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代 》 南明史 》
第二節 忠貞營等部湖南之役
顧誠 Gu Cheng
1648年(順治五年、永歷二年)四月十八日,堵胤錫領導馬進忠、王進纔部從駐地九溪衛(在今湖南慈利縣江埡西北)、永定衛(今湖南大庸縣)進攻常德,二十四日攻剋該城②。王進纔部進至辰州(府治在沅陵)所屬的官莊坪、白馬渡。清偏沅巡撫綫縉驚呼:“賊勢愈張,非獨常德一府失陷,而湖南、湖北百姓盡裹網巾,白布纏頭,擒殺縣佐,逼奪印信,公文阻隔,音信不通,大有可慮者。”①南明軍隊在四、五月間先後收復瀘溪、辰溪、黔陽、寧遠、新田、祁陽、安仁、耒陽、酃縣、城步、新寧、安化、江華、麻陽、東安等地。清辰常道戴國士見勢不妙,也以沅州(今湖南芷江)叛清歸明②。明保昌侯曹志建在五月二十一日攻剋道州後,會同郝永忠部圍攻藍山③。何騰蛟調集曹志建、焦璉、鬍一清、趙印癬盧鼎等部兵從七月十七日起圍攻永州(府治在零陵),到十一月初一日攻剋該城,擒殺清廣西巡撫李懋祖、廣西總兵餘世忠,清永州通判酈胤昌投河自盡④。衡州(今衡陽市)的清朝文武官員見明軍聲勢浩大,主動放棄衡州,撤至湘鄉、長沙扼守⑤。
何騰蛟、堵胤錫節制的各部明軍雖然趁清軍主力撤出湖南的時機,收復了湘西、湘南許多州縣,但除馬進忠的軍隊以外其他各部兵力較弱,而且各自為政,難於承擔收復湖南全境、東援江西的重任。一旦清軍主力再度入湘也不是對手。製輔堵胤錫有見及此,决定親自前往夔東邀請英勇善戰的忠貞營進軍湖南①。李赤心(即李過、李錦,隆武時封禦營挂竜虎將軍英興國侯)、高必正(即高一功)統率的忠貞營自1646年圍攻荊州被勒剋德渾部清軍擊敗後,退到川鄂交界的大山區休整,先在巴東縣平陽三壩駐紮,1647年(順治四年、永歷元年)四月內從巫山、巴東交界處渡過長江,“頭入施州衛(今湖北恩施),尾在建始縣”②。七月初一日,李赤心領兵“數十萬”東下一舉占領湖北彝陵③,九月即全營開至湖南常德。十月二十一日從常德進發,擊敗清總兵徐勇派來的援兵,二十四日收復益陽縣。十一月初一日分兵攻取湘潭、湘陰、衡山,初三日在湘潭擊敗清偏沅巡撫綫縉、總兵餘世忠部一萬餘人,占領該縣;初九日又攻剋湘鄉、衡山兩縣。至此,長沙府屬十二個州縣已經被明軍收復九座,衹剩下府附郭二縣長沙、善化(實際上就是長沙一城)和瀏陽仍為清軍據守,長沙成了孤註①。十一月十一日,李赤心、高必正親統將校數十名率領兵馬包圍長沙,“臨城四面攻打”,發“箭如雨,銃子落城中如雞卵,中人物皆斃”,五天五夜連番進攻,“掘城鑿洞”,志在必剋②。清偏沅巡撫綫縉、總兵徐勇據城頑抗,但部下兵丁衹有三千名,外無救援。徐勇在城頭督戰時,被李赤心一箭射倒城上③,攻剋長沙已經指日可待了。清朝湖南巡按吳達在給朝廷的奏疏中說:“一隻虎等賊於十一月十一日攻圍長沙,危在旦夕,幸衆將士血戰,方得保全。……長沙之圍雖十六日報解,而其勢益危”④;偏沅巡撫綫縉也說長沙“將至垂危”,十六日李赤心等大軍忽然“抱頭鼠竄”⑤。
這究竟是怎麽一回事呢?個中緣由清方守城文武官員以為己功自不待言,南明許多史籍也因為作者的政治偏見常加掩飾。實際情況是督師閣部何騰蛟同節制忠貞營的大學士堵胤錫由於政治主張不同大鬧矛盾,何騰蛟急於爭功,造成功虧一簣。上文說過,包括長沙在內的湖南大部分地區在1647年清孔有德等三王進攻下,何騰蛟統率的明軍望風而潰,他本人也逃到廣西。這次趁清軍主力撤退,收復湖南郡縣時,何騰蛟想把功勞據為己有,以蓋前愆,還在進攻永州的時候就多次給留守桂林大學士瞿式耜寫信誇口說:“衡、長功夫,俱在永州做就。”①可是,由於他指揮無能,進展緩慢,而忠貞營是製輔堵胤錫出面從夔東調來的,成了復湘主力,特別是眼看即將取得攻剋省會長沙的首功。於是,爭奪長沙戰功成為何騰蛟同堵胤錫矛盾的焦點。當忠貞營從常德揮師南下時,何騰蛟就寫信給堵胤錫說:“治生(何騰蛟的謙稱)與清大戰於嚴關日月橋,三王敗遁;進圍零陵(即永州),指日可下,各郡邑盡入掌中。聞忠貞諸盟駐節中湘,分取衡陽,則功又有所屬矣。近王(進纔)、馬(進忠)諸勳舉動甚是乖張,治生已有檄諭之矣,諒此輩必不負治生也。”堵胤錫讀信後不勝感慨,對兵部侍郎毛壽登說:“我等封疆之臣,罪且難贖,何公尚欲言功耶?”②魯可藻記:“初,忠貞至長沙攻城,已挖二窟,城內岌岌。騰蛟意:長沙自我失之,必自我復之。遂以忠貞援江,候調標鎮各營同進復長沙也。”③堵胤錫在忠貞營即將攻剋長沙時也不無得意地說:長沙自“督輔失之,我為復之,不亦善乎。”①何騰蛟聽到後妒意倍增,他竟不顧一切,以督師閣部的權力下令把即將攻下長沙的忠貞營調赴江西,表面理由是派他們解救被譚泰、何洛會部清軍包圍在南昌的金聲桓、王得仁;實際上是要讓自己直接節制的南明雜牌軍隊收復長沙。堵胤錫拗不過何騰蛟(他原是何的下級,何騰蛟又有留守大學士瞿式耜在朝廷內鼎力相助),被迫下令忠貞營於十一月十六日放棄即將攻剋的長沙,悵悵然帶兵東進。當時親見其事的汪輝記載:“何公自至湘,將一隻虎十三傢調往江西,馬進忠調下湘潭。”②長沙城裏的清軍逃脫了覆沒之災,趁解圍的機會四出搶糧,加固城守。何騰蛟拼湊的雜牌官軍戰鬥力既不強,又調度不靈,大部距長沙尚遠,以致坐失事機。如果何騰蛟稍有大臣度量,以國事為重,决不至於出此下策。當時的形勢很明顯,李赤心軍拿下長沙衹是指顧之間的事,一旦攻剋省會,湖南一省將迅速底定,南明不僅將有一個穩定的後方,而且趁屢勝的兵威東救江西,北取入湘門戶嶽州,整個戰局將大為改觀③。
②順治五年五月二十六日偏沅巡撫綫縉“為塘報常城失守事”揭帖,見《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六輯,第一五二—一五三頁。馬進忠攻剋常德的時間在南明人士的記載中常有錯誤,如錢秉鐙《所知錄》捲二記:“二年八月與北兵戰於麻河,大捷,斬首七千餘級,恢復常德,封鄂國公。”王夫之《永歷實錄》捲七《堵胤錫傳》說:“時方溽暑,進忠邀胤錫飲樹下,因步林塘間,見故墟有茂蔭清適,進忠曰:‘此可構一亭軒,坐銷餘暑。’遂指揮軍士墾基址,庀木石。胤錫大怒曰:‘終當老死此山乎?’進忠笑不應。翼日,日晏未起,樵蘇者歸報進忠已拔營出常德。”舊歷未過端午,何至於溽暑?錢秉鐙自稱聽了馬進忠部監軍毛壽登講述麻河戰役經過,王夫之是湖南人,不知道為什麽把四月間的事誤記為八月。
①上引順治五年五月二十六日偏沅巡撫綫縉揭帖。
②順治五年六月湖廣四川總督羅綉錦揭帖中說“道臣戴國士據報被賊擄去”,接着又說他“從賊”,還寫了一批招降清方官員的信件,見《明清檔案》第八册,A8—174號。魯可藻《嶺表紀年》在這年三月下記:“辰常□(虜)道戴國士反正於沅州。”
③順治五年六月湖廣四川總督羅綉錦“為匯報湖南失守州縣仰乞聖鑒事”揭帖,《明清檔案》第八册,A8—173號;參見同書A8—174號羅綉錦揭帖。
④瞿式耜《永城大捷疏》,見《瞿式耜集》第八十三—八十四頁;《解報餘世忠首級疏》,同書第九十七頁。《所知錄》捲二。參見順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三日偏沅巡撫袁廓宇題本,見《明清檔案》第二十九册,A29—83號。
⑤順治五年八月偏沅巡撫綫縉“為塘報大變事”揭帖,見《明清檔案》第九册,A9—44號。魯可藻《嶺表紀年》捲二記:“寶□(指寶慶清軍)亦走衡州。督師何騰蛟離衡僅五十裏,各□(虜)聚集衡城,先猶議守,少頃,盡搶衡城內外而散,惟王回子、張固山、李東鬥數□(虜)帶騎渡河,走長沙。”
①魯可藻《嶺表紀年》捲一記,永歷元年(1647)三月,“封總製忠貞營堵胤錫光化伯,並兼東閣大學士”。南明史書中因此簡稱他的官銜為“製輔”。
②順治四年七月湖廣四川總督羅綉錦“為恭報會殲逆渠並陳塘報情形仰祈聖鑒事”揭帖,見《明清檔案》第六册,A6—37號。
③順治五年八月湖北巡按王守履“為再報彝陵失守各官仰祈聖鑒事”揭帖,見《明清檔案》第九册,A9—48號。
①順治六年二月湖南巡按吳達“為察明長郡情形請補缺員事”揭帖,見《明清檔案》第十册,A10—41號。
②順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巡按湖南監察御史吳達“為孽賊被創,飲恨復仇,飛請救援事”揭帖,見《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六輯,第一六○—一六一頁。清孔有德委署的貴州巡撫彭而述當時正在長沙城內,他自稱“予與鎮、道、府登陴守禦兼六晝夜,……事在五年十一月初十至十六日”。見《讀史亭文集》捲十五《仕楚紀略》。
③魯可藻《嶺表紀年》捲二記,“□(虜)鎮徐勇立城上,赤心一箭中其骽”。《滿漢名臣傳》《徐勇傳》也說徐勇“中流矢僕,復蘇”,見黑竜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排印本,第四四二三頁。
④順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吳達揭帖。
⑤順治五年十二月偏沅巡撫綫縉“為逆賊合力攻圍,官兵奮勇殺退,懇祈敘錄事”揭帖,見《明清檔案》第九册,A9—183號,同件又見《明清史料》甲編,第六本,第五一五頁。
①瞿式耜《恢復大捷疏》,見《瞿式耜集》第九十九頁。
②計六奇《明季南略》捲十二《堵胤錫始末》。
③魯可藻《嶺表紀年》捲三;同書捲二也說:“督師何騰蛟入衡州,留鬍一青鎮守,遂下湘潭。與堵胤錫議:胤錫統忠貞援江,騰蛟統馬進忠及滇營、督標等恢星沙。”
①蒙正發《三湘從事錄》。
②汪輝《湘上癡脫離實錄》,見《希青亭集》。
③南明史籍的作者常出於偏見,把湖南戰役失敗的責任推到忠貞營身上,為何騰蛟開脫罪責。如錢秉鐙《藏山閣詩存》捲十《行朝集·悲湘潭》題下註云:“督師何公騰蛟圍長沙,垂破;忠貞營兵至,一時潰散。公不去,駐於湘潭,被執死之。”完全是顛倒黑白。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內容簡介 | 序論 | 凡例 | 第一章 明朝覆亡後的全國形勢 | 第二節 大順政權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失誤 | 第三節 吳三桂叛變與山海關之戰 | 第四節 清軍占領北京和大順軍西撤 | 第五節 畿南、山東、晉北地方官紳 | 第二章 弘光朝廷的建立 | 第二節 朱由崧的監國和稱帝 | 第三節 四鎮的形成和跋扈自雄 | 第四節 弘光朝廷內部黨爭的激化 | 第五節 清廷接管畿南、山東等地和 | 第六節 1644—1645年河南的形勢 | 第三章 弘光朝廷的偏安江淮 | 第二節清廷對南明弘光政權態度的變化 | 第三節 左懋第為首的北使團 | 第四節 弘光朝廷的軍政和財政 | 第五節 弘光朝廷的腐敗 | 第六節 清廷對大順和南明用兵策略的變化 | 第四章 大順政權的覆亡 | 第二節 陝北戰役和大順軍放棄西北 | 第三節 李自成的犧牲和大順政權的失敗 | 第五章 弘光政權的瓦解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