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心灵体操   》 第86节:醋栗的滋味      刘心武 Liu Xinwu

  常饮鸡汤,无论肠胃的还是心灵的,是小康人士的习俗。小康人士的焦虑,多出于"比上不足",以及因还贷、人际、家庭建设、子女教育投资与期望等方面的压力,还有情感方面的不满足或不确定,提醒他们"幸福是一",抓住每天至少一件开心事,立足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放眼未来,满心彩霞,的确是非常香美的一锅心灵鸡汤。
  但是忽然想起了安东·契诃夫的那篇《醋栗》,找来重读。契诃夫不炖鸡汤,他给予我们心灵的不是漂油星的营养液,而是在惊悚中提升的鞭策。这篇小说里写到一位当时社会里的小康人士,他有了自己温馨的小巢,有胖厨娘和大肥狗,有不小的花园,最令他得意的,是他在花园里栽下的醋栗终于有了头茬果实。"幸福是一",他的"一"就是那醋栗,面对厨娘送到他眼前的一盘醋栗,他"笑着,对着那些醋栗默默地瞧了一分钟,眼里含着一泡眼泪",在一颗颗地往嘴里送那些果实时,不住地喟叹:"啊!多好吃啊!"契诃夫通过小说里另一人物这样批判:"我看见了一个幸福的人:他的心心念念的生活目标已经达到,他所需要的东西已经到手,对他的命运,对他自己都很满意。不知什么缘故,往常,我一想到人的幸福,就不免生出一种哀伤的感觉;这一回,亲眼看到了幸福的人,我竟生出一种跟绝望相近的沉重感觉。"这篇小说写于1898年。七年后圣彼得堡的工人大请愿沙皇命令开枪镇压,史称"黑色星期日",19年后接连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那以后《醋栗》所写的那种小康人士该面临怎样的处境?在那连串的社会大动荡大颠覆前夕,契诃夫于1904年去世,他真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以这样的作品警示人们,特别是沉迷于小我世界的"一盘醋栗"的小康人士:幸福不能只是自己的"一",一个自己温饱或者说已经超温饱的小康人士,应该有社会关怀。他在此后的《新娘》等作品里,更为小康者指出了投向改造社会使其达到公平合理的历史潮流的人生方向。契诃夫不是革命家,他的思想也还不是激烈的革命观,但他那吁请人们突破"己一"的幸福观,而去寻求群体"万福"的人道情怀,至今仍闪烁着神圣的光芒,那是任何鸡汤的色香味都无法企及的。
  感谢契诃夫,贯穿在他所有作品里的反庸俗主题,跟爱与死一样,是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
  我们曾经历过一段严厉压抑甚至试图消灭自我意识的年月,在那阶段的极左思潮冲击下,任何"己一"的幸福感都只能是一种罪感,似乎我在这边喝了一碗鸡汤,都会立即延缓比如说非洲那边生活在水深火热里的劳苦大众的解放日程。改革开放奔小康,使我们从极左的桎梏中获得了身心解放,像我这篇文章开头所引述的种种"己一"幸福感,都是时代进步催生出的健康心理花朵。放心地饮用滋养身体和心灵的鸡汤吧。但应该把"幸福是一"和"幸福更是万"的意识融合起来。"幸福是万"的意思就是应当有社会关怀,自己先富了,别忘了那些还等着后富一步的人,自己小康达标了,要懂得如果小康群体只是大富和贫穷之间的一个瘦细脆弱的衔接颈,那么,就会有一朝断裂的可能。构建一种把"己一"和"万福"统一起来的幸福观,也许不像呷鸡汤那么便当,却是我们都应该努力的。而在这种努力中,记住契诃夫笔下那饱含自私庸俗成分的醋栗滋味是有醒脑作用的:"那些醋栗又硬又酸。"
  遭遇个性
  早就知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有"新浪潮"电影出现,其主将德吕佛(FRANCOISTRUFFUT)拍了部极为出色的《四百击》(THE400BLOWS),但一直无缘观看,直到最近购到这部电影的光盘,才得一览究竟。这部黑白影片在摄影上堪称尽善尽美,特别是长镜头的运用,开一代电影语言之新风,尤其结尾一段,成为世界电影史上永留美誉的经典。但这篇文章不是谈电影,更不是研讨电影流派和摄影技巧的。这篇文章只想借这部电影为由头,来讨论一个教育领域的问题。
  《四百击》这部电影的具体内容,是表现一个13岁的问题儿童的逃学经历。这样的学童一般被称为"问题儿童",他们在课堂上坐不住,对老师总有种对立情绪,不服管教,成绩自然也差;在家里,他们往往不能得到父母真正的关怀,要么与父母关系紧张,要么就是互相以谎言来敷衍相处;在校外,他们惹事生非,甚至在逃学的过程中会违规犯罪。影片里的学童安冬尼因偷盗父亲供职的银行里的打字机--虽然因销赃失败而又将其送回--被送到了教养院,他在那里面也不思悔改,影片最后表现他逃离教养院,奔向海边著名的长镜头,正是用来表现安冬尼的这一段逃亡过程的。尽管影片始终以一种纯客观的视角来叙述,但看到这个结尾,所有的观众都会感到德吕佛是把同情心完全灌注在了安冬尼的身上。安冬尼疾风般跑过村落、田野,终于来到海边,似乎得到了解脱,脸上现出了朦胧的微笑,影片到此也就嘎然而止。
  有评论家指出,《四百击》通过安冬尼的遭遇,抨击了陈腐的教育方式,张扬了个性解放的旗帜。其实,在各种样式的文学艺术作品里,以这样的视角来表现学校教育与学生个性之间冲突的例子很多,而且,把同情心放到有个性的学生一边,而把教师与教育方式乃至教育体制放到被质疑、被批判地位上的作品,不在少数。我们随便一联想,便能很快想出,比如中国古典戏曲中的《春香闹学》里大胆的丫头把腐儒塾师戏弄得狼狈不堪的场面,以及英国那部著名的小说《简·爱》里所描写到的女主角在寄宿学校被罚站板凳而决不屈服的情节。
  我们都知道有各种各样的教育,对少年儿童来说,有一般性的教育,也有针对特殊对象的特殊教育。比如苏联当时就有过专门收留流浪少年(而且多半至少有轻微犯罪记录)的学校,在这方面有着杰出成就的教育家马卡连科还曾从切身体验里提炼出了一部作品《教育诗》,这部介于报告文学与长篇小说之间的著作在上世纪中叶曾在中国产生很大影响,直接有益于当时中国工读学校的教育。因为这种对特殊学童的教育与对一般学童的教育具有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上的共性,所以当时几乎所有从事一般性教育的中小学教师也都读过《教育诗》,并从中受到过不同程度的启发。这部如今看来已经老掉牙,而且被人们几乎遗忘的著作,其中有很重要的一个教育思想,就是一定要尊重被教育者。尊重什么?尊重其人格--除了统一的人格外,也一定要包括每一学童互不相同的个性。尽管苏联已不复存在,但我以为马卡连科的这部《教育诗》仍应再版,仍可作为与德吕佛的《四百击》等作品并列的参考资料。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我的心理保健操第2节:皱皮苹果第3节:譬如朝露第4节:春水浴心
第5节:心灵百叶窗第6节:一把米有多少粒第7节:这朵花儿叫喜欢第8节:云锦满心湖
第9节:镟出自己的小木梨第10节:长吻蜂第11节:别临时摆动舌尖第12节:香槟玫瑰
第13节:淡黄的银杏第14节:亲近牛筋草第15节:康熙开心果第16节:碰头食
第17节:勇对平淡第18节:从今不怵这只杯第19节:顾影自赏第20节:栽棵自己的树
第21节:装满自己的碗第22节:半拉西瓜第23节:迈过本命年的“坎儿”第24节:我的绿宝石
第   [I]   [II]   III   [IV]   [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