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 》 老俗事 》
第86節:民間花會瑣談(3)
周簡段 Zhou Jianduan
文會是各大廟會的慷慨贊助者與熱情的組織者,但最能烘托廟會氣氛的則非武會莫屬。舊京大小武會近百種,而最常見且必不可少者,僅十餘種而已。
每次走會,居首位者曰"開路"(亦稱耍鋼叉或舞鋼叉),演練時鋼叉上下翻騰,左右旋轉,銀光四射,響聲嘩然,大有逢山開路,不可阻擋的雄渾氣勢。
緊隨其後是"五虎棍",以勇猛、火暴見長,表演趙匡胤等與董傢五虎搏鬥的故事。因其師承不同又有"少林根"、"跟鬥棍"、"五路打虎"及"藤牌少林棍"之別。
繼之是"高蹺"。那十四副八十五釐米高的杉木腿子謂之"轄客木",象徵着山門前攔路的木柵。踩蹺者個個披紅挂緑,濃施粉黛,分別扮演漁樵、村婦、文武扇等人物;頻擊鑼鼓,盡情戲逗,翻滾跳躍,無一閃失。
步"高蹺"之後塵者,乃為"中幡"。凡練中幡之會友,皆彪形大漢。其幡高兩丈,面質為紅緞,上綉"晃動乾坤定太平"七個黑緞字,係於碗口粗的竹竿上,頂部綴以串串銅鈴及筒狀花傘,總共約四十斤。此物象徵廟前之幡桿。按空門舊觀,廟前幡桿平素衹有木桿聳立,誦經有所"悟"時,立即挂幡於桿上,以告四方。故表演中幡時,總以扔得高,立得穩為準則。尤其是路經牌樓時,必須竭力將中幡扔嚮半空中,使其逾越牌樓而落下。表演者跑過牌樓後,以肩部或肘部承接;偶有以前額承接者,則更為精彩;至於以雙手承接,雖美其名曰"懷中抱月",然實屬下乘也。正因其難,故舊京有"中幡怕過牌樓"之俚語。
中幡之後是"獅子會"。此會所耍之獅子以"太獅"(即大獅子)為主,"少獅"為輔。太獅是娘娘廟山門前左右一對石獅子的象徵。舊京獅子會以朝陽門外東壩的"大壩馬房堡子北門金鈴祖獅"最負盛名,這對自清代乾隆年間傳下來的青黃太獅,造型雄偉、兇猛,舞動起來精神抖擻,粗獷有力,節奏明快。它出動時,各路獅子都要閉目頷首,匍匐在地,為其讓路,因此而受皇封。
列於獅子會之後者,依次是"雙石頭"、"石鎖"、"杠子"、"花壇"、"吵子"、"杠箱"、"天平"(又名"蓮花落"或"什不閑")、"神膽"(即大鼓)。十三檔花會排列有序,督旗迎風招展,鑼鼓響徹雲天,綿延數裏。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1) | 第2節:序(2) | 第3節:'書春'的筆墨生涯 | 第4節:新春話年畫 | 第5節:北京人買年貨 | 第6節:北京人年關搪賬 | 第7節:門神挂錢窗戶花兒 | 第8節:平民之傢做年菜 | 第9節:佳餚美酒醉除夕 | 第10節:爆竹聲中一歲除 | 第11節:迎春福、祿、壽(1) | 第12節:迎春福、祿、壽(2) | 第13節:探親訪友話蒲包 | 第14節:北京人吃餃子 | 第15節:北京"雜拌兒" | 第16節:新春逛廠甸(1) | 第17節:新春逛廠甸(2) | 第18節:新春逛廠甸(3) | 第19節:新春逛廠甸(4) | 第20節:晚清官場拜年習尚 | 第21節:侗族春節習俗 | 第22節:春節話青田年糕 | 第23節:漫話"初五開市" | 第24節:元宵之夜燈如畫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