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天变(中国历代宫廷政变全景)   》 东昏失德亡天下--萧衍起兵以梁代齐(1)      张惠诚 Zhang Huicheng

  梁朝是南朝时期的第三个朝代,史称萧梁,它的建立者是萧衍。
  萧衍,字叔达,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生,梁太清三年(549年)死,活了八十六岁,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长寿的皇帝。
  由于萧衍后来当了皇帝,成了“天之骄子”,“贵人自有异相”,他的出身也便被涂上了好多神秘的色彩。据说,萧衍生下来时样子就很奇特:两胯骈骨顶端高高隆起,舌头和右手上还有文字,身上不时发出神异的光彩……这当然是骗人的鬼话,不足为信。是萧衍的杜撰?还是无聊文人的帮闲?不得而知。其实,这也不是萧衍的发明创造。在中国古代,封建帝王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每个朝代都在制造着神话,编织着谎言。相传:尧眉八采,虞舜重瞳,黄帝龙须,伏羲马口,刘备双臂过膝,杨坚遍体龙鳞……总之是帝王自有异相,不然怎么能君临天下呢?中国古代的悲剧是,善良的人们只知对皇帝顶礼膜拜,把宫廷看得无比神圣。其实,宫廷绝不是圣洁的殿堂,皇帝也不是天之骄子,宫廷里到处充满着血腥、污秽和阴谋。
  古代创业之君,在血腥厮杀中登上帝位以后,为了抬高门第,总要找个名人当祖宗。萧衍没有那么幸运,姓萧的祖上没出过皇帝,不得已只好退而求其次,把汉高祖的第一功臣、丞相萧何当作自己的祖先。不过,萧衍和萧齐皇族却是同宗。其父萧顺之是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的族弟,他们都是东晋淮阴县令萧整的后代。
  一荒唐的小皇帝
  永泰元年(498年)七月。
  已经半个多月没下雨了,持续的高温令人难以忍受。
  蓦地,几声云板响过。皇宫里传来一片哭声,卧病近一个月的齐明帝晏驾了。太子萧宝卷继位,史称东昏侯。
  萧宝卷本是齐明帝的第二个儿子,按照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次子本没有当皇帝的资格,但由于萧宝卷的哥哥萧宝义从小废疾,不能出入人群之中,因此才有了他当皇帝的机会。
  政治,有时很严肃很残酷,有时也很滑稽很幽默,好像一场精彩的滑稽戏,令人忍俊不祝由于偶然的机会,使萧宝卷这个不成材的人物当上了皇帝,演出了一场又一场让人可气又可笑的闹剧。
  萧宝卷在位时间只有三年零五个月。但在这短短的三年多时间里,他却做尽了一个皇帝所能做的坏事,其荒诞残暴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使他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坏的小皇帝之一。他的倒行逆施,更加激化了本已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也为萧梁代齐带来了可乘之机。
  萧宝卷当太子的时候,就是一个只好玩不好读书的人。起初,齐明帝很为他担忧。始安王萧遥光(齐明帝侄)劝齐明帝说:“读书不过是士大夫为寻求官职所作的事,皇太子读书再好有什么用?粗识文字就可以了。”齐明帝觉得有理,从此也就不大过问萧宝卷读书的事了。
  齐明帝对高、武的子孙大肆诛戮,对自己的儿子却非常溺爱。他有时甚至教萧宝卷如何作假。有一次他让萧宝卷上表要求一日两次入朝,自己故意下诏不许。萧宝卷有父亲的纵容,结果连一日一入朝的礼节都不遵守了,两三天才上朝一次。萧宝卷既不读书,又不上朝,每天无所事事。为了打发这无聊的日子,他每天都和侍从们捉老鼠玩,常常是通宵达旦,觉得只有这样才是快乐的。对于萧宝卷的胡作非为,齐明帝并不严加管束。正是由于他的纵容,才养成了萧宝卷的荒诞残暴的性格,也给他的子侄们造成了无穷的祸患。
  齐明帝死时,萧宝卷十六岁。按照当时的礼法,天子死后要在太极殿中停尸三个月才能下葬。萧宝卷觉得时间太长了,影响他玩乐,齐明帝断气不久就要将其埋掉。大臣们以为这样做不合礼法,纷纷入朝谏诤,萧宝卷才勉强让停尸一个月。按照礼法,在守丧期间,他应该每天哭丧。但他借口喉痛,总是设法躲过去。有一次,一个名叫羊阐的老臣到灵堂吊唁,哭得十分悲痛,把帽子都哭掉了。萧宝卷见羊阐是个秃顶,觉得他的样子十分可笑,就在灵堂上大笑不止,并对身旁的官员说:“这个人多像一只秃鹫啊1萧宝卷上台伊始,便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十分恶劣的印象。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序言(1)序言(2)
目录由一个玩笑引发的政变(1)
由一个玩笑引发的政变(2)由一个玩笑引发的政变(3)
毒美人祸乱邦国(1)毒美人祸乱邦国(2)
毒美人祸乱邦国(3)毒美人祸乱邦国(4)
熊掌难熟--楚商臣弑父夺位(1)熊掌难熟--楚商臣弑父夺位(2)
熊掌难熟--楚商臣弑父夺位(3)熊掌难熟--楚商臣弑父夺位(4)
鱼腹藏剑--公子光谋权夺位刺王僚(1)鱼腹藏剑--公子光谋权夺位刺王僚(2)
鱼腹藏剑--公子光谋权夺位刺王僚(3)鱼腹藏剑--公子光谋权夺位刺王僚(4)
鱼腹藏剑--公子光谋权夺位刺王僚(5)鱼腹藏剑--公子光谋权夺位刺王僚(6)
移花接木--楚李园献妹夺权(1)移花接木--楚李园献妹夺权(2)
移花接木--楚李园献妹夺权(3)一本万利--吕不韦窃国始末(1)
第   [I]   [II]   III   [IV]   [V]   [V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