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86節:雪上加霜,宗室操戈徒嘆息(1)      劉緒義 Liu Xuyi

  10、雪上加霜,宗室操戈徒嘆息
  王子之亂
  此時,我們應該來看看周天子的情況了。
  與齊桓公同時的周王是東周的第五任天子周惠王。前面四位天子分別是周平王,周桓王(林),周莊王(佗),周僖王(鬍齊)。周惠王,名閬,乃周莊王之孫、周僖王(一作周釐王)之子。周惠王即位之初,東周內部發生了著名的"子頽之亂"。子頽是周襄王的叔叔,周莊王的庶子。
  過去宗周時期的周天子作為天下宗主,"禮樂徵伐自天子出",進入春秋之後,王室衰微,鄭莊公率先抵抗王師並射傷天子之後,周王室幾近名存實亡,天子權威一落千丈,"周之子孫日失其序"。這個時候周天子與諸侯之間的關係衹剩下一個魯國與他保持着親近的關係。然後就是這樣,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春秋》記載了諸侯間朝聘盟會共450次,其中魯國國君朝齊、晉、楚三國多達33次,而朝周天子僅僅衹有3次。後來,魯國大夫執政後,他們朝聘列國多達56次,朝周天子僅僅4次。相反,《左傳》記載周天子和王室的事跡筆墨不多,倒是突出了幾次"王子之亂"。甚至按慣例周天子駕崩與葬禮,一般都要通報諸侯的,但《春秋左傳》自魯桓公十五年載有周桓王崩,魯莊公載葬桓王之後,其它諸天子的崩與葬長時間不復見於《春秋》,這表明,王室衰弱到了無法與諸侯互通的地步。
  清馮李驊作《春秋左綉》一書,對周東遷之後十四王有過簡單的評述,他說:
  周十四王,都無甚昏虐,第忠厚之遺,過失之弱耳。然平王賵惠及仲,首昧匹嫡之訓;桓王助沃逐翼,全懵裂冠之戒,幹綱不正,宜繻葛之肆逆而無忌也;莊錫魯桓之命,而法漏於吞舟;僖列晉武為侯,而賞僭於竊國。積而至於子頽;惠猶不鑒,反令鄭逃首止之盟,而叔帶之釁不旋踵矣;襄王守匹夫之孝,自緻鄙汜之辱,顧始則告難齊桓,王人會洮而位以定。終則策命晉文,河陽下狩而名亦尊。知人則哲,庶幾近之;自顧及匡,王室無事;若乃定卻楚莊問鼎,王孫猶布周德之盛;簡命單、劉,會伐晉厲,猶假周室之威;無如靈王,生而有髭,虛有其表;景王多言,舉典徒托空言,以至心疾不瘳,已犧釀禍,悼猛不終;敬仍 杌,狄泉姑蕕,奔走不暇,賴晉始城成周,繼戌胥靡,迄於春秋猶然共主。
  事實上,馮李驊的說法一點不假,都有史實作證。如平王之昧,有"周鄭交質"為證;桓王之懵,有"繻葛之戰"為憑;莊王之法漏吞舟,有册封殺兄自立的魯桓公為證;僖王之僭賞,有承認麯沃代晉為諸侯為證。
  正因為天子尚且如此,因而,王室內部接而三連三地發生"王子之亂"。
  先說莊王時的王子剋之亂;公元前697年(魯桓公十八年),周桓王有三個兒子,太子佗,就是周莊王,王子成父,王子剋。三個兒子中最籠愛王子剋(《左傳》稱子儀),桓王病重,把王子剋托付給周公黑肩,意思是如果太子佗善終,就希望兄終弟及,傳位給王子剋。桓王死後,莊王即位,周公黑肩就想殺掉周莊王而立王子剋,與辛伯商量,辛伯嚮周公進諫,說:"並後、匹嫡、兩政、耦國,亂之本也。"什麽是"並後"?就是寵妾與王後地位相當;"匹嫡"就是把庶子的地位提升到太子一樣高;"兩政",就是二卿權力一樣大;"耦國"就是大城與國都一樣。但周公不聽。辛伯就把這件陰謀告辭了周莊王,周莊王與辛伯聯合起來先下手為強搶先一步殺了周公黑肩,王子剋出亡到燕國。王子成父避子剋之亂奔齊,並在管仲的推薦下做了齊國大夫,後又做子大司馬,成為齊國的國防防部長、首席將軍。《左傳》所載的這次"子剋之亂",揭開了春秋時期,卿、諸侯參與周王權政變的序幕。公元前693年夏天,周莊王為了籠絡齊國,要將女兒嫁給齊國國君。他讓魯桓公作媒,並派卿單伯先將女兒送至魯國。鼕天,姬佗又派臣榮叔赴魯,"賜命"(即册封)殺兄自立的魯桓公,魯桓公就派人將王姬嫁往齊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