世鐸,一個是刑部尚書剛毅,一個是禮部尚書廖壽豐,一個是戶部尚書翁同龢。這四個軍機大臣內,剛毅最是頑固,翁同龢要算維新。剛毅在刑部時,與諸司員閑談,稱臯陶為舜王爺,駕前刑部尚書臯大夫,“陶”本讀如“遙”,他卻仍讀本音;每遇案牘中有“庾斃”字樣,常提筆改“瘦”字,反叱司員目不識丁;到了入值軍機,閱四川奏報剿辦番夷一折,內有‘追奔逐北’一語,連說川督糊塗,擬請傳旨申斥。適翁同跂在旁,問他何故?他道:“‘追奔逐北’一語,定是‘逐奔追比’四字誤寫。”翁同龢仍茫然不解。他又說道:“人人稱你能文,如何這語還沒有悟到?逆夷奔逃,逐去捕住,追比他往時劫掠的財物,方是不錯。若作逐北字樣,難道逃奔的逆夷,不好嚮東西南三面,一定要嚮北麽?”講的有理,我倒很佩服他。翁不禁失笑,勉強忍住,替他解明古義。他尚搖頭不信,衹不去奏請。算他知幾。
  翁同龢係光緒帝師傅,帝五歲時,翁即入宮。他本是江蘇省常熟縣人,江蘇係近世人文薈萃的地方,翁又學問淹博,看了迂疏愚蠢的滿員,好似眼中釘,滿員遂與翁有隙。光緒二十年,翁曾奏參軍機孫毓汶等,經光緒帝準奏,罷斥孫毓汶,此外亦有數人免職,遂將翁補入軍機。還有李鴻藻,潘祖廕二人,亦同時補入。李鴻藻係直隸人,與同治帝師傅徐桐友善。兩人為北派領袖,素主守舊。潘祖廕亦江蘇人,與翁同龢友善,為南派翹楚,素主維新。兩派同直軍機,互爭勢力。守舊派聯結太後,維新派聯結皇帝。於是李黨翁黨的名目,變稱後黨帝黨。後黨又渾名老母班,帝黨渾名小孩班。
  門戶紛爭,不祥之兆。
  光緒二十三年,潘、李統已病故,徐桐失了一個臂助,遂去結交剛毅、榮祿諸人。剛與翁本無夙怨,不過剛毅生平,素有滿漢界限,他腦中含着十二字秘訣。看官!你道他是那十二字?乃是:“漢人強,滿人亡;漢人疲,滿人肥”十二字。無論什麽漢人,他總是不肯相容。徐亦漢人,何故友善。榮祿因翁曾訐發私事,應八十三回。暗地懷恨,徐桐與他聯絡,勢力益固。這邊翁師傅孤危得很,恭王在日,尚看重他的學問,另眼相待,恭王一死,簡直是沒有憑藉,單靠了一個師傅的名望,有什麽用處?況這光緒皇上,名為親政,實事事受太後壓製;還有狐假虎威的李蓮英,常與光緒帝反對,從中播弄。這李蓮英本是宮監,專務迎合,為什麽單趨承太後,不趨承光緒帝?其間也有一個原因,小子正在追述禍根,索性也敘了一敘。
  蓮英有個妹子,貌甚美麗,性尤慧黠,並識得幾個文字。蓮英得寵,挈妹入宮,慈禧太後見她韶秀伶俐,極力贊美;入侍數月,太後的一舉一動,一嚬一笑,統被她揣摩純熟,麯意承歡。慈禧太後憐愛異常,比李蓮英尤加寵幸,常叫她為大姑娘,每日進膳,必令她侍食,且賜旁坐。連太後自己的胞妹,還沒有這般優待。六旬萬壽的時節,醇王福晉蒙懿旨特召,入園看戲,福晉因自己身分,反敵不過蓮英妹子,佯稱有疾,不肯赴召。嗣經懿旨再三催促,勉強入園。慈禧後還按禮接待,那蓮英妹子,卻昂然列坐,連身子都不擡一擡。福晉眼中,實在看不過去,仍托疾避席,還歸邸中。但蓮英獻妹的意思,不是單望太後愛寵,他想仗着阿妹的恣色,盅惑皇上,備選妃嬪,將來得生一子,作慈禧太後第二,自己的後半生,還好比前半生威顯幾倍。第二個李延年。因此光緒帝入園請安時,他的妹子,起初遵兄吩咐,很獻殷勤,眉挑目語,故弄風騷。偏偏這假癡假呆的光緒帝,對了這種柔情,好象守着佛誡,無眼耳鼻舌生意,恁她甚麽美豔,甚麽挑逗,總是有施無報,惹得美人兒生了懊惱,遇着皇帝入園,索性一眼不睬。這還是籠絡手段,莫認她是無情。光緒帝纔窺透心腸,暗想李蓮英如此陰險,不可不防,辜負美人厚情,皇帝真也少福。於是把蓮英也漸漸疏遠。
  蓮英一計不中,又生一計,時常到太後面前,捏報光緒帝過失。慈禧後起初倒也明白,遇皇上請安,衹勸他性情和平,寬待下人。後來經蓮英兄妹,百端讒構,遂添了太後惡感。太後回宮,皇帝必在宮門外跪接,稍一遲誤,便生間言。若皇帝到園省視,也不能直入太後室中,必跪在門外,候太後傳見。李蓮英又作了一條新例,不論皇親國戚,入見太後,必須先索門包,連皇上也要照例。外面還道皇上什麽尊貴,誰知光緒帝反受這樣荼毒,積嫌之下,不免含恨。本可與別人談敘,藉為排遣,奈內外左右,多是太後心腹,連皇后也是個女偵探,替太後監察皇帝。旁皇四顧,鬱將誰語?衹有翁師傅素來密切,還好與他密談兩三語。翁師傅見皇帝憂苦,遂保薦一個人材。看官!你道是誰?就是南海康先生有為。
  此時康先生纔做了工部主事,他生平喜新惡舊,好談變法事宜,衹因官卑職小,人微言輕,沒有一人服他偉論。獨翁師傅竟垂青眼,一手提拔。光緒帝特別召見,奏對時洋洋數千言,仿佛淮陰侯壇上陳詞,諸葛公隆中决策,每奏一語,光緒帝點一點頭,良久方令退出。自從清朝開國以來,召見主事,乃是二百數十年來罕有的際遇。康主事感懷知己,連上三疏,統是直陳利弊,暢所欲言。光緒帝本有意變法,經他迭次陳請,自然傾心采用,遂於二十四年四月中,接連降旨,廢時文,設學堂,裁宂員,改武科制度,開經濟特科,又下决意變法的上諭道:
  數年以來,中外臣工,講求變法自強。邇者詔書數下,如開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學堂,皆經一再審定,籌之至熟,妥議施行。惟是風氣尚未大開,論說莫衷一是。或狃於老成憂國,以為舊章必應墨守,新法必當擯除。衆喙嘵嘵,空言無補。試問時局如此,國勢如此,若仍以不練之兵,有限之餉,士無實學,工無良師,強弱相形,貧富懸絶,豈真能製梃以撻堅甲利兵乎?朕惟國是不定,則號令不行,極其流弊,必至門戶紛爭,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積習,於國政毫無裨益。即以中國大經大法而論,五帝三王不相襲,譬之鼕裘夏葛,勢不兩立。用特明白宣示,中外大小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嚮上,發憤為雄,以聖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採各學之切於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專心緻志,精益求精,毋徒襲其皮毛,競騰其口說,務求化無用為有用,以成通經濟變之才。京師大學堂,為各行省之倡,尤應首先舉辦,着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王大臣,會同妥速具奏!所有翰林院各部院司員,各門侍衛,候補候選道府州縣以下,各官大員子弟,八旗世職,各武職後裔,其願入學堂者,均準入學肄習,以期人才輩出,共濟時艱。不得敷衍因循,徇私援引,緻負朝廷諄諄告誡之至意,將此通諭知之!
  這諭未下的時候,光緒帝也預備一着,先往頤和園稟白太後,太後亦未嘗阻撓,恰說:“變法也是要緊,但毋違背祖製,毋損滿洲權勢,方準施行。”太後自問,曾毋違祖製否?又言:“翁同龢斷不可靠,應及早罷官為是。”光緒帝唯唯而出,遂一意飭行新政,特設勤政殿,諮商政要。常召康主事密議一切,擬旨多出康手,康薦同志數人,如內閣候補侍郎楊銳,刑部候補主事劉光第,內閣候補中書林旭,江蘇候補知府譚嗣同,統稱他才識淹通,可以重用。光緒帝便各賞四品卿銜,令在軍機章京上行走。康有高弟梁啓超,及胞弟康廣仁,亦經康主事薦引。因他未曾出仕,一時不能超拔,衹好緩緩錄用。但這班維新黨人,統是資卑望淺,一旦擢用,盈廷大員,靡不側目。且朝變一製,暮更一令,所有改革事宜,多需禮部核議,弄得禮部人員,日無暇晷。禮部尚書懷塔布,係太後表親,又有許應騤,亦是太後平日信任,兩人素來守舊,見了這番手續,憤悶已極,恨不得將維新黨人,立刻攆逐。因此一切新政,關係禮部衙門,免不得暗中擱置。御史宋伯魯、楊深秀,與康有為等氣味相投,上書參劾許應騤,說他阻撓新政。光緒帝覽奏震怒,本擬即行革職,因礙着太後面子,令他明白復奏。許即按照原奏,逐條辯駁,並劾康有為妄逞橫議,勾結朋黨,搖惑人心,混淆國事,請即斥逐回籍。光緒帝見許復奏,揭康短處,心滋不悅。過了數日,御史文悌,又參奏:“宋伯魯、楊深秀二人,欺君罔上,若非立加罷斥,必啓兩宮嫌隙。”頓時觸怒天顔,斥他莠言亂政,挑動黨爭,命即奪職。
  文悌忙求懷塔布往頤和園乞救。太後不答,但迫令光緒帝速斥翁同龢。一經下手,便劅本根,太後手腕,畢竟不同。光緒帝沒法,衹得令開缺回籍。次日,又由太後特降懿旨,令簡榮祿為直隸總督,裕祿在軍機處行走。光緒帝又不能不允。兩祿攬權,明奪光緒帝天祿。暗中探聽消息,乃是從懷塔布讒構所致,遂也赫然下諭,把禮部尚書懷塔布、許應騤,及侍郎坤岫、徐會澧、溥頲、曾廣漢等六人,一律免職。守舊黨見了這旨,嚇得神志頽喪,陸續至頤和園,鑽營運動,求太後重執朝政。太後恰從容不迫,談笑自若,城府深瀋。暗地裏恰着着安排。
  還有一個不自量力的王照,次第上書,先請翦發易服,繼請皇帝奉太後遊歷日本。這等奏牘,守舊黨聞所未聞。又有最關重要的一着,觸犯李總管蓮英。維新黨人,以欲行新政,必斥太監,光緒帝深恨李蓮英,正想乘此開刀,急得李蓮英走頭無路,率着嬌嬌滴滴的妹子,泣訴太後,磕頭無數,不由太後不從,當下與蓮英密議,定了一個秘計,密寄榮祿。榮祿隨即上折,請帝奉太後往天津閱兵。光緒帝覽到此奏,滿腹躊躇,即到頤和園稟聞太後。太後很是喜歡,命光緒帝即行下諭,定期九月初五日,奉太後赴津閱操。光緒帝回宮,雖遵照慈命,準即閱操,心中總懷疑不定,遂傳召一班維新人物,到勤政殿面議。康主事造膝密陳:“此去閱操,前途很險,預乞聖裁!”光緒帝連忙搖手,令他出外商妥,入宮詳奏。康主事退出,與同志暗地商量,議定一釜底抽薪的計策,先殺榮祿於天津督署內,既殺榮祿,即調陸軍萬人,星夜入都,圍住頤和園,劫太後入城,圈禁西苑,俾終餘年。無權無勇,奈何得行此策。商定後,即由康主事入宮密奏,光緒帝沉吟不答。經康力勸,方說待天津事定後再辦。康乃退。
  這時候,朝旨已命全國立官報局,任康為上海總局總辦。又設譯書局,命康徒梁啓超總辦。康梁因密圖大事,尚留住京師。光緒帝聽了康主事秘計,籌劃了好幾日,暗想畿內兵權,握在榮祿手中,不便輕舉,除非得一膽大心細的人物,先奪榮祿兵權,萬難成事。日思夜想,覓不出這樣人材。適值直隸按察使袁世凱入覲,光緒帝聞他膽大敢為,當即召見,先問他新政是否合宜,袁極力贊揚。光緒帝不得不信,隨又問道:“倘令汝統帶軍隊,汝肯忠心事朕否?”袁即磕頭道:“臣當竭力報答皇上厚恩。一息尚存,必思圖效。”未必未必。次日即降諭道:
  現在練兵緊要,直隸按察使袁世凱,辦事勤奮,校練認真,着開缺以侍郎候補,責成專辦練兵事務。所有應辦之事宜,着隨時具奏!當此時局艱難,修明武備,實為第一要務。袁世凱當勉益加勉,切實講求訓練,用副朝廷整飭戎行之至意!欽此。
  守舊黨見了此諭,彼此猜疑,急去稟報太後。其實宮廷內外,太後已密佈心腹,時令傳達,就是康有為入宮,亦經內監密報。衹謀圍頤和園的事情,尚未聞知。太後曾令光緒帝下諭,凡二品以上官授任,當親往太後處謝恩,此番袁世凱擢任侍郎,官居從二品,理應照敕奉行。到頤和園謝恩時,太後立即召見,細問召對時語。袁一一照奏,太後道:“整頓陸軍,原是要緊,但皇帝也太覺匆忙,我疑他別有深意,你須小心謹慎方好!”袁自然答應。到八月初五日,袁請訓往天津,光緒帝出乾清宮召見,用盡方法,不使言語漏泄。殿已古舊黑暗,晨光透入頗微,光緒帝坐在竜座,已是末次了。告袁密謀,命袁往津,即嚮督署內捉殺榮祿,隨即帶兵入都,圍執太後;俟辦事已竣,當續任直隸總督,千萬勿誤!袁唯唯趨出。臨行時付他小箭一支,作為執行證據。袁即坐第一次火車出京。光緒帝總道是委任得人,十有九穩,不意下午五句鐘,榮祿竟乘專車入京。人耶鬼耶?俗語有道: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畢竟榮祿何故入京,容待下回說明。
  ----------
  清室不競,外患迭乘,此時不革故鼎新,萬不能挾強返弱。頑固諸徒,迂腐荒謬,固不足責,無論剛毅之顯分畛域,自速其亡,即如徐桐、李鴻藻、懷塔布、許應騤輩,但務株守,各爭黨見,亦何在不足誤國。但維新黨人,銳意更張,亦未免欲速不達。善醫者診治弱癥,必先培其元,然後可以祛邪,元氣未培,猛加以剋伐之劑,恐轉有立蹶之弊。為政之道,何以異是?且圍園劫後之謀,名不正,言不順,慈禧究非武瞾,維新黨人之力,寧及五王?乃欲冒天下之不韙,以皇帝作孤註,甚為計不亦太疏乎?經著書人按事鋪敘,隨手抑揚,益知守舊派固無所逃罪,維新派亦不能免譏。一擊不中,十日大索,可恫亦可惜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歷朝通俗演義 In the past dynasties earthliness fictionalized history
自序第一回 溯往事慨談身世 述前朝細敘源流
第二回 喪二祖誓師復仇 合九部因驕緻敗第三回 祭天壇雄主告七恨 戰遼陽庸帥覆全軍
第四回 熊廷弼守遼樹績 王化貞棄塞入關第五回 猛參政用炮擊敵 慈喇嘛偕使傳書
第六回 下朝鮮貝勒旋師 守甯遠撫軍奏捷第七回 為敵作倀滿主入邊 因間信讒明帝中計
第八回 明守將獻城賣友 清太宗獲璽稱尊第九回 朝鮮主稱臣乞降 盧督師忠君殉節
第十回 失輜重全軍敗潰 迷美色大帥投誠第十一回 清太宗賓天傳幼主 多爾袞奉命略中原
第十二回 失愛姬乞援外族 追流賊忍死雙親第十三回 闖王西走合浦還珠 清帝東來神京定鼎
第十四回 抗清廷丹忱報國 屠揚州碧血流芳第十五回 棄南都昏主被囚 捍孤城遺臣死義
第十六回 南下鏖兵明藩覆國 西徵奏凱清將蒙誣第十七回 立宗支粵西存殘局 殉偏疆岩下表雙忠
第十八回 創新儀太後聯婚 報宿怨中宮易位第十九回 李定國竭忠扈駕 鄭成功仗義興師
第二十回 日暮途窮寄身異域 水流花謝撒手塵寰第二十一回 弒故主悍師徼功 除大憝衝人定計
第二十二回 蓄逆謀滇中生變 撤藩鎮朝右用兵第二十三回 馳偽檄四方響應 失勇將三桂回軍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