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Buddha   》 第87节:关于《大唐西域记》(3)      Ji Xianlin

  其他外国人写的有关印度的书怎样呢?
  印度民族是一个伟大的非常有智慧的民族,在古代曾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哲学、自然科学都有很高的造诣,对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印度民族性格中却有一个特点:不大重视历史的记述,对时间和空间这两方面都难免有幻想过多、夸张过甚的倾向,因此马克思才有"印度没有历史"之叹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9页。他的原话是:"印度社会根本没有历史,至少是没有为人所知的历史。"。现在要想认真研究印度历史,特别是古代史,就必须依靠外国人的记载。从古代一直到中世,到过印度的外国人非常多,没有亲身到过但有兴趣的也不少。他们留下了很多的记载。这些记载对研究印度历史来说,都成了稀世之宝。首先必须提出的是古代希腊人的著述,在这方面最早的是一个叫Skylax的人的记录。传说他于公元前547年左右泛舟印度河。他的著作已经佚失。其次是克特西亚斯(Ctesias),他的著作主要是一些寓言。再就是所谓"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Herodotus公元前5世纪,有人说是公元前484~前406年)的记述。可惜他的资料不是根据亲身经历,而是来自波斯人的传闻,因此多不可靠,最重要的是亚历山大入侵时或以后的希腊人的著作,这些人亲自到过印度,记述亚历山大入侵的有希腊作家,也有罗马作家,比如:阿里安(Arrian,约公元96~180年)的《亚历山大远征记》中文有李活译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四卷;Curtius Rufus Quintus(约公元41~54年)的De Rebus Gestis Alexandri Magni,第五卷;Diodoms Siculus(公元前1世纪后半叶)的Bibliotheco Historica第十七卷;Justin(公元2世纪)的Epitoma Historiaum Phīppicarum第十二卷;普鲁塔克(Plutarch约公元46~120年)的《希腊罗马名人传》;无名氏的《亚历山大大帝的历程》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麦伽塞因斯(Megasthenes)。他曾到孔雀王朝朝廷上当过大使,在华氏城住过几年(约公元前303~前292年),亲眼见过印度,所记当然翔实,但他那名叫《印度记》(Indika)的书已佚,仅见于其他书籍中,例如:1?斯特拉波(Strabo,公元前63~公元19年)的著作《地理学》(《Geographica》共17卷),取材庞杂。2?底奥多鲁斯(Diodorus,公元前l世纪,生活在亚历山大城和罗马)的《历史书库》(《Historische Bibliothek》原书40卷,现存1至5卷,11至20卷)。3?阿里安(Arrian)的《亚历山大远征记》等等。一鳞半爪,难窥全豹。在地理方面最重要的著作是阿里安的《印度记》(Indica),斯特拉波Pliny和Ptolemy的地理书。更重要更确切的地理书是Periplus Mais Erythraei,时间约在公元1世纪,著者是一个住在埃及的希腊人,他曾航海至印度海岸,这些都是在玄奘之前的,晚于玄奘的还有不少,比如马可波罗《游记》有冯承钧译本《马可波罗行记》,1937年,商务印书馆。,伊本·白图泰(Ibn?Batuta)的《游记》马金鹏已译为汉文,正准备出版。。这都是人所熟知的。还有贝鲁尼。贝鲁尼全名是Abu?r?Raihan Mohammed ibn Achmed al?Berui,是伊斯兰教最伟大的学者之一。生于花拉子模(Choresm),死于伽色腻(Ghasni阿富汗)。生活时间从公元973年到1050年以后。自公元1018年起作为天文学家生活在Sultan Machmud Von Ghazni和他的继承人的朝廷上。他精通地理、天文、数学、年代学、矿物学、宗教学、史学等等。他的著作非常多,其中关于印度的有《印度》,英译书名是Al berunis India,译者是萨豪(E?C?Sachau)。还有《古代民族编年史》,英译书名是The Chronology of Ancient Nations,1879,译者也是萨豪。其他天文著作有《占星学引论》(The Book of Instruction in the EIements of the Art of Astrology,1934),英译者是莱特(R?R?Wright)。贝鲁尼有关印度的著作,不像以上两种那样著名。实际上价值决不下于以上两种,现已引起欧洲和全世界各国学者的注意。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华艺出版社
第1节:做真实的自己(代序)
第2节:羡林按(1)
第3节:羡林按(2)
第4节:羡林按(3)
第5节:羡林按(4)
第6节:羡林按(5)
第7节:羡林按(6)
第8节:羡林按(7)
第9节:羡林按(8)
第10节:羡林按(9)
第11节:羡林按(10)
第12节:羡林按(11)
第13节:羡林按(12)
第14节:再谈浮屠与佛再谈浮屠与佛(1)
第15节:再谈浮屠与佛再谈浮屠与佛(2)
第16节:再谈浮屠与佛再谈浮屠与佛(3)
第17节:再谈浮屠与佛再谈浮屠与佛(4)
第18节:再谈浮屠与佛再谈浮屠与佛(5)
第19节:再谈浮屠与佛再谈浮屠与佛(6)
第20节:再谈浮屠与佛再谈浮屠与佛(7)
第21节:佛教的倒流佛教的倒流(1)
第22节:佛教的倒流佛教的倒流(2)
第23节:佛教的倒流佛教的倒流(3)
第24节:佛教的倒流佛教的倒流(4)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