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文化 》 講述歷史老城:北京城的明朝往事 》
舊事重提袁崇煥(2)
萬明 Mo Ming
張兆裕 Zhang Zhaoyu
袁崇煥認為明軍“戰雖不足,守則有餘”,要收復失地,必須先爭取到一定的和平時間,以便厲兵秣馬,積蓄力量。所以早在天啓年間他就提出以議和作為緩兵的建議。明朝中央决策層最初表示同意,但很快反悔。但崇煥堅持己見,在獲得崇禎皇帝信任後再次提出議和建議,史稱“帝優詔答之”,同意他“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的戰略構想。
問題在於明朝的士大夫鑒於南宋的教訓,無不以與“異類”議和為恥,不管議和的目的是什麽,衹要提出議和建議便會被視為秦檜式的賣國賊。在這種輿論的壓力下,袁崇煥和後金的議和行動衹限於皇帝和少數核心决策層人物知道,普通臣僚並不清楚。在朝野對袁崇煥“擅主和議”一片喊打時,崇禎當然不願意背上和宋高宗趙構一樣的昏君罪名,剩下的就衹有讓袁崇煥充當替罪羔羊了。可一心為皇帝分憂的袁崇煥至死也沒有說穿此事。可敬?可悲?
普通百姓冤枉他,手下同生共死的將士卻不會被蒙蔽。袁崇煥死後,無人為他收屍(傢屬也被連坐處死),部下佘姓義士連夜盜走屍首,秘密安葬在廣渠門內的廣東義園,並立誓為其終生守墓,從此開始了佘傢17代人的守墓史。
直到乾隆年間,清朝政府纔公佈當年的决策內幕,袁崇煥的百年奇冤纔告昭雪。佘傢守墓也從此走出秘密狀態,並先後建起祠堂等地面建築。祠堂俗稱佘傢館,南嚮,正房五間。每逢年節和祭日,佘傢後人都要挂上袁崇煥的畫像,香燭供奉。袁崇煥的墓建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原有墳丘,高約2米,墓前立有湖南巡撫吳榮光題寫的“明袁大將軍之墓”石碑及石拱桌。墓地周圍以磚砌花墻,種植四季常青的鬆柏。
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由於廣東義園要遷至城外郊區,袁墓也在其中,後經著名愛國人士葉恭綽、李濟琛、章士釗等聯名上書毛澤東,籲請保護,後毛澤東親筆復函並告當時的市長彭真說:“如無大礙,應予保存。”終於將袁墓及祠堂保存了下來並於1954年重修,基本上保持了原來的格局。原墓祠廊柱曾懸有康有為的對聯:“自壞長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壯山河。”後增加了李濟深撰《重修明督師袁崇煥祠墓》刻石等。
1917年,廣東人張伯禎在後來的竜潭湖公園東岸建起袁督師廟,坐西嚮東,面闊三間。廟堂內三間各自分隔,中門上的石門額書刻“袁督師廟”。門兩旁石刻康有為作對聯:“其身世係中夏存亡千秋享廟死重泰山當時乃蒙大難;聞鼙鼓思東遼將帥一夫當關隱若敵國何處更得先生。”兩壁有《明袁督師廟記》、《袁督師廟碑記》、《佘義士墓志鉻》等石刻。
“文革”中,袁祠堂和墓、廟均遭遇受破壞。在2002年崇文區在實施危改過程中,决定對其進行大修,恢復歷史原貌,以供後人瞻仰。修復後的祠堂內保留有當年袁崇煥的親筆墨跡“聽雨”。並聘請為袁崇煥守墓的佘傢第17代後人佘幼芝老人為袁崇煥紀念館的終身顧問。至今佘傢依舊按時為袁崇煥祭奠。 (張金奎)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山東畫報出版社 |
|
|
揮師北平憶徐達(1) | 揮師北平憶徐達(2) | 揮師北平憶徐達(3) | 遷都定鼎說朱棣(1) | 遷都定鼎說朱棣(2) | 入世異僧姚廣孝(1) | 入世異僧姚廣孝(2) | 朱能地下猶護主(1) | 朱能地下猶護主(2) | 朱能地下猶護主(3) | 朱能地下猶護主(4) | 風華當年尋鄭和(1) | 風華當年尋鄭和(2) | 黑山迷霧辨剛鐵(1) | 黑山迷霧辨剛鐵(2) | 黑山迷霧辨剛鐵(3) | 法海壁畫探李童(1) | 法海壁畫探李童(2) | 法海壁畫探李童(3) | 名祠滄桑祭於謙(1) | 名祠滄桑祭於謙(2) | 名祠滄桑祭於謙(3) | 夢裏登城話阮安(1) | 夢裏登城話阮安(2)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