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 讲述历史老城:北京城的明朝往事   》 旧事重提袁崇焕(2)      万明 Mo Ming    张兆裕 Zhang Zhaoyu

  袁崇焕认为明军“战虽不足,守则有余”,要收复失地,必须先争取到一定的和平时间,以便厉兵秣马,积蓄力量。所以早在天启年间他就提出以议和作为缓兵的建议。明朝中央决策层最初表示同意,但很快反悔。但崇焕坚持己见,在获得崇祯皇帝信任后再次提出议和建议,史称“帝优诏答之”,同意他“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的战略构想。
  问题在于明朝的士大夫鉴于南宋的教训,无不以与“异类”议和为耻,不管议和的目的是什么,只要提出议和建议便会被视为秦桧式的卖国贼。在这种舆论的压力下,袁崇焕和后金的议和行动只限于皇帝和少数核心决策层人物知道,普通臣僚并不清楚。在朝野对袁崇焕“擅主和议”一片喊打时,崇祯当然不愿意背上和宋高宗赵构一样的昏君罪名,剩下的就只有让袁崇焕充当替罪羔羊了。可一心为皇帝分忧的袁崇焕至死也没有说穿此事。可敬?可悲?
  普通百姓冤枉他,手下同生共死的将士却不会被蒙蔽。袁崇焕死后,无人为他收尸(家属也被连坐处死),部下佘姓义士连夜盗走尸首,秘密安葬在广渠门内的广东义园,并立誓为其终生守墓,从此开始了佘家17代人的守墓史。
  直到乾隆年间,清朝政府才公布当年的决策内幕,袁崇焕的百年奇冤才告昭雪。佘家守墓也从此走出秘密状态,并先后建起祠堂等地面建筑。祠堂俗称佘家馆,南向,正房五间。每逢年节和祭日,佘家后人都要挂上袁崇焕的画像,香烛供奉。袁崇焕的墓建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原有坟丘,高约2米,墓前立有湖南巡抚吴荣光题写的“明袁大将军之墓”石碑及石拱桌。墓地周围以砖砌花墙,种植四季常青的松柏。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由于广东义园要迁至城外郊区,袁墓也在其中,后经著名爱国人士叶恭绰、李济琛、章士钊等联名上书毛泽东,吁请保护,后毛泽东亲笔复函并告当时的市长彭真说:“如无大碍,应予保存。”终于将袁墓及祠堂保存了下来并于1954年重修,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格局。原墓祠廊柱曾悬有康有为的对联:“自坏长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壮山河。”后增加了李济深撰《重修明督师袁崇焕祠墓》刻石等。
  1917年,广东人张伯祯在后来的龙潭湖公园东岸建起袁督师庙,坐西向东,面阔三间。庙堂内三间各自分隔,中门上的石门额书刻“袁督师庙”。门两旁石刻康有为作对联:“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两壁有《明袁督师庙记》、《袁督师庙碑记》、《佘义士墓志铬》等石刻。
  “文革”中,袁祠堂和墓、庙均遭遇受破坏。在2002年崇文区在实施危改过程中,决定对其进行大修,恢复历史原貌,以供后人瞻仰。修复后的祠堂内保留有当年袁崇焕的亲笔墨迹“听雨”。并聘请为袁崇焕守墓的佘家第17代后人佘幼芝老人为袁崇焕纪念馆的终身顾问。至今佘家依旧按时为袁崇焕祭奠。 (张金奎)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山东画报出版社
挥师北平忆徐达(1)挥师北平忆徐达(2)挥师北平忆徐达(3)迁都定鼎说朱棣(1)迁都定鼎说朱棣(2)入世异僧姚广孝(1)
入世异僧姚广孝(2)朱能地下犹护主(1)朱能地下犹护主(2)朱能地下犹护主(3)朱能地下犹护主(4)风华当年寻郑和(1)
风华当年寻郑和(2)黑山迷雾辨刚铁(1)黑山迷雾辨刚铁(2)黑山迷雾辨刚铁(3)法海壁画探李童(1)法海壁画探李童(2)
法海壁画探李童(3)名祠沧桑祭于谦(1)名祠沧桑祭于谦(2)名祠沧桑祭于谦(3)梦里登城话阮安(1)梦里登城话阮安(2)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