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史 》 後漢書 》
捲七十九下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
范晔 Fan Ye
李賢 Li Xian
《前書》魯人申公受《詩》於浮丘伯,為作詁訓,是為《魯詩》;齊人轅固生亦傳《詩》,是為《齊詩》;燕人韓嬰亦傳《詩》,是為《韓詩》:三傢皆立博士。趙人毛萇傳《詩》,是為《毛詩》,未得立。
高詡字季回,平原般人也。般音卜滿反。曾祖父嘉,以魯詩授元帝,仕至上𠔌太守。父容,少傳嘉學,哀平閑為光祿大夫。
詡以父任為郎中,世傳《魯詩》。以信行清操知名。王莽篡位,父子稱盲,逃,不仕莽世。光武即位,大司空宋弘薦詡,徵為郎,除符離長。符離,縣,故城在今徐州符離縣東也。去官,後徵為博士。建武十一年,拜大司農。在朝以方正稱。十三年,卒官,賜錢及頤田。
包鹹字子良,會稽麯阿人也。麯阿今潤州縣。少為諸生,受業長安,師事博士右師細君,姓右師。習《魯詩》、《論語》。王莽末,去歸鄉裏,於東海界為赤眉賊所得,遂見拘執。十餘日,鹹晨夜誦經自若,賊異而遣之。因住東海,立精捨講授。光武即位,乃歸鄉裏。太守黃讜署戶曹史,欲召鹹入授其子。鹹曰:“禮有來學,而無往教。”《禮記》曰“禮聞來學,不聞往教”也。讜遂遣子師之。
舉孝廉,除郎中。建武中,入授皇太子《論語》,又為其章句。拜諫議大夫、侍中、右中郎將。永平五年,遷大鴻臚。每進見,錫以幾杖,入屏不趨,贊事不名。經傳有疑,輒遣小黃門就捨即問。
顯宗以鹹有師傅恩,而素清苦,常特賞賜珍玩束帛,奉祿增於諸卿,鹹皆散與諸生之貧者。病篤,帝親輦駕臨視。八年,年七十二,卒於官。
子福,拜郎中,亦以《論語》入授和帝。
魏應字君伯,任城人也。少好學。建武初,詣博士受業,習《魯詩》。閉門誦習,不交僚黨,京師稱之。後歸為郡吏,舉明經,除濟陰王文學。以疾免官,教授山澤中,徒衆常數百人。永平初,為博士,再遷侍中。十三年,遷大鴻臚。十八年,拜光祿大夫。建初四年,拜五官中郎將,詔入授千乘王伉。
應經明行修,弟子自遠方至,著錄數千人。肅宗甚重之,數進見,論難於前,特受賞賜。時會京師諸儒於白虎觀,講論《五經》同異,使應專掌難問,侍中淳於恭奏之,帝親臨稱製,如石渠故事。明年,出為上黨太守,徵拜騎都尉,卒於官。
伏恭字叔齊,琅邪東武人,司徒湛之兄子也。湛弟黯,字稚文,以明《齊詩》,改定章句,作《解說》九篇,位至光祿勳,無子,以恭為後。
恭性孝,事所繼母甚謹,少傳黯學,以任為郎。建武四年,除劇令。視事十三年,以惠政公廉聞。青州舉為尤異,太常試經第一,拜博士,遷常山太守。敦修學校,教授不輟,由是北州多為伏氏學。永平二年,代梁鬆為太僕。四年,帝臨辟雍,於行禮中拜恭為司空,儒者以為榮。
初,父黯章句繁多,恭乃省減浮辭,定為二十萬言。在位九年,以病乞骸骨罷,詔賜千石奉以終其身。十五年,行幸琅邪,引遇如三公儀。建初二年鼕,肅宗行饗禮,以恭為三老。年九十,元和元年卒,賜葬顯節陵下。
子壽,官至東郡太守。
任末字叔本,蜀郡繁人也。繁,縣,故城在今益州新繁縣北。少習《齊詩》,遊京師,教授十餘年。友人董奉德於洛陽病亡,末乃躬推鹿車,載奉德喪緻其墓所,由是知名。為郡功曹,辭以病免。後奔師喪,於道物故。臨命,來兄子造曰:“必致我屍於師門,使死而有知,魂靈不慚;如其無知,得土而已。”造從之。
景鸞字漢伯,廣漢梓潼人也。少隨師學經,涉七州之地。能理《齊詩》、《施氏易》,兼受《河洛圖緯》,作《易說》及《詩解》,文句兼榷河洛》,以類相從,名為《交集》。又撰《禮內外記》,號曰《禮略》。又抄風角雜書,列其占驗,作《興道》一篇。及作《月令章句》。凡所著述五十餘萬言。數上書陳救災變之術。州郡闢命不就。以壽終。
薛漢字公子,淮陽人也。世習《韓詩》,父子以章句著名。漢少傳父業,尤善說災異讖緯,教授常數百人。建武初,為博士,受詔校定圖讖。當世言《詩》者,推漢為長。永平中,為千乘太守,政有異跡。後坐楚事辭相連,下獄死。弟子犍為杜撫、會稽澹臺敬伯、鉅鹿韓伯高最知名。
杜撫字叔和,犍為武陽人也。少有高才。受業於薛漢,定《韓詩章句》。後歸鄉裏教授。沉靜樂道,舉動必以禮。弟子千餘人。後為驃騎將軍東平王蒼所闢,及蒼就國,掾史悉補王官屬,未滿歲,皆自劾歸。時撫為大夫,不忍去,蒼聞,賜車馬財物遣之。闢太尉府。建初中,為公車令,數月卒官。其所作《詩題約義通》,學者傳之,曰《杜君法》雲。
召馴字伯春,九江壽春人也。曾祖信臣,元帝時為少府。《前書》信臣字翁卿,為南陽太守,吏人親愛,號曰“召父”。父建武中為捲令,捲,縣,屬滎陽郡。捲音丘圓反。俶儻不拘小節。
馴少習《韓詩》,博通書傳,以志義聞,鄉裏號之曰“德行恂恂召伯春”。纍仕州郡,闢司徒府。建初元年,稍遷騎都尉,侍講肅宗。拜左中郎將,入授諸王。帝嘉其義學,恩寵甚崇。出拜陳留太守,賜刀劍錢物。元和二年,入為河南尹。章和二年,代任隗為光祿勳,卒於官,賜災塋陪園陵。
孫休,位至青州刺史。
楊仁字文義,巴郡閬中人也。建武中,詣師學習《韓詩》,數年歸,靜居教授。仕郡為功曹,舉孝廉,除郎。太常上仁經中博士,上音時掌反,下同。仁自以年未五十,不應舊科,《漢官儀》曰:“博士限年五十以上。”上府讓眩
顯宗特詔補北宮衛士令,《漢官儀》曰:“北宮衛士令一人,秩六百石。”引見,問當世政跡。仁對以寬和任賢,抑黜驕戚為先。又上便宜十二事,皆當世急務。帝嘉之,賜以縑錢。
及帝崩,時諸馬貴盛,各爭欲入宮。仁被甲持戟,嚴勒門衛,莫敢輕進者。肅宗既立,諸馬共譖仁刻峻,帝知其忠,愈善之,拜什邡令。今益州什邡縣也,音十方。寬惠為政,勸課掾史弟子,悉令就學。其有通明經術者,顯之右署,右署,上司。或貢之朝,由是義學大興。墾田千餘頃。行兄喪去官。
後闢司徒桓虞府。掾有宋章者,貪奢不法,仁終不與交言同席,時人畏其節。後為閬中令,卒於官。
趙曄字長君,會稽山陰人也。少嘗為縣吏,奉檄迎督郵,曄恥於廝役,遂棄車馬去。到犍為資中,資中,縣名,今資州資陽縣。詣杜撫受《韓詩》,究竟其術。積二十年,絶問不還,傢為發喪製服。撫卒乃歸。州召補從事,不就。舉有道。卒於傢。
曄著《吳越春秋》、《詩細歷神淵》。蔡邕至會稽,讀詩細而嘆息,以為長於《論衡》。邕還京師,傳之,學者鹹誦習焉。
時山陽張匡,字文通。亦習《韓詩》,作章句。後舉有道,博士徵,不就。卒於傢。
衛宏字敬仲,東海人也。少與河南鄭興俱好古學。
初,九江謝曼卿善《毛詩》,乃為其訓。宏從曼卿受學,因作《毛詩序》,善得《風雅》之旨,於今傳於世。後從大司空杜林更受《古文尚書》,為作《訓旨》。時濟南徐巡師事宏,後從林受學,亦以儒顯,由是古學大興。光武以為議郎。
宏作《漢舊儀》四篇,以載西京雜事;又著賦、頌、誄七首,皆傳於世。
中興後,鄭衆、賈逵傳《毛詩》,後馬融作《毛詩傳》,鄭玄作《毛詩》箋。箋,薦也,薦成毛義也。張華博物志曰“鄭註毛詩曰箋,不解此意。或云毛公嘗為北海相,玄是郡人,故以為敬雲。”
《前書》魯高堂生,漢興傳《禮》十七篇。後瑕丘蕭奮以授同郡後蒼,蒼授梁人戴德及德兄子聖、沛人慶普。德字近君。聖字次君。普字孝公。於是德為大戴禮,聖為《小戴禮》,普為《慶氏禮》,三傢皆立博士。孔安國所獻《禮》古經五十六篇及《周官經》六篇,前世傳其書,未有名傢。中興已後,亦有《大、小戴博士》,雖相傳不絶,然未有顯於儒林者。建武中,曹充習慶氏學,傳其子褒,遂撰《漢禮》,事在《褒傳》。
董鈞字文伯,犍為資中人也。習《慶氏禮》。事大鴻臚王臨。元始中,舉明經,遷廩犧令,《前書》平帝元始五年,舉明經。《漢官儀》曰:“廩犧令一人,秩六百石。”病去官。建武中,舉孝廉,闢司徒府。
鈞博通古今,數言政事。永平初,為博士。時草創五郊祭祀,《續漢志》曰:“永平中,以《禮儀讖》及《月令》有五郊迎氣,因采元始中故事,兆五郊於洛陽四方,中兆在未,壇皆三尺。”及宗廟禮樂,威儀章服,輒令鈞參議,多見從用,當世稱為通儒。纍遷五官中郎將,常教授門生百餘人。後坐事左轉騎都尉。年七十餘,卒於傢。
中興,鄭衆傳《周官經》,後馬融作《周官傳》,授鄭玄,玄作《周官註》。玄本習《小戴禮》,後以古經校之,取其義長者,故為鄭氏學。玄又註小戴所傳《禮記》四十九篇,通為《三禮》焉。
《前書》齊鬍母子都傳《公羊春秋》,授東平嬴公,嬴公授東海孟卿,孟卿授魯人眭孟,眭孟授東海嚴彭祖、魯人顔安樂。彭祖為《春秋》嚴氏學,安樂為《春秋》顔氏學,《前書》彭祖字公子。安樂字翁孫。安樂即眭孟姊子也。又瑕丘江公傳《𠔌梁春秋》,三傢皆立博士。梁太傅賈誼為《春秋左氏傳訓詁》,授趙人貫公。
丁恭字子然,山陽東緡人也。東緡,今兗州金鄉縣。習《公羊嚴氏春秋》。恭學義精明,教授常數百人,州郡請召不應。建武初,為諫議大夫、博士,封關內侯。十一年,遷少府。諸生自遠方至者,著錄數千人,當世稱為大儒。太常樓望、侍中承宮、長水校尉樊鰷等皆受業於恭。二十年,拜侍中祭酒、騎都尉,與侍中劉昆俱在光武左右,每事咨訪焉。卒於官。
周澤字稚都,北海安丘人也。少習《公羊嚴氏春秋》,隱居教授,門徒常數百人。建武末,闢大司馬府,署議曹祭酒。數月,徵試博士。中元元年,遷黽池令。奉公剋己,矜恤孤羸,吏人歸愛之。永平五年,遷右中郎將。十年,拜太常。
澤果敢直言,數有據爭。後北地太守廖信廖音力吊反。坐貪穢下獄,沒入財産,顯宗以信臧物班諸廉吏,唯澤及光祿勳孫堪、大司農常衝特蒙賜焉。是時京師翕然,在位者鹹自勉勵。
堪字子稚,河南緱氏人也。明經學,有志操,清白貞正,愛士大夫,然一毫未嘗取於人,以節介氣勇自行。王莽末,兵革並起,宗族老弱在營保閑,堪常力戰陷敵,無所回避,數被創刃,宗族賴之,郡中鹹服其義勇。
建武中,仕郡縣。公正廉潔,奉祿不及妻子,皆以供賓客。及為長吏,所在有跡,為吏人所敬仰。喜分明去就。嘗為縣令,謁府,趨步遲緩,門亭長譴堪禦吏,堪便解印綬去,不之官。後復仕為左馮翊,坐遇下促急,司隸校尉舉奏免官。數月,徵為侍御史,再遷尚書令。永平十一年,拜光祿勳。
堪清廉,果於從政,數有直言,多見納用。十八年,以病乞身,為侍中騎都尉,卒於官。堪行類於澤,故京師號曰“二稚”。
十二年,以澤行司徒事,如真。澤性簡,忽威儀,頗失宰相之望。數月,復為太常。清潔循行,盡敬宗廟。常臥疾齋宮,其妻哀澤老病,窺問所苦。澤大怒,以妻幹犯齋禁,遂收送詔獄謝罪。當世疑其詭激。時人為之語曰:“生世不諧,作太常妻,一歲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齋。”《漢官儀》此下云“一日不齋醉如泥”。十八年,拜侍中騎都尉。後數為三老五更。建初中致仕,卒於傢。
鐘興字次文,汝南汝陽人也。少從少府丁恭受《嚴氏春秋》。恭薦興學行高明,光武召見,問以經義,應對甚明。帝善之,拜郎中,稍遷左中郎將。詔令定《春秋》章句,去其復重,復音復。重音直容反。以授皇太子。又使宗室諸侯從興受章句。封關內侯。興自以無功,不敢受爵。帝曰:“生教訓太子及諸王侯,非大功邪?”興曰:“臣師丁恭。”於是復封恭,而興遂固辭不受爵,卒於官。
甄宇字長文,北海安丘人也。清靜少欲。習《嚴氏春秋》,教授常數百人。建武中,為州從事,徵拜博士,《東觀記》曰:“建武中每臘,詔書賜博士一羊。羊有大小肥瘦。時博士祭酒議欲殺羊分肉,又欲投鈎,宇復恥之。宇因先自取其最瘦者,由是不復有爭訟。後召會,問‘瘦羊博士’所在,京師因以號之。”稍遷太子少傅,卒於官。
傳業子普,普傳子承。承尤篤學,未嘗視傢事,講授常數百人。諸儒以承三世傳業,莫不歸服之。建初中,舉孝廉,卒於梁相。子孫傳學不絶。
樓望字次子,陳留雍丘人也。少習《嚴氏春秋》。操節清白,有稱鄉閭。建武中,趙節王栩光武叔父趙王良之子,謚曰節。聞其高名,遣使賫玉帛請以為師,望不受。後仕郡功曹。永平初,為侍中、越騎校尉,入講省內。十六年,遷大司農。十八年,代周澤為太常。建初五年,坐事左轉太中大夫,後為左中郎將。教授不倦,世稱儒宗,諸生著錄九千餘人。年八十,永元十二年,卒於官,門生會葬者數千人,儒傢以為榮。
程曾字秀升,豫章南昌人也。受業長安,習《嚴氏春秋》,積十餘年,還傢講授。會稽顧奉等數百人常居門下。著書百餘篇,皆《五經》通難,又作《孟子章句》。建初三年,舉孝廉,遷海西令,卒於官。
張玄字君夏,河內河陽人也。少習《顔氏春秋》,兼通數傢法。建武初,舉明經,補弘農文學,遷陳倉縣丞。清淨無欲,專心經書,方其講問,乃不食終日。及有難,輒為張數傢之說,令擇從所安。諸儒皆伏其多通,著錄千餘人。
玄初為縣丞,嘗以職事對府,不知官曹處,吏白門下責之。時右扶風琅邪徐業,亦大儒也,聞玄諸生,試引見之,與語,大驚曰:“今日相遭,真解蒙矣1遭,逢也。遂請上堂,難問極日。
後玄去官,舉孝廉,除為郎。會《顔氏》博士缺,玄試策第一,拜為博士。居數月,諸生上言玄兼說嚴氏、冥氏,不宜專為《顔氏》博士。光武且令還署,未及遷而卒。
李育字元春,扶風漆人也。漆,縣,今豳州辛平縣。少習《公羊春秋》。沉思專精,博覽書傳,知名太學,深為同郡班固所重。固奏記薦育於驃騎將軍東平王蒼,由是京師貴戚爭往交之。州郡請召,育到,輒辭病去。
常避地教授,門徒數百。頗涉獵古學。嘗讀《左氏傳》,雖樂文采,然謂不得聖人深意,以為前世陳元、範升之徒更相非折,折,難也,音之舌反。而多引圖讖,不據理體,於是作《難左氏義》四十一事。
建初元年,衛尉馬廖舉育方正,為議郎。後拜博士。四年,詔與諸儒論《五經》於白虎觀,育以《公羊》義難賈逵,往返皆有理證,最為通儒。
再遷尚書令。及馬氏廢,建初八年,順陽侯馬廖子豫為步兵校尉,坐投書怨謗,豫免,廖歸國。見《馬援傳》。育坐為所舉免歸。歲餘復徵,再遷侍中,卒於官。
何休字邵公,任城樊人也。樊,縣,故城在今兗州瑕丘縣西南。父豹,少府。休為人質僕訥口,而雅有心思,精研《六經》,世儒無及者。以列卿子詔拜郎中,非其好也,辭疾而去。不仕州郡。進退必以禮。
太傅陳蕃闢之,與參政事。蕃敗,休坐廢錮,乃作《春秋公羊解詁》,《博物志》曰:“何休註《公羊》雲‘何氏學’,有不解者,或答曰‘休謙辭受學於師,乃宣此義不出於己’。”此言為允也。覃思不窺門,十有七年。又註訓《孝經》、《論語》、風角七分,皆經緯典謨,不與守文同說。又以《春秋》駁漢事六百餘條,妙得《公羊》本意。休善歷算,與其師博士羊弼,追述李育意以難二傳,作《公羊墨守》、言《公羊》之義不可攻,如墨翟之守城也。《左氏膏肓》、《𠔌梁廢疾》。
黨禁解,又闢司徒。群公表休道術深明,宜侍帷幄,幸臣不悅之,乃拜議郎,屢陳忠言。再遷諫議大夫,年五十四,光和五年卒。
服虔字子慎,初名重,又名衹,後改為虔,河南滎陽人也。少以清苦建志,入太學受業。有雅纔,善著文論,作《春秋左氏傳解》,行之至今。又以《左傳》駁何休之所駁漢事六十條。舉孝廉,稍遷,中平末,拜九江太守。免,遭亂行客,病卒。所著賦、碑、誄、書記、連珠、九憤,凡十餘篇。
潁容字子嚴,陳國長平人也。長平,縣,故城在今陳州西北。博學多通,善《春秋左氏》,師事太尉楊賜。郡舉孝廉,州闢,公車徵,皆不就。初平中,避亂荊州,聚徒千餘人。劉表以為武陵太守,不肯起。著《春秋左氏條例》五萬餘言,建安中卒。
謝該字文儀,南陽章陵人也。善明《春秋左氏》,為世名儒,門徒數百千人。建安中,河東人樂詳條《左氏》疑滯數十事以問,該皆為通解之,名為《謝氏釋》,行於世。《魏略》曰:“詳字文載,少好學,聞謝該善《左氏傳》,乃從南陽步涉詣許,從該問疑難諸要。今《左氏樂氏問》七十二事,詳所撰也。杜畿為太守,署詳文學祭酒。黃初中,徵拜博士。時有博士十餘人,學多褊狹,又不熟悉,徵詳五業並授。其或質難不解,詳無慍色,以杖畫地,牽譬引類,至忘寢食也。”
仕為公車司馬令,以父母老,托疾去官。欲歸鄉裏,會荊州道斷,不得去。少府孔融上書薦之曰:“臣聞高祖創業,韓、彭之將徵討暴亂,陵賈、叔孫通進說《詩書》。陵賈為太中大夫,時時前說稱《詩書》,著書十二篇,每奏一篇,高祖未嘗不稱善。叔孫通為高祖製禮儀。並見《前書》。光武中興,吳、耿佐命,範升、衛宏修述舊業,故能文武並用,成長久之計。陛下聖德欽明,同符二祖,勞謙厄運,三年乃歡。《史記》:“高宗諒闇,三年不言,言乃歡。”時靈帝崩後,獻帝居諒闇,初釋服也。今尚父鷹揚,方叔翰飛,尚父,太公也。《毛詩》曰:“維師尚父,時惟鷹揚。”又曰:“方叔聭止,其車三千。鴥彼飛隼,翰飛戾天。”註云:“方叔,卿士,命為將也。聭,臨也。鴥,急疾之貌也。飛乃至天,喻士卒至勇,能深入攻敵。”王師電鷙,群兇破殄,始有櫜弓臥鼓之次,《毛詩》曰:“載櫜弓矢。”櫜所以盛弓。言今太平,櫜弓臥鼓,不用徵伐,故須賢人也。宜得名儒,典綜禮紀。竊見故公車司馬令謝該,體曾、史之淑性,曾參、史魚。兼商、偃之文學,卜商、言偃也。《論語》曰:“文學則子遊、子夏。”博通群蓺,周覽古今,物來有應,事至不惑,清白異行,敦悅道訓。求之遠近,少有疇匹。若乃巨骨出吳,《史記》曰:“吳伐越,隳會稽,得骨節專車。吳使使問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緻群神於會稽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僇之,其節專車,此為大也。’”隼集陳庭,《史記》曰:“有隼集於陳庭而死,楛矢貫之,石砮矢長尺有咫。陳湣公使問仲尼,仲尼曰:‘隼來遠矣,此肅慎之矢也。昔武王剋商,通道九夷百蠻,使各以其方賄來貢,於是肅慎貢楛矢石砮,長尺有咫。先王以分大姬,配虞鬍公而封諸陳。’試求之故府,果得之。”黃能入寢,《左傳》曰:“鄭子産聘於晉,晉侯有疾,韓宣子曰:‘寡君寢疾,於今三月矣。今夢黃能入於寢門,其何厲鬼邪?’對曰:‘昔堯殛鯀於羽山,其神化為黃能,以入羽泉,實為夏郊,三代祀之。晉為盟主,其或者未之祀也?’韓子祀夏郊,晉侯有閑。”亥有二首,《左傳》:“晉悼夫人食輿人之城杞者,絳縣人或年長矣,無子,而往與於食。有與疑年,使之年,曰:‘臣小人也,不知紀年。臣生之歲,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於今,三之一也。’吏走問諸朝。師曠曰:‘魯叔仲惠伯會郄成子於承匡之歲也,七十三年矣。’史趙曰:‘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是其日數也。’士文伯曰:‘然則二萬六千六百有六旬也。’”杜註云:“‘亥’字二畫在上,並三六為身,如算之六也。”非夫洽聞者,莫識其端也。雋不疑定北闕之前,《前書》昭帝時,有男子成方遂詣北闕,自稱衛太子。丞相、御史、二千石至者並莫敢發言,京兆尹雋不疑後到,叱從吏收縛。或曰:“是非未可知?”不疑曰:“諸君何患於衛太子?昔蒯聵違命出奔,輒距而不納,《春秋》是之。衛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來自詣,此罪人也。”遂送詔獄。天子與大將軍霍光聞而嘉之,曰“公卿大臣當用經術,明於大義”也。夏侯勝辯常陰之驗,然後朝士益重儒術。《前書》曰,昌邑王嗣立,數出,勝當乘輿車前諫曰:“天久陰不雨,臣下有謀上者,陛下欲何之?”王怒,謂勝為妖言,縛以屬吏。吏白霍光。是時光與張子孺謀欲廢王,光讓子孺,以為泄,子孺實不泄,召問勝,對言“在《洪範》”。光、子孺以此益重儒術士。今該實卓然比跡前列,閑以父母老疾,棄官欲歸,道路險塞,無由自緻。猥使良纔抱樸而逃,逾越山河,沉淪荊楚,所謂往而不反者也。《韓詩外傳》曰:“山林之士為名,故往而不能反也。朝廷之士為祿,故入而不能出。”後日當更饋樂以釣由餘,剋像以求傅說,豈不煩哉?史記曰:“由餘,其先晉人也,亡入戎,能晉言。戎王聞繆公賢,故使由餘觀秦。秦繆公示以宮室積聚。由余曰:‘使鬼為之,則勞神矣;使人為之,亦苦人矣。’繆公退而問內史廖曰:‘孤聞鄰國有聖人,敵國之憂也。今由餘寡人之害,將柰何?’廖曰:‘戎王處僻,未聞中國之聲,君試遺以女樂,以奪其志;為由餘請,以疏其閑;留而莫遣,以失其期。戎王怪之,必疑由餘。君臣有閑,乃可慮也。’乃令內史廖以女樂二八遺戎王,戎王受而說之。由餘數諫不聽,繆公又數使人閑要由餘,由餘遂去降秦。”臣愚以為可推錄所在,召該令還。楚人止孫卿之去國,劉嚮《孫卿子後序》所論孫卿事曰:“卿名況,趙人也。楚相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或謂春申君曰:‘湯以七十裏,文王以百裏。孫卿賢者,今與之百裏地,楚其危乎/春申君謝之。孫卿去之趙,後客或謂春申君曰:‘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魯入齊,魯弱而齊強,故賢者所在,君尊國安。今孫卿天下賢人,所去之國其不安乎/春申君使人聘孫卿,乃還,復為蘭陵令。”漢朝追匡衡於平原,《前書》匡衡為平原文學,長安令楊興薦之於車騎將軍史高,曰:“衡材智有餘,經學絶倫,但以無階朝廷,故隨牒在遠方。將軍試召置幕府,貢之朝廷,必為國器。”高然其言,闢衡為議曹史,薦衡於帝,帝以為郎中。尊儒貴學,惜失賢也。”書奏,詔即徵還,拜議郎。以壽終。
建武中,鄭興、陳元傳《春秋左氏》學。時尚書令韓歆上疏,欲為《左氏》立博士,範升與歆爭之未决,陳元上書訟《左氏》,遂以魏郡李封為《左氏》博士。後群儒蔽固者數廷爭之。及封卒,光武重違衆議,而因不復補。
許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性淳篤,少博學經籍,馬融常推敬之,時人為之語曰:“《五經》無雙許叔重。”為郡功曹,舉孝廉,再遷除洨長。卒於傢。洨音侯交反。
初,慎以《五經》傳說臧否不同,於是撰為《五經異義》,又作《說文解字》十四篇,皆傳於世。
蔡玄字叔陵,汝南南頓人也。學通《五經》,門徒常千人,其著錄者萬六千人。徵闢並不就。順帝特詔徵拜議郎,講論《五經》異同,甚合帝意。遷侍中,出為弘農太守,卒官。
論曰:自光武中年以後,幹戈稍戢,專事經學,自是其風世篤焉。其服儒衣,稱先王,儒服為章甫之冠,縫掖之衣也。《禮記》曰:“言必則古昔,稱先王。”遊庠序,聚橫“橫”又作“黌”。塾者,蓋布之於邦域矣。若乃經生所處,不遠萬裏之路,經生謂博士也。就之者不以萬裏為遠而至也。精廬暫建,贏糧動有千百,精廬,講讀之捨。贏,擔負也。其耆名高義開門受徒者,編牒不下萬人,皆專相傳祖,莫或訛雜。至有分爭王庭,樹朋私裏,繁其章條,穿求崖穴,以合一傢之說。故楊雄曰:“今之學者,非獨為之華藻,又從而綉其鞶帨。”楊雄《法言》之文也。喻學者文煩碎也。鞶,帶也,字或作“幋”。《說文》曰:“幋,覆衣巾也。”音盤。帨,佩巾也,音稅。夫書理無二,義歸有宗,而碩學之徒,莫之或徙,無二,專一也。故通人鄙其固焉,又雄所謂“譊譊之學,各習其師”也。亦《法言》之文也。譊譊,諠也,音奴交反。且觀成名高第,終能遠至者,蓋亦寡焉,而迂滯若是矣。然所談者仁義,所傳者聖法也。故人識君臣父子之綱,傢知違邪歸正之路。
自桓、靈之閑,君道秕僻,秕,𠔌不成也。以喻政化之惡也。朝綱日陵,國隙屢啓,陵,陵遲也。自中智以下,靡不審其崩離;而權強之臣,息其窺盜之謀,謂閻忠勸皇甫嵩,令推亡漢而自立,嵩不從其言。豪俊之夫,屈於鄙生之議者,謂董卓欲大起兵,鄭泰止之,卓從其言。人誦先王言也,下畏逆順埶也。言政化雖壞,而朝久不傾危者,以經籍道行,下人懼逆順之埶。至如張溫、皇甫嵩之徒,功定天下之半,聲馳四海之表,俯仰顧眄,則天業可移,猶鞠躬昏主之下,狼狽折札之命,散成兵,就繩約,而無悔心。昏主謂獻帝也。札,簡也。折簡而召,言不勞重命也。繩約猶拘製也。謂溫及嵩並被徵而就拘製也。暨乎剝橈自極,人神數盡,《易·大過·卦》曰:“棟橈兇。”橈,折也。極,終也。言漢祚自終,人神之數荊橈音女教反。然後群英乘其運,世德終其祚。群英謂袁術、曹操之屬。代德終其祚謂曹丕即位,廢獻帝為山陽公,自廢至薨十四年,以壽終。跡衰敝之所由緻,而能多歷年所者,斯豈非學之效乎?跡猶尋也。言由有儒學,故能長久也。故先師垂典文,褒勵學者之功,篤矣切矣。不循《春秋》,至乃比於殺逆,其將有意乎!《史記》曰“為人君父而不通《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為人臣子而不通《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弒誅死之罪”也。
贊曰:斯文未陵,亦各有承。《論語》曰:“天之將喪斯文也。”言斯文未陵遲,故學者分門,各自承襲其傢業也。塗分流別,專門並興。精疏殊會,通閡相徵。千載不作,淵原誰澄?說經者,各自是其一傢,或精或疏,或通或閡,去聖既久,莫知是非。若千載一聖,不復作起,則泉原混濁,誰能澄之。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二十四史 |
|
|
捲一上光武帝紀第一上 | 捲一下光武帝紀第一下 | 捲二顯宗孝明帝紀第二 | 捲三肅宗孝章帝紀第三 | 捲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 | 捲五孝安帝紀第五 | 捲六孝順孝衝孝質帝紀第六 | 捲七孝桓帝紀第七 | 捲八孝靈帝紀第八 | 捲九孝獻帝紀第九 | 捲十上皇后紀第十上 | 捲十下皇后紀第十下 | 捲十一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 | 捲十二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 | 捲十三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 | 捲十四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 | 捲十五李王鄧來列傳第五 | 捲十六鄧寇列傳第六 | 捲十七馮岑賈列傳第七 | 捲十八吳蓋陳臧列傳第八 | 捲十九耿弇列傳第九 | 捲二十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 | 捲二十一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 | 捲二十二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