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类 》 讀史方輿紀要 》
捲七十一
顧祖禹 Gu Zuyu
◎四川六
◇潼川州東至順慶府三百五十裏,東南至重慶府九百裏,西至成都府漢州二百二十裏,西南至成都府簡州百八十裏,西北至成都府綿州百三十裏,北至保寧府劍州三百六十裏,東北至保寧府三百十五裏。自州治至布政司三百六十五裏,至江南江寧府七千二百六十五裏,至京師一萬二百六十五裏。
《禹貢》梁州地,後為蜀國地。秦屬蜀郡。漢屬廣漢郡。後漢因之。晉仍屬廣漢郡。宋置新城郡。齊因之。梁末置新州梁武陵王紀置。西魏改置昌城郡。隋初,郡廢。開皇末,改州曰梓州。大業初,曰新城郡。唐初,復曰梓州。天寶初,曰梓潼郡。乾元初,復為梓州先是,至德初,分置劍南、東川節度,其後分合不一。詳見州域形勢。五代因之朱梁乾化四年,王建改東川節度曰武德軍。宋仍曰梓州亦曰梓潼郡。《宋志》:乾德四年,改軍號曰靜戎軍。太平興國中,改曰靜安軍。端拱二年,曰東川節度。元豐三年,復曰劍南東川節度,本路安撫司治此。重和初,升為潼川府。元因之。明初,仍曰潼川府。洪武九年,降為州,以州治縣省入編戶六裏,直隸布政司,領縣七。今仍曰潼川州。
州左帶涪水,右挾中江,居水陸要衝,為劍南都會。後漢初,討公孫述,述使其將延岑悉兵拒廣漢及資中,岑彭使臧宮將降卒五萬從涪水上平麯拒之平麯,見合州定遠縣。或曰在州境。先主之入蜀也,諸葛武侯等分定州郡,略地至。劉裕伐譙縱,遣劉敬宣從墊江今合州轉戰至黃虎,縱悉衆拒之,不能剋也。既而遣朱齡石從外水取成都,而以別將從中水取廣漢中水,即綿水。廣漢,今漢州,以疑兵從內水嚮黃虎內水,即涪水。州實據涪水之上遊,從來有事蜀中者,用奇用正,不一其法。自唐季分兩川,東川與西川常為爭衡之地。顧彥暉敗滅於前,董璋覆亡於後。二子皆庸纔,故不足以有為耳。地居成都肘腋間,恆足以製西川之命。《志》雲:州有????水銅山之富,農桑果食之饒,山川綿衍,人物阜繁。州之形勝,甲於西南,有自來矣。
○廢縣今州治。漢縣,屬廣漢郡。後漢因之。晉省。劉宋復置。元嘉十年,賊程道養等兵敗,逃入山。山,即縣山也。尋分置北伍城縣為新城郡治。蕭齊因之。梁始置新州,並縣入伍城縣。西魏又改曰昌成,並置昌城郡。隋郡廢,尋為梓州治。大業初,改伍城曰縣,為新城郡治。唐仍為梓州治。宋、元因之。明初省。宋白曰:故城在縣南九十裏臨江,一名王城,蓋以江名也。一云,漢縣在今州西百裏,梁移今治。《城邑考》:州城,唐、宋以來故址,狀若蛇盤,與西川龜城對峙。前朝天順、成化中,修築,皆以石。又於城外鑿池,闊四丈,引西溪九麯水註於中。嘉靖初,湮廢,復加疏瀎,仍於城東築堤三十餘丈,以禦水害。城為門四,周九裏有奇。
涪城廢縣州西北五十裏。漢涪縣地,屬廣漢郡。晉、宋因之。蕭梁僑置始平縣及始平郡。西魏改郡曰涪城。後周又改曰安城郡。隋開皇初,郡廢,改縣曰安城。十六年,又改為涪城,縣屬綿州。劉句曰:東晉置始平郡,後魏改涪城郡及潼縣,隋改潼縣為涪城也。唐仍屬綿州。大歷十三年,改屬梓州。中和四年,東川帥楊師立拒命,舉兵屯涪城,西川帥陳敬遣高仁厚拒破之,即此。宋仍屬梓州。元至元二十年,並入縣。《志》雲:縣在綿州東南四十裏,蓋境相接也。
黃虎城在州北,涪水所經。晉時李氏據蜀,嘗置戍守於此。其後譙縱叛,亦置戍焉。義熙四年,劉裕使劉敬宣討縱,溯涪江而上,至黃虎,去成都五百裏。縱遣譙道福悉衆拒險,相持六十餘日,不得進而還。鬍氏雲:黃虎近涪城。或曰,當在今遂寧縣西北。○廢富國監,在州南九十裏。本縣新井????場,宋置監領之,後廢。《宋志》:梓州所領縣皆有????井,而最多者,涪城則二十七????井,縣則三十四????井,蓋置監領????稅也。或云,監蓋五代時所置。今有華池????課司,在州西三十裏。
○牛頭山州治西南二裏。形如伏牛,俯臨城郭,上有浮圖。州西三裏又有竜頂山,蜿蜒於牛頭山之後。又長平山,在州城北,岡隴延袤而平廣,因名。○東山,在州東四裏,涪江之左,修阜如長城,下顧州郭,有蘇公泉及石塔諸勝。《志》雲:州西五裏有三臺山,突起三級,狀若層臺。
五層山州北五十裏。一名天柱山,有重岡五層。又北十裏曰馬頭山,山勢昂起,形若馬首。又香積山,在州西北五十裏,北枕涪江。○靈臺山,在州南百裏,山形如臺,高聳雲漢。又望川山,在州南百二十裏,天晴日霽,登絶頂遙望西川。
○涪江在州城北。自綿州羅江縣流經州城西北,又東南流經州城東,歷射洪縣及遂寧縣,至重慶府合州,而合於嘉陵江。唐時曾以涪江逼近城,橫溢為患,乃鑿江東地別為新江,東北註,使水道與城相遠。至宋漸堙。往往修築長堤,以防衝嚙。慶元中,暴溢為患,提刑王勳度水所嚮,依江壖伐石為堤,由是橫流不至西嚙城址,謂之王公堤。至今以時修築。餘詳大川涪江。
江在州城西南。源自中江縣銅官山流至廢飛烏縣,會衆流繞牛頭山下,又東南經射洪縣,至遂寧縣界,而合於涪江。其合處謂之口。○桃花水,在州東三十裏流入涪江。又州城西有西溪流入江。
○張杷寨在州南。《九域志》:縣有張杷鎮。唐中和四年,高仁厚討東川帥楊師立,圍鹿頭關。師立將鄭君雄出兵掩擊,軍中驚,別將楊茂言走至張杷而還,仁厚斬之。或以為即此張杷也。又乾寧四年,王建攻梓州軍於張杷寨。即此。○楸林寨,在州北。唐乾寧二年,王建攻東川,顧彥暉拔其楸林寨是也。今為秋林馬驛。
平陽鄉在州西北。後漢岑彭討公孫述,分遣臧宮溯涪水而上,宮破延岑於瀋水,乘勝追北至平陽鄉。王元舉衆降,遂拔綿竹。酈道元曰:平陽鄉蓋在故綿竹境內。今由州境抵故綿竹,不過百餘裏。○皇華驛,在州治南。馬驛也。又州西六十裏有建寧馬驛,州北六十裏為秋林馬驛。又板橋,在州東南,道出遂寧。
射洪縣州南六十裏。西北至中江縣百七十裏,西南至成都府金堂縣百八十裏。漢廣漢、二縣地。西魏置射江縣。後周改曰射洪,屬昌城郡。隋屬梓州。唐、宋因之。今城周三裏,編戶三裏。
○廣漢廢縣縣東南百裏。漢縣,屬廣漢郡。《華陽國志》:高帝置廣漢郡,本治廣漢縣之繩鄉,後移治涪。是也。後漢因之。建武十一年,岑彭等伐公孫述,述悉兵廣漢、資中以拒漢,即此廣漢矣。三國漢嘗析置東廣漢郡於此。晉為廣漢郡治。永和中,改屬遂寧郡。《水經》:涪水自涪縣又南至小廣魏,與梓潼水合。酈道元註:小廣魏,即廣漢縣也。宋、齊因之。西魏廢。
德陽廢縣縣東南三十裏。本後漢析陰平縣置,在今竜安府東。晉太康中,移治於此,仍屬廣漢郡。永寧元年,李特攻廣漢,太守辛冉潰圍奔德陽,時廣漢仍治雒也。大安元年,詔以張微為廣漢太守,軍德陽,復為特所敗,特因置德陽郡,使其黨騫碩守之。二年,詔荊州刺史宗岱,建平太守孫阜帥水軍救羅尚於成都,阜為前鋒,進逼德陽,特遣李蕩等拒之。永和中,郡廢,改屬遂寧郡。宋、齊因之。西魏並入射洪縣。
通泉廢縣縣東北七十裏。蕭梁時置縣,並置西宕渠郡治焉。西魏改郡縣俱曰涌泉。隋郡廢,縣復曰通泉,屬梓州。唐、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省入射洪縣。又廢光漢縣,在廢通泉縣境。梁置,屬西宕渠郡。隋初,廢入通泉縣。《一統志》:通泉城在潼川州東百三十裏。
○金華山縣北二裏。上拂霄漢,下瞰涪江。又縣東七裏有武東山,亦高秀,以武水經其西而名。武水即水也。又玉屏山,在縣南十五裏。一名白崖山。遠望懸崖,皎如白雪,岩阜逶迤,宛類玉屏,亦曰懸岩山。
獨坐山縣東南二十裏。射江、涪江,左右合流,此山卓然孤立,因名。○通泉山,《寰宇記》雲:在通泉縣西北二十裏,東臨涪江,絶壁二百餘丈,水從山頂涌出,下註涪水,西魏因以涌泉名郡縣。
○涪江縣東北七裏。自州境流入,經獨坐山下,合於射江,又東南入遂寧縣界。又江,在縣北。自州境流入,經武東山下,又東南入遂寧縣界。
射江縣東南十五裏。源出劍州界,歷潼川東境,至獨坐山下合於涪江。《益州記》:婁僂灘東六裏有射江,西魏因置縣,土人訛江為洪,後周從俗,改縣為射洪雲。○大彌江,在縣東。源出劍州,經????亭縣流入境。又有小彌江,在縣北,下流皆註於涪江。
瀋水縣東南八十裏。後漢建武十一年,岑彭等討公孫述,別將臧宮從涪水上平麯,述將延岑盛兵瀋水以拒,宮擊破之,斬溺萬餘,逐北至平陽鄉。《水經註》:瀋水出廣漢縣,下入涪水。《寰宇記》:通泉縣北有瀋水,即臧宮破延岑處。○可波水,在縣東,流入????泉縣界,合梓潼水。又????井,在縣界。《宋志》:射洪縣有????井。又通泉縣有三鐵冶。
○九井驛在縣西。馬驛也。嘉靖中,自廣元改今屬。
中江縣州西百二十裏。北至綿州羅江縣六十裏,西北至漢州百裏。漢薑縣地。三國漢析置伍城縣,屬廣漢郡,尋廢。晉鹹寧四年,復置,仍屬廣漢郡。太康六年廢。七年復置。宋齊因之。後周置玄武郡治焉。隋開皇初,郡廢,改縣曰玄武,屬益州。仁壽初,增置凱州。大業初,州廢,仍屬蜀郡。唐武德初,屬益州。三年,改屬梓州。宋因之。大中祥符五年,改曰中江縣。今城周七裏,編戶五裏。
○伍城廢縣縣治南三裏。《華陽國志》:漢時立倉於此,發五萬人,尉部主之。晉鹹寧四年,因立五城縣,亦曰伍城,屬廣漢郡。寧康二年,時苻秦置寧州於墊江,以姚萇為刺史,晉將竺瑤等敗之,萇退屯五城。太元七年,桓衝遣將楊亮等攻蜀,拔伍城,進攻涪城。苻秦遣張蚝等救卻之。隋改曰玄武縣。唐元和初,劉闢以西川叛,高崇文討之,敗其衆於玄武。乾寧四年,王建攻東川,鳳翔帥李茂貞遣軍來救,建敗茂貞將李繼徽等於玄武。是也。《九域志》:玄武縣在梓州西九十裏。
飛烏廢縣在縣東南。舊《志》雲:古王城也,在梓州西南百三十裏。隋開皇中,置飛烏縣於此,屬新州,尋屬梓州,以飛烏山為名也。唐仍屬梓州。乾寧二年,王建攻東川,其將王宗侃略地至飛烏,為東川帥顧彥暉所擒。宋屬潼川府。元初廢入中江縣。○銅山廢縣,在縣西南九十裏。本飛烏縣地。唐貞觀二十三年,置鑄錢監。調露初,改置銅山縣,並析縣地益之,屬梓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年,並入中江縣。
○玄武山在縣城東南。澗中石多竜蛇狀,因名。聖水泉出焉。《九州要記》:山一名朱雀山,一名宜君山,又名大雄山。《華陽國志》:玄武山亦名三山,其山六屈三起。又天柱山,在城西南,山巒孤秀如柱。《志》雲:縣東南三裏有烽火山,諸葛武侯置烽火處也。又城東北有五城山,或曰晉以此名縣。
覆舟山縣西南三十裏。高五裏,山腹有風穴,人往視,則風起,甚至折木。《益州記》:覆船山中十五裏有七裏坂,一名羊腸坂,屈麯壁立,艱於升陟。又《十道錄》:山亦名泊山。堯時洪水,州人泊舟於此,覆於樹下,山因以名。
銅官山縣西南九十八裏,産銅。《志》以為卓王孫、鄧通冶鑄之所。又縣南九十五裏有賴應山,産銅及空青。○可蒙山,在縣西南百二十裏,産銅。又縣南百三十裏有私熔山,産銅礦,唐因置銅山縣。
會軍山縣東南百六十裏。漢昭烈入蜀,遣諸葛武侯、張飛略地至此,百姓以牛酒犒師,因名。○飛烏山,在縣南百七十裏,峻削如飛烏之狀。《寰宇記》:大飛烏山高二裏,周回二裏,小飛烏山高一裏,周回二裏,兩山相嚮,隋因以名縣。
○中江在城東南。有二源:一為南江,來自舊神泉縣,經縣城西南;一為東江,來自廢涪城縣,經城東北。至玄武山下合流,又東南會於江。舊謂之五城水,其合處為五城水口。東晉義熙初,毛璩討桓振,使參軍譙縱等出涪水,至五城水口,縱遂作亂。《志》雲:中江,一名玄武江。唐太和五年,玄武江漲高二丈,溢入梓州羅城是也。舊神泉縣,見成都府安縣。
江縣東南十五裏。源出銅官山下赤岸溪,東北流,會中江水,東入州界。一名武水,以中江有玄武江之名也。又有小江,出縣南蓮池鄉,東流六十裏,入江。故有大水、小水之稱。○????井,在縣界。《宋志》:縣有????井。又飛烏縣有五????井,銅山有銅冶,是也。
○五城驛縣治北。又縣西五十裏有古店馬驛。
????亭縣州東百裏。東至保寧府南部縣百七十裏,東南至順慶府西充縣百二十五裏。漢廣漢縣地。梁置????亭縣。西魏置????亭郡。隋開皇初,郡廢,縣屬新州,尋屬梓州。唐、宋因之。今城周六裏,編戶三裏。
○永泰廢縣縣東南三十裏。本????亭縣地。唐武德四年,析置永泰縣,又分劍州之黃安、閬州之西水二縣地益之,屬梓州。宋因之。熙寧五年,省為鎮,屬????亭縣。紹興中,復為永泰縣,屬潼川府。元初,復省入????亭縣。《志》雲:廢城在州東百三十裏。《名勝志》雲:在縣東北八十裏。恐誤。○東關廢縣,在縣南四十裏。宋乾德四年置縣,屬梓州。元至元二十年,並入????亭縣。《名勝志》:廢城在縣東百裏,今名東關市。
高渠廢縣縣西十六裏。西魏置高渠縣,屬????亭郡。隋開皇初,屬新州,尋屬梓州。大業初廢。《志》雲:縣西北二十六裏有故宕渠郡城,蕭梁時廢,蓋即高渠之訛矣。○略城,在縣西南。晉末,益州刺史毛璩東討桓振於江陵,至略城,會譙縱作亂,奔還成都。《晉書》:略城去成都四百裏。
○負戴山在縣城西。自劍門南來,起伏四百餘裏,自此屹然蹲峙。上有飛竜泉,味甘美,南流入梓潼水。《寰宇記》:負戴山,一名高山,有竜虎踞之勝,下瞰梓潼水。○董叔山,在縣城東九十步,高一裏,西臨????亭水,孤峰絶島,峭壁千仞,舊名潺亭山。隋開皇四年,縣令董叔封有德政,時遊宴於此,後人因號曰董叔山,亦曰董政山。《十道記》:董政山,原名鳳凰山。
金紫山縣北十五裏。相傳以唐邑人嚴震、嚴礪俱貴顯而名。一名紫金山。宋寶二年,西川帥佘晦城紫金山。山,蜀之要地也。蒙古將汪德臣襲取之。○竜固山,在縣西北六十裏。山高四裏,四面懸絶,可以固守。
女徒山縣東北七十裏。昔有女徒千人行役,路逢賊,乃於山頂置柵禦之,因名。又鼓樓山,在縣東百二十裏,山有三層,高五十餘丈。《志》雲:前蜀時,嘗營鼓樓,置烽火於此。
○梓潼水在縣治南。亦曰潼江。自劍州梓潼縣南流入縣界,又西南流註於涪江。《志》雲:縣南有白馬河,與梓潼水會流而註於涪水。○????亭水,在縣城東,亦謂之彌江。自劍州南境流入縣界,又南流,達射洪縣界,而註於涪水。
鵝溪縣西北八十裏。自綿州界流入,地産絹,所謂鵝溪絹也。又有麟溪,在縣西,下流皆入於梓潼水。○楊溪,在縣東南。自順慶府西充縣流入境,合於????亭水。
????井在縣東。《宋志》:縣有????井六。又縣與射洪縣舊皆産鐵,其利屬於官。
○雲溪驛在縣治西。馬驛也。又西六十裏有富村馬驛。
遂寧縣州東南二百四十裏。東北至順慶府百七十裏,東南至重慶府合州三百三十裏。漢廣漢縣地。後漢因之。晉為德陽縣地,仍屬廣漢郡。永和以後,於德陽東南界置遂寧郡。宋仍曰遂寧郡。齊亦曰東遂寧郡。梁因之,郡治小溪縣。西魏改縣曰方義。後周又改郡曰石山,兼置遂州。隋開皇初,郡廢,仍曰遂州。仁壽初,置總管府。大業初,府廢,又改州為遂寧郡。唐武德初,復為遂州。二年,仍置總管府。貞觀初,府罷。十年,復置都督府。十七年,又罷。天寶初,改為遂寧郡。乾元初,復故。天二年,王建請置武信軍,孟氏因之。宋仍為遂州,亦曰遂寧郡武信軍節度。太平興國初,復改方義縣曰小溪。政和五年,升州為遂寧府。宣和五年,又升為都督府,以潛邸所在也。元初因之。至元二十二年,降為遂寧州。明初因之,以州治小溪縣並入。洪武九年,改為縣。今城周十裏,編戶十七裏。
○方義廢縣在縣治南。晉德陽縣地。齊分置小漢縣。梁曰小溪,為郡治。西魏改小溪曰方義。自隋以後,州郡皆治此。或曰:小溪,即小漢之訛也。廣漢縣,舊屬廣漢郡,謂之小廣漢。省文為小漢,如沛郡之沛縣為小沛,桂陽郡之桂陽縣為小桂也。梁時,誤漢為溪耳。未知然否。宋復改方義縣曰小溪。劉儀鳳曰:遂州平原沃野,貫以涪江,氣象寬舒,為東蜀之都會。元人降府為州。明初,又以小溪縣省入,降州為縣。今城相傳後唐天成中武信節度使夏魯奇築。明天順、正德中,皆因故址增修,以磚石,環城為池。嘉靖中,又復營治。有門四。
青石廢縣縣西北五十裏。東晉置晉興縣,尋屬遂寧郡。宋齊因之。西魏改曰始興縣,尋又改曰青石,置懷化郡治焉。隋初郡廢,縣屬遂州。唐因之。宋熙寧六年,省入遂寧縣。七年復置,仍屬遂州。元至元十九年,省入小溪縣。《一統志》:青石故城,在今州北五十裏。誤。又遂寧廢縣在縣西七十裏。唐景竜元年,以故廣漢縣地置遂寧縣,仍屬遂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九年,省入小溪縣。
○長樂山在縣治西,形如蟠竜,頂平如砥。其相接者,曰寶臺山,頂平如臺。又梵雲山在縣西南二裏。《寰宇記》:山三面懸絶,東臨涪江,西枕落星池。○玉堂山,在縣北十五裏,峰巒聳秀,氣象雄峙,縣之主山也。又縣東北二十裏有鶴鳴山,亦高秀。
靈泉山縣東十裏。數峰壁立,有泉自岩滴下,流註不竭。宋寶六年,蒙古將紐侵蜀,入成都,蜀帥蒲擇之命其將楊大淵等守劍門及靈泉山,自將兵復成都,紐大敗大淵等於此。又銅盤山,在縣東五十裏。壁立四絶,人莫能上。《志》雲:縣西五十裏有石城山,以四面如城而名。
廣山縣北二十裏。山極孤峭,鬥入江心,涪江水會其下,下有竜潭,相傳山常動搖,以竜潛其中也。又傘子山,在縣北十五裏。山形圓聳如傘,環山之民以植蔗凝糖為業。○隆龕山,在縣南百四十裏。其東有廢隆龕縣,今入重慶府安居縣界,蓋境相接也。
○涪江在縣城南。自射洪縣流入境,至城西南復折而東,又東南入合州銅梁縣界。縣東有箭灘渡,即涪江津濟處也。宋寶六年,蒙古紐入蜀,將趣成都,蜀帥蒲澤之遣劉整據遂寧江箭灘渡,以斷東路,至不能渡,既而整敗走,遂長驅入成都。
江在縣北。亦自射洪縣流入境,至廣山下合於涪江,謂之口。宋元嘉十三年,遣將蕭汪之將兵討賊程道養,軍至口,賊黨帛氐奴請降,道養兵敗,還入山。
赤溪縣北十五裏。自蓬溪縣流入界,經縣治東流入涪江。又倒流溪,在縣西十五裏,水流旋繞,北入涪江,即樂至縣勝水河之下流也。○涌泉,在縣西北玉壘鎮,鎮之麯有泉涌出,灌溉壘旁之田。
○倒流鎮在縣西南,以近倒流溪而名。萬歷中,永寧賊奢崇明作亂,據重慶,侵掠城邑,西逼成都。官軍赴援,復安嶽、樂至縣,與賊戰於倒流鎮、石橋、永濟鋪,皆剋之。賊尋逸去。《志》雲:安嶽縣東十裏有石橋鋪,樂至縣東十裏有永興鋪。永清蓋永興之訛矣。○廣福鎮,在縣西百裏,有????課司。
蓬溪縣州東南二百二十裏。東北至順慶府西充縣九十裏。漢廣漢縣地。唐初,為方義縣地。永淳初,析置唐興縣。長壽二年,改為武豐。神竜初,復故。景竜二年,分唐興置唐安縣。先天二年,廢唐安移唐興治焉。天寶初,改為蓬溪縣,屬遂州。宋元因之。明初,改今屬。城周四裏,編戶六裏。
○長江廢縣縣西百十裏。漢廣漢縣地。晉永嘉中,李雄置巴興縣。東晉置遂寧郡,治巴興。宋齊皆因之。梁始改治小溪。西魏改縣曰長江,屬懷化郡。隋屬遂州。唐因之。劉句曰:舊治靈鷲山,上元二年,徙治白桃川也。宋仍屬遂州。元至元十九年,省入蓬溪縣。《一統志》:長江故城在今州北三十裏。誤。○唐興故城,在縣東北三十裏。唐永淳初,置縣於此,後移今治,改曰蓬溪。
○赤城山縣東一裏。中峰蔚然,左右環拱,上有高臺五層,山皆赤土。又蓬萊山,在縣治西,縣因以名。
青石山縣南百七十裏。山出青石最佳,可為鐘磬。《益州記》:青石嶺有九折,亦名九節嶺,九嶺溪水出焉。山下有九節鎮,其東麓入合州界。又風門山亦在縣南百七十裏,四面峻絶,常有清風,因名。○竜多山,在縣南二百二十裏,山綿亙深遠,下有放生池,相傳武後常令放生於此,其南亦接合州界。
伏竜山縣西二百裏。其山盤麯,形如伏竜,下有火井。《異物記》:山下地窪若池,以火引之,有聲隱隱出地中,少頃炎熾,夏月積雨停水,則焰生水上,水為之沸,而寒如故。鼕月水涸,則土上有焰,觀者至焚衣裾。
明月山縣西二百二十裏。兩峰對峙,下臨涪水,相映而明。一名鼓樓山,以登其巔可望數百裏也。其下有明月池。五代唐天成中,孟知祥、董璋連兵十萬侵遂州,突次明月池,武信軍節度使夏魯奇力不敵,乃堅壁清野,退守州城,知祥等自明月池進攻陷之。
○蓬溪縣城北。源出蓬萊山,東流繞赤城山下,又西南流入遂寧縣界,入於涪江。○珠玉溪,在縣西北七十裏,昔時溪旁有珠玉村。又鳳凰川,在縣北百二十裏,以旁有鳳凰山而名。其下流皆東入順慶府界,註於流溪,而達嘉陵江。
○朝天驛在縣西。馬驛也。《志》雲:嘉靖中,自廣元改今屬。
安嶽縣州南三百八十裏。南至成都府內江縣九十裏,東至重慶府大足縣百七十五裏。漢為資中、牛鞞、墊江三縣地。後周置安嶽縣,並置普州治焉。隋初因之。大業初,州廢,縣屬資陽郡。唐武德二年,復置普州,治安嶽縣。天寶初,曰安嶽郡。乾元初,復曰普州。宋仍為普州治,亦曰安嶽郡。寶以後,州縣俱廢。元末,復置安嶽縣。或曰,明玉珍置,屬遂州。明洪武四年,復置普州。九年,省州入縣。城周三裏有奇,編戶十九裏。縣今省。
○廢普州今縣治。劉句曰:梁置普慈郡。後周改曰普州。隋州廢。唐復置。宋亦曰普州。《宋志》:端平三年兵亂,淳三年,據險置治。寶以後,州廢。是也。明初亦置州於此。縣初無城,今城,成化初築,尋圮。正德七年改築,石為固雲。
普康廢縣縣南五十裏。漢犍為郡資中縣地。後周置永康縣,屬普慈郡。隋開皇初,屬普州。十八年,改縣曰隆康。大業初,屬資陽郡。劉句曰:本名永唐,隋改曰永康,移治伏強城,尋又改曰隆康也。唐先天初,諱隆,改曰普康,仍屬普州。宋因之。熙寧五年,廢入安嶽縣。○石羊城,《志》雲:在縣東百二十裏。元置縣。明初,廢為石羊鎮。未知所據。一云,石羊城在樂至縣南。
○鐵峰山縣治北,高聳壁立。一名鳳凰山。山之後曰大雲山,亦高峻。杜佑曰:安嶽郡城因山為址,四面險固,謂此也。○雲居山,在縣東南十裏,岩壑深秀。縣北二十裏又有鰲魚山,亦高廣,以形似名。
○嶽陽溪在縣治西。一名青竹溪,繞縣治東南流入大足縣界,合於赤水溪。宋時太守彭乘嘗臨溪鑿石為麯水。一名翰林灘,以乘嘗官翰林也。又大安溪,在縣北八十裏,下流東註於涪江。
○竜臺鎮在縣境。唐所置也。天復初,王建遣竜臺鎮使王宗侃討妖賊杜從法等於昌、普、合三州,平之。或云,鎮蓋王建所置。
茗山鎮縣西七十裏。故普慈縣地,與樂至縣接界,旁有茗山,因以為名。宋嘉定十一年,漢中叛將張福轉掠巴蜀,入普州,屯於州之茗山。安丙自果州趨遂寧,會諸軍合圍,絶其樵汲之路。福窮請降。
樂至縣州西南三百九十裏。西至簡州九十裏,東至安嶽縣百二十裏。漢犍為郡牛鞞縣地。隋為普慈縣地。唐武德二年,析置樂至縣,屬普州。宋因之。寶中廢。明成化二年,復置。今縣隸潼川州。正德十年,改隸簡州。嘉靖九年,還隸潼川州。今城周五裏,編戶七裏。
○普慈廢縣縣東北三十五裏。後周置多業縣,並置普慈郡治焉。隋開皇初,郡廢,縣屬普州。十三年,改縣曰普慈。大業初,縣屬資陽郡。唐仍屬普州。宋乾德五年,廢入樂至縣。《郡志》:普慈廢縣在安嶽西北百裏,境相接也。
大娑婆山縣治南一裏。又治北一裏有小娑婆山,山高險,皆可屯兵。《志》雲:縣治北又有鎮山,治南又有印山,與大小娑婆山相接。○七盤山,在縣南四十五裏,岡巒麯折,凡有七盤,因名。又金馬山在縣西北十裏,亦高聳。
○勝水河縣東六十裏。一名倒流河。北流入遂寧縣界,入於涪江,亦曰倒流溪。○放生溪,在縣西十裏,西流入簡州界,註於雁水。
◇眉州東至成都府仁壽縣八十裏,南至嘉定州百七十裏,西至邛州百六十裏,北至成都府崇慶州二百裏。自州治至布政司百八十裏,至南京六千九百七十裏,至京師一萬四百一十裏。
《禹貢》梁州之域。秦蜀郡地。漢犍為郡地。後漢因之。晉、宋仍屬犍為郡。齊析置齊通郡《地記》:齊建武三年,置齊通左郡於犍為郡南安縣之西界。梁因之,兼置青州。西魏改曰眉州以峨眉山名也。後周復曰青州,尋改嘉州。隋開皇初,廢郡存州。大業二年,又改州曰眉州。三年,廢州,屬眉山郡。唐武德二年,復置眉州。天寶初,曰通義郡。乾元初,復曰眉州。宋因之亦曰通義郡。元仍曰眉州,屬嘉定路,而以州治眉山縣省入。明洪武九年,降州為眉縣。十三年,復為州編戶二十一裏,直隸布政司,領縣三。今仍曰眉州。
州迫近江滸,密邇成都。吳漢之攻公孫述也,戰於武陽、南安之間。桓溫之平李勢也,戰於合水、彭模之上。朱齡石之討譙縱也,亦戰於彭模以北。蓋自外水而指成都,不得眉州,未足以製成都之肘腋也。眉州舉而成都在掌中矣。且江山清秀,土田腴衍。《志》稱為岷峨奧區,允矣。
○眉山廢縣今州治。漢武陽縣地。晉宋因之。齊建武中,析置齊通縣,為齊通郡治。梁置青州治焉。隋開皇初,郡廢,改齊通曰廣通。仁壽初,又改曰通義,嘉州治焉。大業初,為眉州治,尋廢州,改屬眉山郡。劉句曰:後周改齊通曰安洛,尋曰廣通。《隋志》不載也。唐復置眉州於此。宋太平興國初,改縣曰眉山縣。元至元二十年,並縣入州。明初,降州為眉縣,屬嘉定州,尋復曰眉州。《城邑考》:州城,五代時攝守山行章築。宋淳化五年,亂賊李順攻圍半年,不能下,俗謂之臥牛城,以其坦而難攻也。又沿城多芙蓉,亦謂之芙蓉城。歲久,城濠頽塞。明成化十七年,因舊址修築。正德中,復繕城瀎濠,石為固。有門四,城周八裏有奇。
裴城《志》雲:在州治東。相傳昔有裴姓者夜築此城,天明而畢。又州治東北二裏有洛城,相傳後漢時築,三國時廢。皆未知所據。
○峨眉山州西南二百裏。綿亙深遠,蟠踞嘉、眉二州,並為形勝。詳見前名山峨眉。
蟆頤山州東七裏。自象耳山連峰壁立,西瞰玻璃江,五十餘裏至此,磅礴蹲踞,形類蟆頤。上有淘丹井,山腹有穴,曰竜洞。大江流至山下,曰蟆頤津。唐田令孜沉左拾遺孟昭圖於此。又白虎山,在州東北八裏,其山壁立,西臨導江。一名白獸山,下有白虎潭。○醴泉山,在州西八裏,環繞州城,山半有八角井,清甘如醴。又州西北九裏有快活山,平地突起,高百餘丈。
盤竜山州北四十裏。狀若盤竜。一名走馬山。下有臘魚堰水。《志》雲:州西北十裏有回竜岡,自盤竜山南來,或起或伏,至此岡阜高出,遇雙河口水,折而西旋,狀若回竜雲。○七龜山,在州西北二十裏。南北兩山對峙,延亙十餘裏,中平坦,有七山羅列前後。又筆架山,在州西二十五裏。有三峰峙立,山之陰為盧崩溝。又州西四十裏有息臺山,在東館鎮之北,亦雄峻。
大旺山州東南五十裏。自蟆頤山南趨,或起或伏,至此,峰巒屹立,回拱州城。又連鰲山,在州西南九十裏,山勢連續,其形如鰲。又石佛山,在州西南二十五裏,下有爾傢川,地膏腴,宜種植。
○大江州東六裏。自成都府新津縣流入彭山縣境,其華陽雙流之支江,亦流合焉,流經蟆頤山下,山在江之東岸,江流至此,瑩若玻璃,因名玻璃江。亦曰蟆頤津。又南流入青神縣界。《志》雲:州東四裏有玉津,即玻璃江渡口也。餘詳大川岷江及川瀆異同。
鬆江在州城東南。自蜀江分派,西南流繞州城,與醴泉江合,復入蜀江。江中有哭王灘,孟昶降宋入朝,國人哭送之於此,因名。○醴泉江,在州西八裏。其上流曰雙河,源出蟠竜山,分流自山東者,曰臘魚堰水,自山西者,曰柏堰水,至州西北十裏而合流,名雙河口。又東南流,為醴泉江,繞州城,與鬆江合入蜀江。
思江州南五十裏。其上流即青衣江也。自丹棱縣東南流入州界,過思鄉,至青神縣境,下流入蜀江。詳見大川青衣水。○金流江,在州西南八十裏。源出丹棱縣,東南流經州境金流鄉,至青神縣南而入青衣江,以其峻急難渡亦名難江。又有多棱川在州西南七十裏,亦自丹棱縣流入,南接青神縣界,下流入金流江。
環湖在州治西。舊有沼州人為工梁塞之,宋魏了翁為守,特疏鑿之,名曰環湖。又竜潭在州西南十餘裏。源自筆架山瀘崩溝,東流而入醴泉江。又有白竜池,在州西南八十裏。四山環繞,中為池,其水久旱不竭,久雨不溢。
蟆頤堰州東七裏。唐開元中,益州刺史章仇兼瓊開,障蜀江水溉眉山、青神田畝七萬二千有奇。宋嘉定間,魏了翁來守是州,又畚武陽石壘堤,其利視昔尤博。
○魚耶鎮《志》雲:在州東兩河口,有巡司。又東館鎮在州西七十五裏。○眉州驛,在州東七裏。水驛也。又州東南三十裏有石佛水驛。《志》雲:州東玻璃江濱有江都館,舊名共飲亭,宋邑宰鬍文靖建,為迎勞賓客之所。嘉定間,魏了翁來為州,更拓之,改曰江都館。
彭山縣州北四十裏。北至成都府雙流縣九十裏。秦置武陽縣,屬蜀郡。漢屬犍為郡。後漢為犍為郡治。晉、宋因之。齊仍屬犍為郡。梁改犍為縣,置江州。西魏改縣曰隆山。後周省州置隆山郡。隋開皇初,郡廢,縣屬陵州。唐初因之。貞觀元年,省入通義縣。二年復置,屬眉州。先天初,改曰彭山縣。宋、元因之。洪武九年省,十三年復置。編戶五裏有奇。縣今省。
○武陽城縣東十裏。相傳蜀國故城也。秦惠王使張儀伐蜀,開明拒戰不勝,退走武陽,即此。秦因置武陽縣。漢因之。後漢建武十一年,岑彭破公孫述將侯丹於黃石,晨夜兼行二千餘裏,徑拔武陽。是也。晉仍曰武陽縣,兼置西江陽郡治此。蕭齊因之。蕭梁改縣曰犍為,因置江州,今亦謂之江州城。周省江陽郡。隋初,省江陽縣。又《郡志》:縣西北五裏有犍為城。漢昭帝時,犍為郡自道移治武陽。蕭齊時,郡還治道。因名故郡治曰犍為城。或曰,蕭梁時,犍為縣蓋治此。今縣唐貞觀初所改置。
綿水廢縣縣東南十餘裏。劉宋置綿水縣,屬江陽郡。蕭齊因之。《志》雲:後周改為白水縣。隋廢。
○鼎鼻山縣東北二裏。山形麯如鼎鼻。劉句曰:西魏改犍為縣曰隆山,以界內有鼎鼻山,地形隆起故也。《廣記》曰:今縣南十餘裏之打鼻山,乃故鼎鼻山,縣東北之鼎鼻山是其支峰耳。《地志》:打鼻山,山形孤起,東臨江水。俗雲:昔周鼎淪於此,或見其鼻,故名鼎鼻。晉義熙中,劉裕遣朱齡石伐譙縱,縱將譙小苟塞打鼻山以禦之,即此。《益州記》:山上有城,亦名鼎鼻。鼎鼻、打鼻音相近也。大江過山下有灘,朱齡石伐蜀時立寨於此。《括地志》:鼎鼻山北有竜洲,東接導江水。○平蓋山,在縣治北,下臨係竜潭。潭在縣西北四裏,有係竜橋。又金華山,在縣東六裏。又縣東北六裏有盤石山。皆近郊之勝也。
彭亡山縣東十裏。《郡國志》:周末彭祖傢於此而亡,因名。後漢岑彭擊公孫述,至武陽營所,問山名彭亡而惡之,改曰平無。欲徙,會日暮而止。是夜果為刺客所殺。山亦名彭女山,亦曰平模山,亦曰彭模山。桓溫伐李勢,至彭模,直指成都,留參軍孫盛等守輜重於此。李勢將李福等來攻,盛擊走之。既而溫平蜀,命益州刺史周撫鎮彭模。義熙九年,朱齡石伐譙縱,自外水至平模,去成都二百裏。縱遣其黨侯煒等屯平模,夾岸築城以拒,齡石攻拔其北城,南城亦潰,遂趣成都。是也。《水經註》:江水自武陽東至彭亡聚,謂之平模水,亦曰外水。彭亡聚,蓋在山下。
象耳山縣東北二十五裏。山形聳秀,連峰接嶺,南至蟆頤山。下有寶硯、磨針二溪,竜池、蟹泉諸勝。又居崍山,在縣東北十二裏,導江水在其南。○天社山,在縣北。《華陽國志》:武陽去成都百五十裏,渡大江,昔人作大橋,曰漢安橋,廣一裏半。每夏秋水盛斷絶,歲歲修理,百姓苦之。建安二十一年,太守李嚴乃鑿天社山,尋江通車道,省橋梁,吏民悅之。即此。
北平山縣西北三十裏,上有天柱峰。《志》雲:縣東北二十五裏有石倉,在半山石壁間,岩竇如蜂房,相傳竇中嘗出米,謂之石倉米洞。
○大江縣東北二裏。又成都府之內外江,俱自雙流縣流入焉,合流而南,亦名武陽江。《志》雲:縣東北二裏有竜爪灘在江中。又有鼓樓灘在縣南十餘裏,江流峻急,聲如擊鼓,因名。○赤水,在縣東北二十八裏,自成都府仁壽縣流入境,註於大江。漢建安末,黃竜嘗見於此。一名黃竜溪。
馨堰縣西南二十裏。擁江水為六堰開、六水門,灌郡下田。相傳亦李冰故址也。後漢初,公孫述僭位,犍為不屈,述攻之。功曹朱遵拒戰於六水門,先埋其車輪於橋側,以示死守。今縣北二十裏有埋輪橋。
通濟堰縣西北四十裏。有大堰一,小堰十。自成都新津口引渠南下,灌溉彭山、眉山、沿江之田,凡百二十裏,計田千六百頃。唐開元中,益州刺史章仇兼瓊所開。五代時,張琳復自新津修覺山瀎故址,至州西南合於鬆江,其利尤博。
魚鳧津縣東北二裏。或曰,即魚涪津也。《後漢志》:南安縣北有魚涪津,廣數百步,臨大江。建武十二年,吳漢破公孫述將魏黨等於魚涪津,遂圍武陽。晉惠帝永康元年,趙據益州以叛,遣兵襲殺西夷校尉陳總於南安魚涪津。舊《志》:津在嘉定州夾江縣界。○沙頭津,在縣北,亦大江津濟處也。晉永和三年,桓溫自平模直指成都,李勢將昝堅與溫異道,還自沙頭津濟。比至,溫已軍於成都陌,其衆遂潰。《志》雲:津在縣北二十裏。
○武陽驛在縣治東。水驛也。隆慶二年,自眉州改今屬。或曰,驛舊置於竜爪灘,旁亦名竜爪驛。
丹棱縣州西八十裏。西南至嘉定州洪雅縣六十裏,西北至邛州蒲江縣百五十裏。漢南安縣地。後周置齊樂縣,屬齊通郡。隋開皇中,改曰丹棱縣,屬嘉州。唐屬眉州。宋因之。元省。洪武十三年,復置。今城周不及三裏,編戶四裏。
○齊樂城縣東北二十裏。劉句曰:蕭齊置齊樂郡。今《齊志》不載。《州志》雲:齊曰南樂縣,後周改為齊樂。亦誤。縣蓋後周時置,本治此,隋唐間遷於今治。
○赤崖山縣北二十裏。高聳赤色,如鳥斿之狀,拱翼縣治。又北五裏曰簸箕山,山圓而大,以形似名。又三箐山在縣東北三十裏,接彭山縣界。○竜鵠山,在縣北十五裏,山高聳。宋李燾父子讀書於此。一名竜鶴山。
飄然山縣西五裏,山幽勝。又縣東南二十二裏有金釜山,下臨平羌江。
○青衣水縣東南十七裏。一名平羌江。源出雅州蘆山縣之盧山,經洪雅縣北流入縣境。又東南流經州南,歷青神縣東而入嘉定州夾江縣界。○雍泔水,在縣南二十裏,下流合青衣水。《州志》:蠻語藥曰雍,漿曰泔,是水可以愈疾而甘美如漿也。又夷郎川,在縣東二十裏,土地平曠,宜耕稼。本名夷朗,訛為夷郎。
○柵頭鎮縣南四十裏。鎮有九竜洞,其中幽勝,上有峰巒。《志》雲:鎮當嘉、眉、雅往來之衝,人物阜繁,商旅輳集,甲於西南。
青神縣州南八十裏。西南至嘉定州夾江縣六十裏,東至成都府井研縣百裏。漢南安縣地。西魏置青衣縣,蓋取蠶叢氏青衣以勸農桑為名。後周為青神縣,並置青神郡。隋初罷郡,以縣屬嘉州。唐屬眉州。宋、元因之。明洪武九年省,十三年復置。城周五裏有奇,編戶四裏。縣今省。
○青衣城在縣東南。劉句曰:青神縣臨青衣江,魏因以青衣名縣。本治思水口,唐武德八年,移於今治。《州志》:梁青州城在今縣南五裏,後周改為青神郡。誤。
○熊耳山縣治西。《蜀志》:望帝以褒斜為前門,熊耳、靈關為後戶。《水經註》:江水又東南徑南安縣西,有熊耳峽,連山競險,接嶺爭高。河平中,山崩地震,江水逆流,懸既有灘,名壘坻。亦曰????既,李冰所平也。《華陽國志》:青衣有沫水,觸山脅為溷崖,水脈漂疾,破害舟船,歷代患之。李冰發卒鑿平溷崖,通正水道。《漢書·溝洫志》:李冰鑿離{山隼},避沫水之患。即此。{山隼},古堆字。《寰宇記》:古老言諸葛武侯鑿山開道,即熊耳峽東古道雲。沫水即青衣水之異名矣。○伍渡山,在縣東十裏。水徑山下,繞流屈麯,渡處凡五,因名。
上岩縣東北五裏。又五裏為中岩,上有喚魚潭、羅漢洞,岩之半有三石筍,青衣水經其下。又下岩,在丹棱縣東南二十五裏。《一統志》:縣東五裏有慈姥岩,下臨青衣水,亦曰慈姥磯。
○大江縣東二十裏。自州境南流至此,又南入嘉定州界。縣東南舊有鬆柏灘,昔多覆舟之患,相傳宋天禧中,縣令張逸為文禱江神,不越月而灘徙五裏。
青衣水縣東五裏。自丹棱縣流經州界,入縣境。晉永和三年,桓溫伐蜀,軍至青衣,即此處也。又南入嘉定州夾江縣界。或曰,縣境之青衣水以青衣教民事而名,非即雅州之青衣江。似誤。○魚蛇水,在縣南二十裏。源出成都府仁壽縣界之木梓山,流經縣境,入大江,以水中有魚似蛇,因名。一名魚鯽江。
芙蓉溪在縣東南,流入大江,夾岸多芙蓉,因名。又東為五渡溪,在伍渡山下,亦流入大江。○青神渠,在縣西。《唐志》:太和中,榮縣夷人張武等百余家請田於青神,鑿山釃渠,溉田二百餘頃。
○﹂關在縣南境。漢唐蒙通夜郎,從巴蜀﹂關入。《郡國志》:唐蒙破西南夷路,始於此邑。蓋漢建元中,未開西南夷,縣與夷接界雲。○犁頭灣巡司,在縣境。青神驛,在縣東三裏,水驛也。又縣東南六十裏有峰門水驛,接嘉定州界。《輿程記》:峰門驛,又南五十裏至嘉定州之平羌驛。
◇邛州東至眉州百六十裏,東南至嘉定州四百二十裏,西南至雅州二百裏,北至成都府崇慶州百十裏。自州治至布政司三百十裏,至江南江寧府七千一百三十裏,至京師一萬五百七十裏。
《禹貢》梁州地。秦屬蜀郡。兩漢因之或曰,蜀漢時,屬漢嘉郡。
晉仍屬蜀郡。永和以後,屬晉原郡。宋、齊因之。梁置臨邛郡,兼置邛州。西魏因之。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改屬臨邛郡《隋志》:大業初,改雅州為臨邛郡,治嚴道縣,臨邛縣屬焉。唐武德初,復置邛州治依政縣。顯慶三年,移州治於臨邛。天寶初,改臨邛郡。乾元初,復故鹹通九年,置定邊節度治邛州,尋省。文德初,復置永平節度。大順中,又省。五代時,王建亦嘗置永平軍於此。宋仍曰邛州亦曰臨邛郡。元至元十四年,立安撫司行邛州事,尋復為州,並臨邛縣入焉,屬嘉定路。明洪武九年,降州為縣。成化十九年,復升為州編戶十裏。直隸布政司,領縣二。今亦曰邛州。
州屏蔽川蜀,控扼西番,邛崍、零關,近資羽翼之勢,清溪、大渡,遙為肩背之形,使任得其人,未始不可以靖西山之烽火,戢南詔之戈矛也。說者謂唐置定邊軍,而西川益以多事,州不足為緩急之藉也。豈篤論哉?
○臨邛廢縣今州治。秦置縣,屬蜀郡。漢因之。王莽改蜀郡太守為導江卒正,治臨邛,公孫述因以篡竊者也。後漢仍屬蜀郡。章武三年,漢嘉太守黃元叛,燒臨邛城,即此。晉仍屬蜀郡。永嘉中,李雄分立漢原郡,臨邛縣屬焉。永和中,屬晉原郡。宋齊仍舊。梁置臨邛郡。劉句曰:西魏移臨邛縣於故縣西置郡。隋罷郡,移治於今所。唐因之。初屬邛州,顯慶三年,始為州治。寶應元年,又置鎮南軍於城內。宋仍為邛州治。元至元二十一年,省縣入州。《城邑考》:州舊無城,成化中,始築土城。正德六年,以石。有門四,城周八裏。
依政廢縣州東七十裏。漢臨邛縣地。西魏置依政縣,改置邛州於此。隋初因之。大業初州廢,縣屬臨邛郡。唐初,復置邛州治焉,尋移治臨邛。宋仍屬邛州。元至元二十一年省。劉句曰:依政故城,本秦之蒲陽縣,漢為臨邛縣,後魏析置依政縣,為蒲陽郡治。隋改為臨邛郡治。似未核也。舊《志》:依政故城在州東北三十裏。又公孫述城在州南十裏。《志》雲:即漢時臨邛縣治也,公孫述為導江卒正時治此。《華陽國志》:秦張儀城臨邛,周圍六裏,高五尺,其址與成都郫同一云。臨邛故城,在州南五裏,蓋西魏時臨邛縣治也。
火井廢縣州西南八十裏。劉句曰:後周置火井鎮。隋改為火井縣,屬臨邛郡。唐屬邛州。宋因之。《宋志》:開寶三年,移縣治平樂鎮。至道三年復舊。元省。《一統志》:火井城,在大邑縣東四十五裏。誤。又《州志》:在州東南八十裏。按:火井,今在州西南八十裏,其東北有相臺山,以袁天綱為火井令,登山相視縣治而名。《州志》蓋誤以西南為東南也。《新唐書》火井縣有鎮兵,有????。《宋志》邛州有惠民監鑄鐵錢,建炎二年廢。
○古城山州西七裏。亦謂之古石山。《華陽國志》:臨邛有古石山,山出石礦,大如蒜子,火燒合之,成流支鐵,甚剛,因置鐵官。有鐵祖廟,漢文帝以賜鄧通,通假民卓王孫,歲取千匠,故王孫貨纍巨萬億,鄧通錢亦遍天下。《寰宇記》:鐵山鑄錢,即此山也。《州志》雲:山在州南十裏,山有五面,對拱州治。○銅官山,舊《志》:在州東南八裏。《史記》:卓氏之先,趙人。秦破趙,遷卓氏。夫妻推輦而出,曰,吾聞岷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鴟。乃求遠遷,致之臨邛,即山鑄錢。即此山也。漢文帝常以此山賜鄧通。今州南五裏有卓王孫宅基,方十裏,耕者往往得古錢。《州志》雲:山在州治東南二裏。
七盤山州西八十裏。有石徑自趾至巔,委麯七盤。其相近者,曰馬崖山,以崖石如馬形也。○白鶴山,在州西八裏。舊名四明山,一名群羊山。魏華父曰:白鶴林麓蒼翠,江流縈紆,蔚為是州之望。又盤陀山,在州西十裏。山高峻絶,頂寬平。《志》雲:縣南八裏有邛崍山,漢張騫奉使西域得高節竹,植於邛山,故名。自沉黎千裏至州,環抱為鎮。
相臺山州西八十裏,即火井令袁天綱登山相視縣治處。山之西南,即火井也。《華陽國志》:火井有二,一燥一水,取井水,以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斛????,傢火煮之,不過二三鬥耳。民欲其火,先以傢火投之,頃許如雷聲,火焰出,通耀數十裏,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拽行終日不滅。《博物志》:臨邛火井,諸葛丞相往視之後,火轉盛。《蜀都賦》:火井沉熒於幽泉。是矣。其井深二三丈,以竹木投取火。後人以火燭投井中,火即滅絶,不復然。隋、唐間,於其地置火井縣雲。
○邛水州南五裏,俗呼南河。源出雅州邛崍山,流入州界,與山溪諸水合,東流至崇慶州新津縣境,而入大江。酈道元曰:邛水南入青衣江。似誤。又牙江,在州東四十裏,源出大邑縣鳳凰山,東南流至州東,合於邛水。其合處有石如象牙,因名。
斜江縣東七十裏。源出大邑縣鶴鳴山東斜麯,流徑廢安仁縣,又東南流至州東,亦入於邛水。《志》雲:縣東六十裏有泉水河,平地涌出,流合斜江,入於邛水。○水,在州西,源亦出大邑縣鳳凰山,流至州西南,合於邛水。《志》曰:水發源處,亦曰壩。又有布濮水,在州西八十裏,源出獠界,流合於水。
東湖池州治東一裏。《志》雲:孟昶所鑿。又有西湖池,在州西十裏白鶴山之左。○????井。《元史》:邛州有二????井,宋名金鳳、芳池。天歷初,地震,????水涌溢,州民侯坤願作什器煮????,而輸課於官。詔四川????運司主之。今廢。
○夾關在州西南。兩山夾立,聳峙如門。自關以西則土漢接壤,蠻獠錯雜處也。昔嘗置兵於此,為戍守重地。
火井鎮州南二十五裏,有巡司戍守。《志》雲:司本置於故火井縣,後移於此。○石盤戍,在州西百裏。相傳諸葛武侯徵羌,駐軍於此。俗呼望軍頂,與獠界相接。又白鶴驛,在州治東一裏。
大邑縣州北六十裏。北至成都府灌縣九十裏,東至崇慶州百三十裏。本蜀郡晉原縣地。唐鹹亨二年,析置大邑縣,屬邛州。今城周八裏,編戶七裏。
○安仁廢縣縣南三十裏。《九域志》雲:在邛州東北三十八裏。是也。唐武德三年,析臨邛縣置,屬邛州。貞觀十七年廢。鹹亨初復置。宋仍屬邛州。元初,並入大邑縣。
○鶴鳴山縣西北三十裏。形如覆甕,上有二十四洞,應二十四氣,七十二穴,應七十二候。又東西二溪,出其兩腋。山之東南,又有石峰,名曰天柱,三面懸絶,其形如城,亦曰天城。又有青霞嶂、環玉潭,皆稱佳勝,蓋川西之名山也。今亦見崇慶州。
鳳凰山縣西八十裏。山形如鳳,有虎劈泉、騎鯨柏諸勝。又霧山,在縣北五十裏,山多雲霧。《名勝志》:縣有靜惠山,一名東山,上有土城,相傳蜀漢趙雲所築。蓋雲嘗防羌於此。
○水在縣西。出鳳凰山下,流入州界。又有牙江,在縣東,亦流入州界,俱註於邛水。又牡丹池,在鶴鳴山牡丹坪上,水極清潔。
○延貢寨在縣東南二十裏。《志》雲:在安仁廢縣北。是也。唐中和二年,高仁厚降阡能之衆於此。鬍氏曰:自成都雙流縣西南出新穿口,又西至新津縣,又西至延貢寨,相去皆不過四五十裏。《宋志》安仁縣有延貢寨。○思安寨,在縣西。宋置,為戍守處。元廢。
蒲江縣州西南百裏。東南至眉川丹棱縣百五十裏,西至雅州名山縣百一十裏。本臨邛縣地。西魏置廣定縣,並置蒲原郡治焉。隋開皇初郡廢,縣屬邛州。仁壽初,改縣曰蒲江縣。大業初,屬臨邛郡。唐武德初,仍屬邛州。太和四年,改隸州,尋復故。宋仍屬邛州。元至元二十一年省。明洪武十三年,復置。今城周三裏有奇,編戶五裏。
○蒲江舊城縣治北一裏。蒲,《隋志》作蒲。《志》雲:西魏置蒲口鎮,並置蒲陽郡,尋改縣曰廣定。恐未可據。今縣城,天順間築。正德中,重修。蓋移治於舊縣之南。
臨溪廢縣縣北五十裏。本臨邛縣地,西魏析置臨溪縣,屬蒲原郡。隋屬邛州。唐因之。宋仍屬邛州。熙寧五年,廢為臨溪鎮,屬臨邛縣。明改屬今縣,仍曰臨溪鎮。
○長秋山縣東二十裏,山高聳。一名主簿山,以昔有主簿王興者得仙於此而名。《寰宇記》謂之小可慕山。又九仙山,在縣西三十裏,山有九峰,如列屏然。○金釜山,在縣南八裏。下有????井,亦以金釜為名。《宋志》縣有????井監及????井寨,以此。又有白鶴山,在縣北三裏,山亦聳秀。
○蒲水縣治南。發源雅州名山縣界,亦謂之蒲江。漢宣帝地節中,穿蒲江????井,並置鐵官,是也。蒲水流合邛水,出新津縣而入大江。
鐵溪河縣北二十裏。其上流為百丈河。自雅州名山縣流入界,合蒲水,又東北註於邛水。故邛水亦兼鐵溪河之名。《唐志》臨溪縣有鐵官,蓋溪旁山中舊産鐵也。下流入崇慶州新津縣界,註於大江。
○雙路鎮縣西六十裏,有巡司。宋《九域志》蒲江縣西有合水鎮,為戍守要地。又縣南十五裏舊有莫佛鎮。今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敘寧都魏禧 | 敘南昌彭士望 | 總敘一 | 總敘二 | 總敘三 | 凡例二十六則 | 目次 | 歷代州域形勢紀要序 | 捲一 | 捲二 | 捲三 | 捲四 | 捲五 | 捲六 | 捲七 | 捲八 | 捲九 | 北直方輿紀要序 | 捲十 | 捲十一 | 捲十二 | 捲十三 | 捲十四 | 捲十五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